圆瑛大师文集—法义
圆瑛大师讲述
洪启嵩、黄启霖主编
三乘教义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题扇(提楞严全经要旨)
三乘教义
各位居士:圆瑛昨日因事来京,承本寺广明方丈暨首都佛学研究会,请讲佛理,因未能久留,只作短时间三晚之讲演,讲题是“三乘教义”。“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乘”是车乘,运载为义,譬喻为名。
对小根众生,说四谛法,名“声闻乘”,亦即小乘。
对中根众生,说十二因缘法,名“缘觉乘”,亦即中乘。
对大根众生,说六度法,名“菩萨乘”,亦即大乘。
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以力量小故。
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
我佛释迦牟尼(译能仁寂默)应时出世,所谓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广度众生,个个令成佛道,是名一大事因缘。法华经云:“为欲开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佛知乃是真知,而无所不知;佛见乃是真见,无所不见。一切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故曰大地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了本性,将佛知佛见,埋没在“五蕴”身中。犹如真金,埋没在矿山之中,惟有矿师能识,开矿乃可出金。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惟佛能知,故佛为众生开之。又云:“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示者,指示。于众生身中指出佛之知见,而不离于众生平常日用中,终日见色闻声,无非全体大用。又云:“欲令众生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生”“佛”本来一体,只因“迷”“悟”攸分。迷时:则全体佛知见,即成众生知见;悟时:则不离众生知见,即是佛之知见。又云:“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既然开示令悟,则众生自可依悟起修,因修得证,入佛知见,圆证无上佛道;佛一代中度生大事,不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即欲以自觉之道,普觉一切众生,首说华严大教,转根本无上*轮,无奈大法不契于小机,小乘众生,有眼不见舍那身(佛之报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如来不得已,从本起末,隐大施小,开方便门,说出“三乘”教法,渐次修证,欲令众生由此“三乘”出离生死,趣至涅槃。
一、小乘教义
小乘教义,即“声闻乘”。声闻者,闻佛所说四谛声教,由此得证阿罗汉果,故曰“声闻”;佛以音声而作佛事,谓之声教。何谓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实义。此四谛中,有苦乐二种因果,依因感果,皆谛实不虚之理,故名曰“谛”。
(一)“苦谛”:是三界内生死的苦果。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言,各有界限故。
欲界,是“五趣杂居地”。何谓五趣?一者天趣,指六欲天,有男有女,未离欲故。六天之中,生天愈高,欲心愈轻。颂曰:“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是则名为六天欲。”以修上品十善为因。十善者: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所感欲界之报为“果”。二者人趣,以五戒为因。五戒者:一、不杀生害命,二、不偷盗财物,三、不行奸犯淫(惟在家学佛五戒居士不得犯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所感人道之报为果。三者地狱趣,以五逆十恶为因,所感八热八寒之报为果。四者饿鬼趣,以嗔恚嫉妒为因,所感历劫饥虚之报为果。五者畜生趣,以愚痴暗昧为因,所感宰割烹煎之报为果。尚有阿修罗趣,合之便为六趣。六趣即六道,依因趣果,故名为“趣”。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以无天德故,因中虽修十善,犹带嗔慢之心,是为善恶杂修,故不感天报,比天不及,比人则胜。所住之处,在大海中心点,须弥山之内,亦有宫殿在海底,入海二万一千由旬,乃至入海十六万八千由旬者。阿修罗有胎、卵、湿、化四生区别,福报亦有胜劣。此中所言五趣杂居地,不列阿修罗,乃将阿修罗摄在四趣之中。胎生阿修罗,人趣摄之;卵生阿修罗,鬼趣摄之;湿生阿修罗,畜生趣摄之;化生阿修罗,天趣摄之,故“欲界”但名五趣杂居地。
色界者:“四禅四地”,此色字,不是色欲之色,乃是色身之色:因欲界第六天,知欲可厌,修离欲定,此定修成,上生色界。初禅名离生喜乐地,离欲界之生,得初禅喜乐,此定即名离生喜乐定。此定中尚有觉观,乃加功进步灭除觉观,得生二禅,名定生喜乐地,定名亦同。此定中尚有喜心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喜心,得生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定名亦同。此定中乐想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乐想,得生四禅,名舍念清净地,苦乐双舍,不但无“苦”,并“乐”亦亡,定名亦同。四禅各三天,共十二天。第四禅天中,更有“无想外道天”,外道因中,修无想定,得生此天,寿命五百劫;生此天已,修定半劫,即得入定,在定中四百九十九劫,以为得阿罗汉道,实则未得自谓已得,未证自谓已证;到最后半劫,定力已散,毁谤三宝(佛、法、僧),堕入地狱。四禅天中,更有“五不还天”(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乃是第三果阿那含圣人所居。不还者,因断欲界九品思惑尽,故不还来欲界受生,名曰五不还天。自初禅至此,共十八天,称十八梵天,属色界。
无色界,有“四空”“四地”并色身亦无。一者空无边处地,由第四禅,厌色为碍,乃以定力灭色归空,定力成就得生此天。二者识无边处地,因空境太宽难缘,由是舍空缘识。三者无所有处地,因识心大多难缘,由是舍识缘无所有,将七识(末那)粗分,伏而不行。四者非想非非想处地,因观识处,有想如疮,无所有处无想如痴,乃观非想非非想。识心粗分已伏,故名非想;细分仍在,名非非想。如灯将残,半灭半明,此四天名“无色界”,合上“欲界”“色界”名为三界。
三界之内的依报正报,无不是苦果,不但“三途”是苦,即“人”“天”趣中,上至非想非非想处,总不出“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三恶趣”众生,是苦而又苦,是为“苦苦”。“人趣”有生、老、病、死四苦,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亦“苦苦”摄。“天趣-”六欲天至第三禅天,虽有天报之乐,乐不长久,亦有终尽,名为“坏苦”。第四禅天以上与四空天,虽无苦乐二受,而有舍受,犹未离苦,有行阴念念迁流之苦,名为“行苦”。行者,即迁流之义,刹那生灭,念念不住,如流水相似。佛说:“苦谛”,即是说三界之内五趣众生,依报正报,无不是苦果,令众生知苦生厌,发心修行。
(二)“集谛”:是三界内生死苦因。三界依正苦果,并非无因而生,果不离因。如世间种子之与结实,“种子”为因,“结实”为果;若无种子,安能结实!?生死苦因:就是粗细烦恼之惑,积集在众生心中:依惑而造业,依业而受报,报即是苦果,依“集谛”之惑,招感而成故。“集”是招感性,是能招苦果之苦因也。此苦集二谛是三界内之苦因苦果。
(三)、“灭谛”:是出三界外之乐果。“灭”非真谛,灭卸烦恼苦因,会归真谛,故名“灭谛”。而得方便有余涅槃(不生不灭义),证阿罗汉果,轮回永卸,超出三界。
(四)“道谛”:是超出三界外之乐因。“道”即所修之道,共有七科,合为三十七道品:一者四念处,二者四正勤,三者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菩提分,七者八圣道分。此三十七品,即修行之法,可以对治“集谛”烦恼之苦因。依此循序而修,自可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此灭道二谛是出三界之乐因乐果。佛为“小乘”人说此“四谛”之法。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三界”内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是为声闻乘教义。
二、中乘教义
中乘教义,即“缘觉乘”。“缘觉”者:修十二因缘之法,觉悟无生,得证辟支佛果,故名缘觉。十二因缘有十二支,亦名十二有支;有因有果,故名曰“有”,亦具二重因果。
一流转门——是苦因苦果:“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连环钩锁,相续不断;能令众生流转生死,故名流转门。流者:迁流不息,如流水一般;转者:轮转不停,如车轮一样。依惑、业、苦三字,约三世而论因果:过去二支因(无明与行),现在五支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支因(爱取有),未来二支果(生老死)。依过去世“惑”、“业”二支之苦因,受现在“识”等五支之苦果;复由现在世“惑”、“业”三支之苦因,再受未来世“生”、“死”二支之苦果;来世再起“惑”、造“业”,再来世又要受苦。惑业苦三,相续不断,流转无穷,生死长劫,实可悲愍,是以熏动如来大悲心,为说十二因缘法,如下表:
无明──┐
├过去二支因┐
行───┘ │
识───┐ ├过去现在一重因果
名色──┤ │
六入──┼现在五支果┘
触───┤
受───┘
爱───┐
取───┼现在三支因┐
有───┘ ├现在未来一重因果
生───┐ │
├未来二支果┘
老死──┘
何谓“无明”?即是迷惑心,无所明了,故称无明。试问迷惑甚么?乃是迷“我”“法”二种空理。执著五阴的身心,认为实我;执著万有的形象,认为实法。此即所谓无明妄惑。六道众生,皆不免有此无明妄惑的。
今先讲“我执”之迷,后说“法执”之迷。众生不了“身”,“心”为五阴幻报,本来无“我”,却执五阴(色、受、想、行、识)以为实我,是为我执无明。“五阴”又名“五蕴”,蕴是积聚义,阴是盖覆义;谓积聚色等五法盖覆真性故。众生之…
《圆瑛大师文集—法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