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瑛大师文集—法义▪P3

  ..续本文上一页自然亦亡。“人”“我”皆空,辱境何存,是为观忍。三、“慈忍”:受人之辱,非独不生嗔恨,不图报复;反起慈心,念他无智,愍他堕落,想用种种方便,说法教化而度之,是为慈忍。

  “精进度”亦三;精者不杂乱,进者不退转。一、“庄严精进”:勤修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不敢中途退怯。二、“摄善精进”:摄持一切善法,其心勇猛直前,不敢稍存放逸。三、“利生精进”:以利益众生事业,认为自己责任,不敢有所疲倦。如地藏王菩萨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精进为何如!世俗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主义,彼实末曾研究佛教,不知大乘菩萨,积极救世;驴胎马腹,是其行处;地狱鬼趣,随类化身,其积极,谁可与比。

  “禅定度”有多种,不能俱演,今略举三种说之: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上上禅”。“禅定”梵语“禅那”,译云静虑。“静”即是“止”,“虑”即是“观”;非缘虑分别之虑。欲修禅定,先依静处易于摄心;次则端身正坐,调其外身,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后则调其气息,将其中浊气,唇齿微开,放其出去,外面清气,收些进来,再把鼻息,徐徐调顺,不急不缓;此为修禅定之前应注意之数点。修定时,将所有缘虑分别,一齐放下,令心得止。但“止”而无“观”,就要落于“昏沉”;心中暧昧,如同“无记住”一般,这不是“禅定”。必须提起慧照,照著一句话头。古人所立话头颇多:如参“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参“念佛是谁?”,随参那一句,都可。要用心光观照,提起疑情,参这一句话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只好起疑情去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但不可起分别,这样是那样不是,若起分别,又要落于掉举,心中驰散,如同妄想一般,这也不是禅定。“禅定”之法,务必“止”“观”双修,“止”中有“观”不落昏沉。“观”中有“止”,不落掉举。即古德所谓:“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止”“观”双运,这才是禅定。如车两轮,如鸟二翼,阙一不可。

  现在有人修静坐法,或观丹田,或观气海,或炼精化气,或炼气化神,此种功用,都是有相有为之法;修之但得一种卫生利益,或得出神些小功用,全不是了生脱死工夫。

  今就第一种“世间禅”说之:“世间”者,世界之间,上二界中,“色界”有四种禅,“无色界”有四种禅,但是有漏禅定,次第而进。“色界”初禅得“离生喜乐定”,二禅得“定生喜乐定”,三禅得“离喜妙乐定”,四禅得“舍念清净定”。“无色界”灭色归空: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八种定,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有为功用,未得无为,在定纵经多劫,因烦恼之惑未断,生死之苦不离,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为“世间禅”。

  次说“出世间禅”,即三乘圣人所得之“禅”。阿罗汉、辟支佛,此二乘人虽得“灭尽定”,想受灭,第六“意识”不行;其定力只能断界内烦恼,破除“我执”,未破“法执”;不能从空出假,入廛垂手,教化众生。菩萨大乘人所修之禅定,乃是自性本定,略兼修成。如首楞严王大定,以法界为定体,近具根中,远该万法;即动即静,统事理之无遗;不入不出,该动静而一致。此与二乘所得之“禅”,皆是无漏,是为“出世间禅”。

  再说“出世上上禅”,即如来所修所证,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任从万变纷纭,究竟一心不动;如太虚空相似,寂湛常恒,是为“出世上上禅”。

  “智慧度”亦三:俱约大乘说。一者“真智”,真智者实智也。称于真如实理而起之智,依理而起还照于理;如摩尼宝珠之光,依珠所起之光,还照于珠。真如理,即本有真心。此心圆满周遍,真实不虚,无妄无伪,故谓之“真”,不动不变,故谓之“如”。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是谓真智。二者“俗智”,“俗智”者,“权智”也。权巧方便之智;能照世出世间,十法界一切诸事,种种名,种种相,种种差别因缘,无不彻照明了,是谓俗智。三者“中智”,“中智”者,中道智也。不偏之谓中,不偏于空,不偏于有,空有乃是二边;以中智照空时,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则全真即是“俗”;以中智照有时,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则全俗即是“真”。真俗圆融,空有无碍。如观镜中像,若言其空,幻相宛然,若言其有,体不可得。空有双彰,真俗一致。如是照了,是为中智。

  菩萨修此六度,有“事度”“理度”之分。“事度”者,不离事相,未称真理故,如修布施度,有能施之我,有受施之人,所施之财物等。修“事度”者,是为权教菩萨。“理度”者,称合真如之理而修。真如离一切相,故修诸度时,“三轮”体空,无能施者,无受施人,无中间物;离相清净,称合真理。修“理度”者,是为实教菩萨。修行六度,具足万行,自利利他,智悲并运,乃为修大行。

  (六)经“大时”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梵语“阿僧祇”译云“无数”。菩萨修行六度,必经三个无数劫之时间。如释迦佛初从古释迦佛发心修大乘行,值遇七万五千佛至尸弃佛止,为第一阿僧祇劫。次从尸弃佛起,值遇七万六千佛至燃灯佛止,为第二阿僧祇劫。又从燃灯佛起,值遇七万七千佛至毗婆尸佛止,为第三阿僧祇劫。于此三祇修集福慧,修前四度圆满,则福德具足;修后二度圆满,则智慧具足,是为经大时。

  (七)求“大果”者:即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佛果。梵语“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虽有翻义,诸经之中皆不翻者,由最初翻译法师以此九字,乃是三觉圆满,超越九界以独尊之号;即是佛果之称,故留梵音不翻。

  何谓三觉圆满超越九界呢?今从下释上,“正觉”者:真正觉悟,觉悟大地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具有本觉之“佛性”,是为自觉;异于六凡法界之不觉。“正等”者:真正平等,因觉悟自他平等,生佛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若肯称性起修,皆当作佛,由是生起利他之心,辗转化导,是为觉他;异于二乘法界之自觉。“无上”者:无有何人能在其上。因自觉,觉至一心本源,智慧圆满,则慧足;觉他,普觉法界有情,功德圆满,则福足。福慧两足成无上道,是为觉满:异于菩萨法界之分证。二乘虽得“自觉”,但觉“我空”之理,未觉“法空”之理,又只能自觉,不能“觉他”,不得称三藐三菩提。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不过分证,未曾觉至心源,不为满证。即使等觉菩萨,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如十四夜月,未能十分圆满,不可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惟佛一人,三觉圆,万德具,堪受此称;菩萨志在“菩提”,是为求大果。

  具此七大,乃是“大乘”,而能自他兼利。不同凡夫之不觉,不同二乘之自觉,发广大心,自觉觉他,是为菩萨义。此种三乘教义,为研究佛学者之所应知。今仅大略讲之,若欲识详细,请广阅藏经,方信佛法甚深如大海。今虽三乘并讲,惟愿诸位信解大乘教义,依之修证,由是渐次成就佛道;普济众生,则善甚矣!(慧度笔记)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诸位!佛法甚深,犹如大海,非香象莫穷其底。圆瑛才庸智浅,只尝染指之味,今承贵校宠招讲演佛学,略述一二,惟希指正!

  我佛释迦牟尼,舍金轮王位,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悟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即动物之总名称。十法界除佛法界,其余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上为四圣。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此类比天则劣,比人则胜,居须弥山,人不能见,斗争心极重)、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为六凡。从菩萨起,九界皆可称众生。所云本来是佛者,因各各具有本觉佛性,虽然现今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仍各不失,所以我佛当时腊月八夕,观见明星出现,忽然悟道成佛,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即佛之通号)智慧德相,祗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智慧德相者,即众生本具佛性之灵知妙用也。妄想执著者,即众生我执、法执,二种心病也。心病若除,则灵知妙用任运现前。譬如铜镜,本具光明照用,因一向未磨,尘垢障蔽,所以光明不能透露,不可谓无光明。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是佛,具有灵知妙用,因一向未修,妄想日积日厚,我法二执不离,所以佛果不能证得。佛因觉悟此理,成佛后欲以自觉之道,普觉众生,所以即说华严大乘教法,以转无上根本*轮,无奈众生根机大小不一。

  大根者,久植德本,根机胜利,能见舍那佛身,能闻自顿大教。小根者,虽在法会,根机愚钝,不见舍那佛身,不闻圆顿大教。如来观察大教,不契小机,悲怀不置,由是不得已隐大施小,而说阿含小教,即小乘教,令众生破除我执,转凡成圣;然后再说大乘教,令得转小成大。乘者,车乘,有运载义,此从喻立名,小乘能除我执之病,能运众生,从凡夫地,而至二乘地,如果大乘能除我法二病,能运众生,从凡小地而至如来地。

  何谓我执?众生妄执此身为我,不了色心假合,本非真实,一期幻报,有生必灭。因众生迷无我之真理,妄执实我,即是心病,此病一起,即能生贪嗔痴等种种诸病。现今世人,皆认此身为我,皆存爱我之心,于是百计营求,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供我娱乐,贪名图我荣耀,贪食养我肢体,贪睡求我安逸,一一皆是为我,若有拂我所贪之财色名食睡五者,即起嗔怒之心。不知财色名食睡,为地狱五条根,即因贪嗔而造种种恶业,随业堕落。请世人一一观察,无不是因我而起贪嗔等病,而造诸业,而受种种之报。

  何谓法执?众生妄执世间一切诸法,出世间二乘涅槃,菩萨所有修证,不了随业妄现,皆如梦幻,迷法空理,妄执诸法,心外实有,亦是心病。界内众生,心起法执,必定造业,界外众生,心起法执,不能究竟。大凡世人身躯有病,无论内科外枓,可请中西医,用中外药品,而能疗治。而众生我法二执心病,虽中西医最著名之医士,与最良好之药品,悉皆罔效,惟有如来法药,方克有功。法药即大小两乘之教,能治众生我法二执之病,是为法药。

  佛说两乘之教,不出教理行果四种阶级。如表:

  ┌教——声名句文——能诠之教

  │理——即是教中——所诠之理

  四种者┤

  │行——依理所起——进修之行

  └果——由行所证——诸乘之果

  ┌起信

  │生解

  众生依此而┤

  │造修

  └得证

  今对贵校,但讲大乘之教理行果,即如教育家,对小学程度则授以小学教科书,对大学程度必授以大学教科书,若对大学诸君,而谈小乘学说,恐反生疑,故独讲大乘之教理行果。

  一、教者:如来开示众生之言教,具有声名句文四法,能诠如来道理,令人起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大乘之教,说万法唯心,四圣六凡,十法界依正因果种种诸法,皆唯心所现,心为诸法之体,诸法是心之用,此心非是肉团心,乃是人人本具之如来藏心。藏心有二义:一不变随缘义:真体不变,能随染净诸缘。二、随缘不变义,虽随染净诸缘,其体依然不变,藏心如水,染净诸缘如冷暖之气,水随冷气之缘,则结成冰,虽结成冰,全体是水。若随暖气之缘,复融为水,切勿离冰,更觅乎水。信此者,为信大乘教。

  二、理者:即教中所诠唯心之理,万法唯是一心,心外本来无法。譬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外更无实器可得,心外无有实法可得,亦复如是。令人解此大乘之理,不起法执,即能对治众生法执之病,于界内诸法不起贪著,于界外涅槃不生法爱。解此者,为解大乘理。

  三、行者:即依理所修圆顿之行,不同凡夫著有之行,亦不同外道小乘著空之行。凡外小乘所著空有二边之行,皆非成佛真因。大乘菩萨所修称理观行,先悟理非空有,故不著空有二边,而修自他两利之行。自利行,虽知上无佛道可成,任运圆修三观,圆断二执,求成佛道。利他行,虽知下无众生可度,任运圆修六度,圆具万行,普度众生。正所谓修习空华万行,晏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此中四喻,皆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虽修万行,普度众生,修即无修,不著度生之相;虽坐道场,而成佛道,得无所得,不著成佛之相;虽是降魔,浑如镜像;虽是说法,即大作佛事,不异梦境:修此者,为修大乘行。

  四果者:即依因行所感之果,有分证满证之别。分证者,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证菩萨果。满证者,烦恼惑尽,菩提智满,证入佛果,名得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佛居十界之尊,无有何人更加其上。

  正等——佛得真正平等,了知万法惟是一心。

  正觉——佛得至正满觉,圆证一心具足众德。

  此即究竟极果,证此果已,二执(我执法执)永尽,二死永亡(三界内分段生死、三界外变易生死),福慧两足,名得涅槃(此是梵语,译云不生不灭)。证此者,为证大乘圆极之果。

  诸公身列大学界,今日之学者,即他日之博士,一切学说,皆应研究。况佛学可以解释哲学之疑点,又与德智二育有密切之关系,请闲尝研味,自可获益。圆瑛讲演不充分处,统希原谅!

  题扇(提楞严全经要旨)

  梵语首楞严,华文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事依理起,法自心生,一切事法,究到根本源头,即是不生灭不动摇之真心。此心名为如来藏性,亦即首楞严定,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为诸佛之心宗,是众生之慧命,乃万法之本体,实禅门之要关。十方如来,依而修之,得成无上菩提;一切众生,迷而背之,备受无边生死。佛以阿难请修佛定,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定别名),最初方便,故问阿难,最初发心,破其无处非心无体。三番破识,破其全体是妄,欲令舍之;十番显见,显其彻底是真,欲令用之;此舍识用根四字,以为楞严要旨。迨阿难既领本具真心,更为普融万法,会四科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归极于三如来藏性,令开圆解,照了如来密因,以答奢摩他之问。次则阿难既开圆解,欲请圆修,求登华屋之门,希入三摩之地。如来示以二决定义:一者以因同果,若以生灭心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二者从根解结,但向同一门深入,自可解六结,而破五阴,令起圆修,即是了义修证,以答三摩之问。后则阿难欲知禅那,修证圣位。佛为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诸菩萨广修万行,带果修因,定慧双融,自他两利,中中流入,萨婆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以答禅那之问。请答相应,正说首楞严经已毕。

  

  

《圆瑛大师文集—法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