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然亦亡。“人”“我”皆空,辱境何存,是爲觀忍。叁、“慈忍”:受人之辱,非獨不生嗔恨,不圖報複;反起慈心,念他無智,愍他墮落,想用種種方便,說法教化而度之,是爲慈忍。
“精進度”亦叁;精者不雜亂,進者不退轉。一、“莊嚴精進”:勤修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不敢中途退怯。二、“攝善精進”:攝持一切善法,其心勇猛直前,不敢稍存放逸。叁、“利生精進”:以利益衆生事業,認爲自己責任,不敢有所疲倦。如地藏王菩薩願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其精進爲何如!世俗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主義,彼實末曾研究佛教,不知大乘菩薩,積極救世;驢胎馬腹,是其行處;地獄鬼趣,隨類化身,其積極,誰可與比。
“禅定度”有多種,不能俱演,今略舉叁種說之:一、“世間禅”,二、“出世間禅”,叁、“出世上上禅”。“禅定”梵語“禅那”,譯雲靜慮。“靜”即是“止”,“慮”即是“觀”;非緣慮分別之慮。欲修禅定,先依靜處易于攝心;次則端身正坐,調其外身,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後則調其氣息,將其中濁氣,唇齒微開,放其出去,外面清氣,收些進來,再把鼻息,徐徐調順,不急不緩;此爲修禅定之前應注意之數點。修定時,將所有緣慮分別,一齊放下,令心得止。但“止”而無“觀”,就要落于“昏沈”;心中暧昧,如同“無記住”一般,這不是“禅定”。必須提起慧照,照著一句話頭。古人所立話頭頗多:如參“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參“念佛是誰?”,隨參那一句,都可。要用心光觀照,提起疑情,參這一句話頭;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只好起疑情去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但不可起分別,這樣是那樣不是,若起分別,又要落于掉舉,心中馳散,如同妄想一般,這也不是禅定。“禅定”之法,務必“止”“觀”雙修,“止”中有“觀”不落昏沈。“觀”中有“止”,不落掉舉。即古德所謂:“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止”“觀”雙運,這才是禅定。如車兩輪,如鳥二翼,阙一不可。
現在有人修靜坐法,或觀丹田,或觀氣海,或煉精化氣,或煉氣化神,此種功用,都是有相有爲之法;修之但得一種衛生利益,或得出神些小功用,全不是了生脫死工夫。
今就第一種“世間禅”說之:“世間”者,世界之間,上二界中,“色界”有四種禅,“無色界”有四種禅,但是有漏禅定,次第而進。“色界”初禅得“離生喜樂定”,二禅得“定生喜樂定”,叁禅得“離喜妙樂定”,四禅得“舍念清淨定”。“無色界”滅色歸空:有“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八種定,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有爲功用,未得無爲,在定縱經多劫,因煩惱之惑未斷,生死之苦不離,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是爲“世間禅”。
次說“出世間禅”,即叁乘聖人所得之“禅”。阿羅漢、辟支佛,此二乘人雖得“滅盡定”,想受滅,第六“意識”不行;其定力只能斷界內煩惱,破除“我執”,未破“法執”;不能從空出假,入廛垂手,教化衆生。菩薩大乘人所修之禅定,乃是自性本定,略兼修成。如首楞嚴王大定,以法界爲定體,近具根中,遠該萬法;即動即靜,統事理之無遺;不入不出,該動靜而一致。此與二乘所得之“禅”,皆是無漏,是爲“出世間禅”。
再說“出世上上禅”,即如來所修所證,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任從萬變紛纭,究竟一心不動;如太虛空相似,寂湛常恒,是爲“出世上上禅”。
“智慧度”亦叁:俱約大乘說。一者“真智”,真智者實智也。稱于真如實理而起之智,依理而起還照于理;如摩尼寶珠之光,依珠所起之光,還照于珠。真如理,即本有真心。此心圓滿周遍,真實不虛,無妄無僞,故謂之“真”,不動不變,故謂之“如”。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是謂真智。二者“俗智”,“俗智”者,“權智”也。權巧方便之智;能照世出世間,十法界一切諸事,種種名,種種相,種種差別因緣,無不徹照明了,是謂俗智。叁者“中智”,“中智”者,中道智也。不偏之謂中,不偏于空,不偏于有,空有乃是二邊;以中智照空時,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則全真即是“俗”;以中智照有時,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則全俗即是“真”。真俗圓融,空有無礙。如觀鏡中像,若言其空,幻相宛然,若言其有,體不可得。空有雙彰,真俗一致。如是照了,是爲中智。
菩薩修此六度,有“事度”“理度”之分。“事度”者,不離事相,未稱真理故,如修布施度,有能施之我,有受施之人,所施之財物等。修“事度”者,是爲權教菩薩。“理度”者,稱合真如之理而修。真如離一切相,故修諸度時,“叁輪”體空,無能施者,無受施人,無中間物;離相清淨,稱合真理。修“理度”者,是爲實教菩薩。修行六度,具足萬行,自利利他,智悲並運,乃爲修大行。
(六)經“大時”者:經曆叁大阿僧祇劫。梵語“阿僧祇”譯雲“無數”。菩薩修行六度,必經叁個無數劫之時間。如釋迦佛初從古釋迦佛發心修大乘行,值遇七萬五千佛至屍棄佛止,爲第一阿僧祇劫。次從屍棄佛起,值遇七萬六千佛至燃燈佛止,爲第二阿僧祇劫。又從燃燈佛起,值遇七萬七千佛至毗婆屍佛止,爲第叁阿僧祇劫。于此叁祇修集福慧,修前四度圓滿,則福德具足;修後二度圓滿,則智慧具足,是爲經大時。
(七)求“大果”者:即成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佛果。梵語“阿耨多羅”,此雲“無上”,“叁藐”此雲“正等”,“叁菩提”此雲“正覺”。雖有翻義,諸經之中皆不翻者,由最初翻譯法師以此九字,乃是叁覺圓滿,超越九界以獨尊之號;即是佛果之稱,故留梵音不翻。
何謂叁覺圓滿超越九界呢?今從下釋上,“正覺”者:真正覺悟,覺悟大地衆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本覺之“佛性”,是爲自覺;異于六凡法界之不覺。“正等”者:真正平等,因覺悟自他平等,生佛平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衆生若肯稱性起修,皆當作佛,由是生起利他之心,輾轉化導,是爲覺他;異于二乘法界之自覺。“無上”者:無有何人能在其上。因自覺,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則慧足;覺他,普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則福足。福慧兩足成無上道,是爲覺滿:異于菩薩法界之分證。二乘雖得“自覺”,但覺“我空”之理,未覺“法空”之理,又只能自覺,不能“覺他”,不得稱叁藐叁菩提。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不過分證,未曾覺至心源,不爲滿證。即使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如十四夜月,未能十分圓滿,不可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惟佛一人,叁覺圓,萬德具,堪受此稱;菩薩志在“菩提”,是爲求大果。
具此七大,乃是“大乘”,而能自他兼利。不同凡夫之不覺,不同二乘之自覺,發廣大心,自覺覺他,是爲菩薩義。此種叁乘教義,爲研究佛學者之所應知。今僅大略講之,若欲識詳細,請廣閱藏經,方信佛法甚深如大海。今雖叁乘並講,惟願諸位信解大乘教義,依之修證,由是漸次成就佛道;普濟衆生,則善甚矣!(慧度筆記)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
諸位!佛法甚深,猶如大海,非香象莫窮其底。圓瑛才庸智淺,只嘗染指之味,今承貴校寵招講演佛學,略述一二,惟希指正!
我佛釋迦牟尼,舍金輪王位,十九出家,叁十成道,悟明一切衆生,本來是佛。衆生,即動物之總名稱。十法界除佛法界,其余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上爲四聖。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此類比天則劣,比人則勝,居須彌山,人不能見,鬥爭心極重)、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此爲六凡。從菩薩起,九界皆可稱衆生。所雲本來是佛者,因各各具有本覺佛性,雖然現今迷而不覺,而本覺佛性,仍各不失,所以我佛當時臘月八夕,觀見明星出現,忽然悟道成佛,叁歎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即佛之通號)智慧德相,祗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智慧德相者,即衆生本具佛性之靈知妙用也。妄想執著者,即衆生我執、法執,二種心病也。心病若除,則靈知妙用任運現前。譬如銅鏡,本具光明照用,因一向未磨,塵垢障蔽,所以光明不能透露,不可謂無光明。衆生亦複如是,本來是佛,具有靈知妙用,因一向未修,妄想日積日厚,我法二執不離,所以佛果不能證得。佛因覺悟此理,成佛後欲以自覺之道,普覺衆生,所以即說華嚴大乘教法,以轉無上根本*輪,無奈衆生根機大小不一。
大根者,久植德本,根機勝利,能見舍那佛身,能聞自頓大教。小根者,雖在法會,根機愚鈍,不見舍那佛身,不聞圓頓大教。如來觀察大教,不契小機,悲懷不置,由是不得已隱大施小,而說阿含小教,即小乘教,令衆生破除我執,轉凡成聖;然後再說大乘教,令得轉小成大。乘者,車乘,有運載義,此從喻立名,小乘能除我執之病,能運衆生,從凡夫地,而至二乘地,如果大乘能除我法二病,能運衆生,從凡小地而至如來地。
何謂我執?衆生妄執此身爲我,不了色心假合,本非真實,一期幻報,有生必滅。因衆生迷無我之真理,妄執實我,即是心病,此病一起,即能生貪嗔癡等種種諸病。現今世人,皆認此身爲我,皆存愛我之心,于是百計營求,貪財爲我受用,貪色供我娛樂,貪名圖我榮耀,貪食養我肢體,貪睡求我安逸,一一皆是爲我,若有拂我所貪之財色名食睡五者,即起嗔怒之心。不知財色名食睡,爲地獄五條根,即因貪嗔而造種種惡業,隨業墮落。請世人一一觀察,無不是因我而起貪嗔等病,而造諸業,而受種種之報。
何謂法執?衆生妄執世間一切諸法,出世間二乘涅槃,菩薩所有修證,不了隨業妄現,皆如夢幻,迷法空理,妄執諸法,心外實有,亦是心病。界內衆生,心起法執,必定造業,界外衆生,心起法執,不能究竟。大凡世人身軀有病,無論內科外枓,可請中西醫,用中外藥品,而能療治。而衆生我法二執心病,雖中西醫最著名之醫士,與最良好之藥品,悉皆罔效,惟有如來法藥,方克有功。法藥即大小兩乘之教,能治衆生我法二執之病,是爲法藥。
佛說兩乘之教,不出教理行果四種階級。如表:
┌教——聲名句文——能诠之教
│理——即是教中——所诠之理
四種者┤
│行——依理所起——進修之行
└果——由行所證——諸乘之果
┌起信
│生解
衆生依此而┤
│造修
└得證
今對貴校,但講大乘之教理行果,即如教育家,對小學程度則授以小學教科書,對大學程度必授以大學教科書,若對大學諸君,而談小乘學說,恐反生疑,故獨講大乘之教理行果。
一、教者:如來開示衆生之言教,具有聲名句文四法,能诠如來道理,令人起信,佛法大海,信爲能入。大乘之教,說萬法唯心,四聖六凡,十法界依正因果種種諸法,皆唯心所現,心爲諸法之體,諸法是心之用,此心非是肉團心,乃是人人本具之如來藏心。藏心有二義:一不變隨緣義:真體不變,能隨染淨諸緣。二、隨緣不變義,雖隨染淨諸緣,其體依然不變,藏心如水,染淨諸緣如冷暖之氣,水隨冷氣之緣,則結成冰,雖結成冰,全體是水。若隨暖氣之緣,複融爲水,切勿離冰,更覓乎水。信此者,爲信大乘教。
二、理者:即教中所诠唯心之理,萬法唯是一心,心外本來無法。譬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外更無實器可得,心外無有實法可得,亦複如是。令人解此大乘之理,不起法執,即能對治衆生法執之病,于界內諸法不起貪著,于界外涅槃不生法愛。解此者,爲解大乘理。
叁、行者:即依理所修圓頓之行,不同凡夫著有之行,亦不同外道小乘著空之行。凡外小乘所著空有二邊之行,皆非成佛真因。大乘菩薩所修稱理觀行,先悟理非空有,故不著空有二邊,而修自他兩利之行。自利行,雖知上無佛道可成,任運圓修叁觀,圓斷二執,求成佛道。利他行,雖知下無衆生可度,任運圓修六度,圓具萬行,普度衆生。正所謂修習空華萬行,晏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此中四喻,皆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雖修萬行,普度衆生,修即無修,不著度生之相;雖坐道場,而成佛道,得無所得,不著成佛之相;雖是降魔,渾如鏡像;雖是說法,即大作佛事,不異夢境:修此者,爲修大乘行。
四果者:即依因行所感之果,有分證滿證之別。分證者,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證菩薩果。滿證者,煩惱惑盡,菩提智滿,證入佛果,名得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佛居十界之尊,無有何人更加其上。
正等——佛得真正平等,了知萬法惟是一心。
正覺——佛得至正滿覺,圓證一心具足衆德。
此即究竟極果,證此果已,二執(我執法執)永盡,二死永亡(叁界內分段生死、叁界外變易生死),福慧兩足,名得涅槃(此是梵語,譯雲不生不滅)。證此者,爲證大乘圓極之果。
諸公身列大學界,今日之學者,即他日之博士,一切學說,皆應研究。況佛學可以解釋哲學之疑點,又與德智二育有密切之關系,請閑嘗研味,自可獲益。圓瑛講演不充分處,統希原諒!
題扇(提楞嚴全經要旨)
梵語首楞嚴,華文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事依理起,法自心生,一切事法,究到根本源頭,即是不生滅不動搖之真心。此心名爲如來藏性,亦即首楞嚴定,人人本有,個個不無,爲諸佛之心宗,是衆生之慧命,乃萬法之本體,實禅門之要關。十方如來,依而修之,得成無上菩提;一切衆生,迷而背之,備受無邊生死。佛以阿難請修佛定,妙奢摩他、叁摩、禅那(叁定別名),最初方便,故問阿難,最初發心,破其無處非心無體。叁番破識,破其全體是妄,欲令舍之;十番顯見,顯其徹底是真,欲令用之;此舍識用根四字,以爲楞嚴要旨。迨阿難既領本具真心,更爲普融萬法,會四科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歸極于叁如來藏性,令開圓解,照了如來密因,以答奢摩他之問。次則阿難既開圓解,欲請圓修,求登華屋之門,希入叁摩之地。如來示以二決定義:一者以因同果,若以生滅心爲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二者從根解結,但向同一門深入,自可解六結,而破五陰,令起圓修,即是了義修證,以答叁摩之問。後則阿難欲知禅那,修證聖位。佛爲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諸菩薩廣修萬行,帶果修因,定慧雙融,自他兩利,中中流入,薩婆若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以答禅那之問。請答相應,正說首楞嚴經已畢。
《圓瑛大師文集—法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