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即是“色”陰,和合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屬于色法。皮肉筋骨屬“地大”,地有質礙之義;痰淚精血等屬“水大”,水有流溢之義;周身熱氣屬“火大”,火有溫暖之義;四支運轉屬“風大”,風有搖動之義。前叁大易信,惟有手足運動屬風大,人多難信。今舉事證明:如人身中風大不調,則成瘋病。瘋病在手,則手不能動。故知此身乃是和合四大以成,假名爲我,本來無我可得。衆生之心:乃是受、想、行、識四陰的功用,屬于“心法”。“受陰”以領納爲義,屬前“五識”:“眼識”領納“色塵”,“耳識”領納“聲塵”,“鼻識”領納“香塵”,“舌識”領納“味塵”,“身識”領納“觸塵”。觸者:無知之物與有知之身相合,則成爲“觸”。例如衣服,挂在衣架,則爲“色塵”;一穿身上,方成“觸塵”;以領受塵境,故名爲“受”。“想陰”以取像爲義,屬第六“意識”。“意識”有想像前五塵境界,分別是非好醜等,而起愛憎之心,故名爲想。“行陰”以遷流爲義,屬第七“末那識”;此識恒審思量,念念相續,遷流不斷,故名爲行。“識陰”以執持爲義,屬第八“阿賴耶識”,執持一期壽命;此識若在,壽命不盡,此識一離,則爲壽終;第八識爲人生的主人翁,投胎時先來,舍報時後去。“八識規矩頌”曰:“去後來先作主翁。”後四陰屬心法,前一陰屬色法。色法四大,本無知之物;因心法旋令覺知,故肉身針刺知痛。心法四陰,乃有知之性,本是一精明,因地、水、火、風壅令留礙,故見聞嗅嘗覺知,六用分隔。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吾人乃色、受、想、行、識五陰組織而成。觀察五陰之中,本來無“我”;五陰之外,亦無有“我”。衆生妄執五陰幻報爲“我”,非我執“我”,是謂我執之迷。迷卻我空真理,故曰無明。受、想、行、識四陰,亦有以受想行叁陰,指受、想、思叁心所,“識陰”通指八個識。現前所講,“受陰”指“前五識”者,以八識雖皆有受,而“前五識”受力偏強故。“想陰”指“六識”者,以六識想力最大故。“行陰”指“七識”者,以七識思力極勝故;如急流水遷流不住。“識陰”指“第八識”者,以八識執持全身故;若無八識見分,映在諸根,則前七識皆無了別功用。今約八識分配四陰亦不遺漏心所。是否有當,請質高明。
次說“法執”之迷。衆生不了諸法皆空,本非實有,妄執萬有以爲實法,是爲法執無明。世間萬有,從緣生滅、幻妄爲相,皆由“無明”幻力所成。如空中華,空原無華,病眼妄見,病者執爲實有。病眼由身中火氣所成,空華由病眼虛妄而見。衆生亦複如是,由心中“無明”之惑,薰成見病,妄見世間有一切“法”。若無“無明”,則無“妄見”;既無妄見,自不見一切法。如好眼之人,但見萬裏澄空,清淨無礙,本無空華。衆生妄執萬有爲實法,是爲“法執”之迷。迷卻“法空”真理,故曰:“無明”。
由“無明”緣“行”:行是業行,因“無明”惑,而造善惡不動之業行,惑業是過去世二支苦因,能招現世五支苦果。
“行”緣“識”:識即第八“阿賴耶識”,現在世而來投胎者是。此識隨業受報:于父母有緣之處,見有明相發現,神識聰利,即刻到父母身邊,忽起一念愛心,流愛爲種,納識爲胎,流一念愛心,爲受生之“種子”,納“八識”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識”緣“名色”,名色即是“心色”。“心”無形相但有名字,故曰:名色。“名”屬隨業投胎之心識;“色”即赤白二渧之色法。“心”“色”和合方能成胎。
“名色”緣“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十月滿足,出胎成人,六根具足。而眼根能入色塵,耳根能入聲塵,鼻根能入香塵,舌根能入味塵,身根能入觸塵,意根能入法塵,故名“六入”。
“六入”緣“觸”:觸者接觸。孩童時天真純樸,六根對境,但接觸而已。
“觸”緣“受”:年至稍長,知識稍開,根境相對,即知領受。從“識”至此,共有五支,是現在世之苦果;合前二支乃前因今果,是一重因果也。
“受”緣“愛”:年至成人,意識攀緣諸塵境界,分別好醜,而起愛憎。見順情境,心生愛著;見違情境,心生憎惡。
“愛”緣“取”:對境既起愛憎。于所愛境,念念貪求,必取而得之。于所憎境,念念厭離,必舍而去之。今雖單舉“愛”“取”,以愛字含有“憎”字在內,“取”字含有“舍”字在內。
“取”緣“有”:上二支“愛”“取”,屬現在世之惑,依惑必定造業。“有”即是業,有善惡等業。此叁支是現在世之苦因。
“有”緣“生”:既有苦因,現陰身滅,中陰身生,依業受報,依因感果,必定受生。
“生”緣“老死”:既已受“生”,則後陰之身,自然從少至老,遷流代謝,必至于死。如然香相似,漸漸消殒。此二支是未來世之苦果。合上叁支乃今因後果,又是一重因果也。如是輾轉,果上再造因,依因再感果,因果不昧,相續長劫,無有了期,故名流轉門。
叁、還滅門——是樂因樂果。“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自“無明”滅,則無有“惑”;無“惑”,則不造“業”;無“業”自不受“報”。苦因既斷,苦果自除,故得複還真理,滅除生死,故名還滅門。
佛爲“中乘”人說此十二因緣之法。此人利根,一聞之下,便知“無明”爲生死根本;即下手用功斷“無明”,“無明”一滅,其余十一支,不斷自滅。如砍樹者,從根砍斷,則全樹皆倒。可出叁界內“分段生死”,證辟支佛果,是爲緣覺乘教義。
叁、大乘教義
大乘教義,即“菩薩乘”。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譯雲“覺有情”,簡稱“菩薩”。乃是大道心衆生,不獨自利,兼能利他。今據覺有情叁字,當約菩薩修行,作叁番解釋:一、自利釋:乃是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有情,故不同“凡夫”之不覺。二、約利他釋:是能宏揚教法,普覺法界之有情,故不同“二乘”之自覺。叁、約兩利釋:發菩提心,上求佛覺;依慈悲願,下度有情,故同十方諸佛,叁祇煉行,百劫修因,求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具此叁種意義,故名覺有情。
稱爲大道心衆生者,以是“大乘”機故,具有七種大:
(一)有“大根”: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值佛既多,根機故大。
(二)有“大智”:因根機既大,故智慧不凡,不爲世間六塵之所迷惑,不爲世間五陰之所覆蓋;觀照分明,智慧故大。
(叁)解“大理”:因智慧既大,故能解悟大乘一心之理。一心者,一真如心也。非是衆生所認色身中之肉團心;因肉團心但是一團肉,假名爲心,無有功能作用。亦非終日緣慮分別之妄想心,此妄想心是前塵分別影事,無有真實自體。“真如心”爲萬法之本源,爲衆生之慧命,具“體”、“相”、“用”叁大。其體則豎窮叁際(過去、現在、未來),無始無終;橫遍十方(四方四維上下)無邊無表。其相則具足恒沙,稱性微妙功德。其用則出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此心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者:能爲十法界諸法所依,不爲諸法所變。隨緣者:隨迷緣,則成六凡法界;隨悟緣,則成四聖法界。如水隨寒氣之緣,則結成冰,隨暖氣之緣,複融爲水。菩薩解悟此心,聖凡同具,生佛平等。一切衆生,皆具此“真如”之心。“迷”之則爲不覺之“衆生”,“悟”之則爲本覺之佛性,修之則證妙覺之佛果。悟此一真如心,是爲解大理。
(四)發“大心”:既悟大理,則發廣大平等慈悲之心:發慈心欲與一切衆生以安樂;發悲心,欲拔一切衆生之苦惱;故冤親平等,視大地衆生,猶如一子。如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爲發大心。
(五)修“大行”:即發大心,則修自他兩利之行;其行乃“六度”行:一、布施度悭貪;二、持戒度諸惡;叁、忍辱度嗔恨;四、精進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亂:六、智慧度愚癡。布施等六種,即如來所說菩薩應修“大乘”之法行;悭貪等六種,即衆生所有弊惡之心病。以此法行之藥,而度自他心病,方能成就兩利,是爲修大行。
“布施度”有叁:布者散布,施者施與。一、“資生施”:凡財物可以資養生命者,謂之“資生”。財有“內財”“外財”。外財,即身外之財物;內財,即身內之頭目腦髓等。菩薩修行布施度,不獨外財可施,即內財之“身命”亦所不惜。如釋迦如來過去修菩薩行:有一世爲屍毗國王,割肉以喂饑鷹;有一世爲薩埵菩薩,舍身以飼餓虎;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二、“法施”:隨順衆生機宜,廣說叁藏教法,善巧方便,開導饒益,不辭勞倦。叁、“無畏施”:凡衆生遇有危難苦厄之事,心生怖畏,菩薩爲其安慰擁護,令離怖畏,而得安樂。如觀世音菩薩,十四無畏,利濟衆生。
“持戒度”亦叁:菩薩所持之戒,是大乘戒法。一、“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亦不以小惡而爲之;如以一星之火,能燒須彌之山。二、“攝善法戒”:無善不修,亦不以善小而不爲;如以滴瀝之水,漸漸能盈大器。叁、“饒益有情戒”:“有情”即衆生之代名詞,凡有識情未盡者,通稱有情。菩薩則廣修萬行,而饒益之。
“忍辱度”亦叁:“忍”者忍耐,忍受之義。一、“事忍”:見來侮辱之人,及與受辱之我,所有中間辱境,能以忍力,逆來順受,不與計較,退一步,讓叁分,或辱境難耐時,作一種反想,必定是我前生辱他,故今生他來辱我,可以不記在心,放下罷了,是爲事忍。二、“觀忍”:當辱境之來,起智慧觀察,他來辱我,何者是我,這個色身,本來無我;我見既已不立,人見…
《圓瑛大師文集—法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