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希望以上的解釋能夠解答你的問題。
聽衆:師父,我們應該怎樣在坐禅之中修習慈、悲、喜、舍這四種質素呢?
導師:又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實用的問題。是這樣修習的,有時我會提議選擇其中的一種質素來修習,或者今天我們可以跟昨天一樣選擇修習慈心。如果你想去培育悲心的話,假如坐禅的時候因身體痛楚令你受苦,你可以嘗試做些東西,不用繼續受苦下去。當身體或內心在受苦時,你嘗試對它做一些東西,學習對它友善,學習放下它。坐禅的時候你可以這樣來修習悲心。當你這樣修習的時候,你也許即時感受到喜悅,感到快樂:“真好了!原本我在受苦,我對它做些東西後,現在轉變過來了。” 你因此能體會到喜悅和快樂。之後,你能夠體會到最後的一種質素──舍心──明白到我不應執著這些喜悅不放。所以,你能看到即使在一個簡單的情況中,我們都能培育慈、悲、喜、舍這四種質素。今天在我們坐禅時,我會給予一些修習全部四種質素的導引。
聽衆:我想回到剛才關于慈心和悲心的問題。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子跌倒在路上時,我們不是會有反應,會有感受的嗎?
導師:我再次重複同一點及用小孩子作爲例子。當你在走路時,你看到一個小孩子跌倒,雖然他不是一個大人,但道理都是一樣的,你會對這個小孩子作出情緒反應,你可能會叫喊,甚至覺得難過:“噢!看看那孩子多麼可憐!”當你這樣被卷入情緒之中的時候,你將沒有能力去幫助那個可憐的小孩子。跟看到大人跌倒的情形一樣,你可以用理性的回應來作出行動,關懷和幫助那個小孩子。所以我分別用了兩個詞語,請分清楚這兩個詞語不同的意思:情緒反應(reacting)和理性回應(responding)。
正如我之前說過,如果我們有情緒反應時,同樣地,我們也能向這種反應學習:是什麼使我這樣難過?是什麼使我這樣憂愁?是什麼使我這樣不安?這可能是因爲你有一個聯想:“也許我的孩子也會這樣。”所以,我們可能會從路上所看到的一件細小事情中編造一個巨大的故事出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的話,你可以反思一下: “噢!爲什麼我會作出情緒反應呢?” 于是,自己的情緒反應便成爲一個禅修的觀察對象。
也許在某些場合之中,你能作出理性的回應──十分清楚,十分冷靜,十分平穩地去作出必須的幫忙。之後你會很清楚看到兩者的分別: “呀!看看當我情緒反應的時候是怎麼樣,理性回應的時候又是怎麼樣。” 看看兩者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面對自己內心發生的事情,我們也是用相同的方法。若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慣常對事物生起情緒反應的話,當他在坐禅的時候,也很容易會對所發生的東西生起情緒反應。舉一個例子,假設你的膝蓋在痛,你可能會想: “我的膝蓋在痛,說不定我的膝蓋也許會斷掉,我認識一些禅修者,他們的膝蓋斷了。” 所以,從膝蓋痛楚的事情當中,你能編造一個巨大的故事出來。從膝蓋痛楚的事情當中,你能生起焦慮,你能生起恐懼,你能生起不安,你能生起全部這些不愉快的情緒。若是理性回應的話,你只是觀察痛楚,學習與它交個朋友,到痛楚難以忍受的時候便轉換姿勢。
很多謝各位的發問。現在讓我們在坐禅之前休息一會。在休息期間,請嘗試繼續保持正念,放慢動作及保持甯靜。一些朋友告訴我,他們感到這裏的氣氛非常甯靜及祥和。我聽後很高興,看看我們能否繼續保持這種氣氛。
[小休]
坐禅
[坐禅中的導引]
讓我們由修習慈心開始。……我們嘗試向每個方向散發、擴展我們的意。……
願衆生健康,願衆生快樂,願衆生平靜,願衆生從苦惱中解脫出來。……
現在讓我們想一想一些我們認識而又正在受苦的人,他們受著的可能是身體或心靈上的苦。……
讓我們去感受他們所受的苦,讓我們去關懷他們。……
願他們能從所受的苦惱中解脫出來。你能否真正發自內心來祝願他呢?……
現在你能否爲自己在嘗試培育慈悲心而感到快樂呢?……隨喜自己能夠去關心他人。……
你能否爲自己嘗試去培育這些內心質素而感到快樂呢?……
現在讓我們嘗試去培育舍心這種重要的質素。現在這一刻無論我們的身心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你能否不加以喜好,不加以厭惡地去對待它呢?……
如果我們的身體感到痛楚,感到不舒適,我們能夠不起情緒反應嗎?……
如果你的內心不平靜,你能否只是知道內心不平靜而不對它作出情緒反應,不給它一個減號呢?……
如果你在經曆著愉快的感受,你能否對它不生喜好呢?如果你在經曆著不愉快的感受,你能否對它不生厭惡呢?……以開放的態度來面對任何發生的事情。……學習如實地觀察事物。……
[響磬]
請看看這種舍心能夠持續多久。現在讓我們來做些美妙的念誦。
念誦
在我們念誦之前,讓我們感受一下這佛殿的甯靜及祥和,爲我們的內心製造一些空間。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mgham saranam gacchami……
Sadhu……
Santi ……
南無釋迦牟尼佛……
釋迦如來……
[念誦完畢]
願在座各位健康、快樂、平靜及能從苦惱中解脫出來。在睡覺時,願你們睡得安詳及安詳地醒來。多謝各位。
《1998年 慈悲喜舍(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