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十七:關于求法
修習佛法最重要的是修心,最需要面對的是自己內心中的貪嗔癡,而不是外面可以看到的那些東西。打個比方,我們買一個東西,重要的是買包裝盒裏面的那件,而不是買外面的紙盒子。正是裏面的東西具有一定的用處,我們才需要花錢去買,這和我們修習佛法時的道理是一樣的。
經常看到有些居士在修法時對外面(外在)的東西更爲在意。比如,他們會更爲滿意自己求過多少法,這個法有沒有,那個法有沒有,有沒有大圓滿很多了不起的法的傳承;磕過了多少個大頭,念了幾個億的咒子等等。如果僅僅是關注修法的外表,沒有注重修法的內在,那麼我們爲獲取更美的外表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並不能對修行的內在(內心)起到作用,這是修法很久卻仍然不得其門而入的最爲關鍵的原因。爲此,我們修法時一定要致力于使自己的心靜下來,使自己的貪嗔癡一步一步降下來,這樣我們會對世間的事情慢慢看淡,痛苦的感覺也會逐漸少一些。
總之,修行時注意力應放在修心這一問題上,因爲這樣可以避免一種情況出現:外面的包裝越來越裝飾得漂亮,而盒子裏的本質問題卻沒有改進,甚至開始變壞、腐爛。要知道這種情況在居士中是並不少見的。
需要格外注意的還有對神通的認識。比如,當看到一個人是多麼、多麼有神通,是多麼、多麼地清楚自己的前世和別人的事情時,就很羨慕,或很崇拜,以爲這就是修行成就了。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個人都可以在修行的過程中得到這樣的成就(或者說能力),但是佛法成就的根本不是成就這個神通。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中並沒有說過修佛法是爲了修成神通。釋迦牟尼佛說過:像他一樣成就的可以說神通,沒有達到這樣成就的就不能說,否則就是破戒的行爲。其實,外道也可以說出神通來,比如道教中就有這樣的事情。産生了神通不是最好的修行,而內心中的貪嗔癡減少了、去掉了才是最好的修行。
佛陀爲什麼傳下來八萬四千法門?這是因爲不同的衆生需要不同的法門來引導。修行佛法的具體法門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密宗和大乘顯宗的修行者得到修行成就的根本之處是一致的,就是都要依靠發菩提心來獲得成就。無論與什麼法門有緣份,一個修行者如果對上師、對佛法、對你正在實踐的修行法門沒有信心,那麼無論如何都是不能獲得成就的。
求法的時候,首先一定要確信的就是這點:修行人要靠自己的信心來成佛。無論是大乘法門還是大圓滿法,都是要靠信心成就的,不是僅僅靠湊足念誦咒子和磕大頭的數量就行的。沒有對上師和佛法的決心和信心,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們在修行時,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心究竟是怎樣想的,對上師是否有信心,對所要求法的傳承是否有信心,是否有決心和信心依靠這個法門好好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在學佛時,不要把這件事當作是一個熱熱鬧鬧的事情。比如說,今天求了法,拜見了活佛,這很好啊,是很有功德的,但是這時還是應該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是不是對這位上師有信心,是不是對修這個法有信心,是不是懷著一顆湊熱鬧、排遣生活郁悶的心思而來的;
如果懷著一顆湊熱鬧的心而求了很多的法,也許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比如,一個人得了心髒病,治病的時候,胡亂吃了很多各種各樣的藥,這樣藥吃亂了並不能治好心髒病,弄不好消化不了還會有副作用,會産生其他的病。求法也是一樣,大圓滿的法門求多了,求亂了,自己也會消化不了;此生沒有時間修,或沒有信心修,破戒的陷阱又比比皆是,求這麼多法又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有信心修法,有信心獲得加持,而且求到了這個法,那就一定要如法去修,如果僅僅是做不到這最後一點,也不需要費心去求法。如果修行的居士念誦咒,只是在修煉嘴巴上的工作,而沒有將之變成修心的工作,那麼收集再多的傳承和法門也不能說是走上了成就的正路。
八萬四千法門各有各的緣分,求法要慎重,求到法以後就要踏踏實實地修。這個修行成功的過程全靠上師和佛菩薩的加持,如果我們沒有信心,上師就和佛菩薩就是在身邊也得不到加持。有的時候,得到上師的悉地和上師的法以後,弟子要遠離上師,懷著對上師無比的信心才能修行成就,如果弟子留在上師身邊太近,由于弟子的業力,就會對上師行爲的表相産生各種不好的想法,其實質並不是因爲上師做得不好,而是弟子自己心的問題,就會對上師産生誤解,就會不珍視上師的教授,産生倦怠以及修行的“耐藥性”,這樣不利于弟子的修法,不利于培養對上師、對佛法的真正信心。
總而言之,只有真正感受到了上師叁寶的珍貴,才會有信心;有了慎重求法的心,有了對上師和佛法足夠的信心,在修法中我們才可能得到加持,也才能夠修行出好的結果。修法要一步步,內在修心,靠發菩提心,靠上師和佛法的信心,而不是靠外面(外在)的東西,一定不要把學佛當作一件熱鬧、解悶的事情,更不要當作娛樂活動。
2007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