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十七:关于求法
修习佛法最重要的是修心,最需要面对的是自己内心中的贪嗔痴,而不是外面可以看到的那些东西。打个比方,我们买一个东西,重要的是买包装盒里面的那件,而不是买外面的纸盒子。正是里面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用处,我们才需要花钱去买,这和我们修习佛法时的道理是一样的。
经常看到有些居士在修法时对外面(外在)的东西更为在意。比如,他们会更为满意自己求过多少法,这个法有没有,那个法有没有,有没有大圆满很多了不起的法的传承;磕过了多少个大头,念了几个亿的咒子等等。如果仅仅是关注修法的外表,没有注重修法的内在,那么我们为获取更美的外表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并不能对修行的内在(内心)起到作用,这是修法很久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的最为关键的原因。为此,我们修法时一定要致力于使自己的心静下来,使自己的贪嗔痴一步一步降下来,这样我们会对世间的事情慢慢看淡,痛苦的感觉也会逐渐少一些。
总之,修行时注意力应放在修心这一问题上,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一种情况出现:外面的包装越来越装饰得漂亮,而盒子里的本质问题却没有改进,甚至开始变坏、腐烂。要知道这种情况在居士中是并不少见的。
需要格外注意的还有对神通的认识。比如,当看到一个人是多么、多么有神通,是多么、多么地清楚自己的前世和别人的事情时,就很羡慕,或很崇拜,以为这就是修行成就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得到这样的成就(或者说能力),但是佛法成就的根本不是成就这个神通。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并没有说过修佛法是为了修成神通。释迦牟尼佛说过:像他一样成就的可以说神通,没有达到这样成就的就不能说,否则就是破戒的行为。其实,外道也可以说出神通来,比如道教中就有这样的事情。产生了神通不是最好的修行,而内心中的贪嗔痴减少了、去掉了才是最好的修行。
佛陀为什么传下来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因为不同的众生需要不同的法门来引导。修行佛法的具体法门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密宗和大乘显宗的修行者得到修行成就的根本之处是一致的,就是都要依靠发菩提心来获得成就。无论与什么法门有缘份,一个修行者如果对上师、对佛法、对你正在实践的修行法门没有信心,那么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获得成就的。
求法的时候,首先一定要确信的就是这点:修行人要靠自己的信心来成佛。无论是大乘法门还是大圆满法,都是要靠信心成就的,不是仅仅靠凑足念诵咒子和磕大头的数量就行的。没有对上师和佛法的决心和信心,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们在修行时,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心究竟是怎样想的,对上师是否有信心,对所要求法的传承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决心和信心依靠这个法门好好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学佛时,不要把这件事当作是一个热热闹闹的事情。比如说,今天求了法,拜见了活佛,这很好啊,是很有功德的,但是这时还是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不是对这位上师有信心,是不是对修这个法有信心,是不是怀着一颗凑热闹、排遣生活郁闷的心思而来的;
如果怀着一颗凑热闹的心而求了很多的法,也许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得了心脏病,治病的时候,胡乱吃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药,这样药吃乱了并不能治好心脏病,弄不好消化不了还会有副作用,会产生其他的病。求法也是一样,大圆满的法门求多了,求乱了,自己也会消化不了;此生没有时间修,或没有信心修,破戒的陷阱又比比皆是,求这么多法又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有信心修法,有信心获得加持,而且求到了这个法,那就一定要如法去修,如果仅仅是做不到这最后一点,也不需要费心去求法。如果修行的居士念诵咒,只是在修炼嘴巴上的工作,而没有将之变成修心的工作,那么收集再多的传承和法门也不能说是走上了成就的正路。
八万四千法门各有各的缘分,求法要慎重,求到法以后就要踏踏实实地修。这个修行成功的过程全靠上师和佛菩萨的加持,如果我们没有信心,上师就和佛菩萨就是在身边也得不到加持。有的时候,得到上师的悉地和上师的法以后,弟子要远离上师,怀着对上师无比的信心才能修行成就,如果弟子留在上师身边太近,由于弟子的业力,就会对上师行为的表相产生各种不好的想法,其实质并不是因为上师做得不好,而是弟子自己心的问题,就会对上师产生误解,就会不珍视上师的教授,产生倦怠以及修行的“耐药性”,这样不利于弟子的修法,不利于培养对上师、对佛法的真正信心。
总而言之,只有真正感受到了上师三宝的珍贵,才会有信心;有了慎重求法的心,有了对上师和佛法足够的信心,在修法中我们才可能得到加持,也才能够修行出好的结果。修法要一步步,内在修心,靠发菩提心,靠上师和佛法的信心,而不是靠外面(外在)的东西,一定不要把学佛当作一件热闹、解闷的事情,更不要当作娱乐活动。
2007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