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十八:佛教在講什麼?
佛教典籍文獻的數量多得難以計數,不但有很多記錄佛陀言行的經文,也有非常多高僧大德們的著述。很多居士在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爲了了解佛教到底是什麼,總是需要找一些資料看。但是那麼多的經文、法門、著述,從哪裏下手呢?怎麼去理解“佛教是在講什麼呢”?很多居士都問過我這個問題。
佛教致力于改變我們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的方法。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從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認識世界,學習判斷、取舍的方法,這套模式深深遮蔽了我們的心,使我們相信和習慣于這一過程:這個世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好壞、美醜、貧富、垢淨、大小、遠近、貴賤等等的差別。在完成了對這種差別的判斷之後,我們會自然地爲自己謀求那些被大家普遍認爲是好的、美的、幸福的、光明的、便利的、容易的東西。我們會爲了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優越感而選擇舍棄自認爲與負面色彩有關的所有因素,而拼命地抓取與正面色彩有關的那些因素。爲此,我們就會在自己日常的一舉一動、每一個思維、每一個念頭中,都發現造作“我”,以及對“我”的“執著”,這就是佛教經典裏非常常見的一個概念——“我執”。是啊,每一個人都會以自己爲中心,爲自己的安全感和優越感去謀求一切。在輪回的世界中,我們就是一直這樣思維和行爲的。
在佛教的理論中,“我執”恰恰就是痛苦的根源,因爲我們習慣以“分別(心)”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從而會將自己深陷于不停的取舍過程中。生活中常常看到:越是聰明的人、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有能力緊緊抓住一切不放的人,他們的內心深處反而會比那些笨拙的人、簡單的人、隨意的人來得更爲痛苦,就是因爲前者自己把自己深深陷入了不停的判斷、取舍過程中:得不到是一種苦,甩不掉也是一種苦,就這樣被自己的“執著”壓垮了。生活中有難以計數的事實可以告訴我們,依靠“分別(心)”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來判斷、取舍,以謀求“自我”的壯大、完善,其結果就是使自己陷入到表面看是掌控一切,而事實上對自己的人生軌迹卻完全失控的一種狀態。這種失控如果體現在我們死亡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神識被長久以來因執著親人、錢物、地位等而造作的力量(業力)所牽引,從而繼續盤桓在“輪回”中。佛陀透過佛經告訴我們,以往這種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智慧並不是一種完善的智慧。
在輪回的世界中,人們的思維、行爲方式是深陷于分別、取舍的模式中的。佛教就是要教授我們從這種並不完美的模式中脫離出來,從生活中的痛苦感受中脫離出來,從執著、輪回的束縛中脫離出來。
很難用語言准確表述脫離“分別(心)”後的心的狀態,因爲我們的語言是建立在“分別”的模式上的。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在心中實踐佛法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佛陀給予了我們諸多的修法,使我們能夠弱化生生世世在“我執”中所造作的業力,並將之稱爲消除“業障”;佛陀也給予了我們很多的行爲准則,使我們能夠增加對他人的關愛,弱化“我執”的習慣力量,並將之稱爲修“菩提心”;而幾乎所有的佛陀的教化,都是在教我們如何遠離“無明”,以抉擇正確的道路,並將之稱爲祛除“貪嗔癡”。從佛法中,我們看到佛陀是如此慈悲地引導著我們,並給予如此之多的方便法門,爲我們指示著修學佛法的正確道路。
隨著修法的深入,可能在某一天打坐時,或者甚至是某一瞬間,我們會瞥見這個脫離“分別(心)”的心的狀態。對這一完全不同的心的狀態有了確定認識,就可以被稱作是“開悟”了。如果有能力將這一開悟的瞬間穩定、拉長,我們的心就會長時間地停留在這一狀態,並有可能使我們在生活的每一段時間裏都保持這種狀態。此時,就像佛陀一樣,修行人就可以脫離“分別”之心對一切所做的錯誤設定,如《心經》和《金剛經》中所說,脫離時間中過去、現在、未來的限製,脫離空間上大小、遠近的限製,脫離對立關系中彼、此、一端與另一端的對立,脫離輪回的束縛。從而,修行者可以獲得身心自在,達到精神的完美狀態。
認真地研讀佛法、經書,會幫我們認識到在分別、取舍模式中不可避免且一定會面對的痛苦、無常、輪回等過患,這會增加我們學佛的決心和信心;而只有身體力行地在心中完成正確的修行過程,才會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到並保持有這一最完美的心的狀態。
2007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