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十九:孝順父母
在一個人的心目中,關心自己比關心他人容易做到,愛護自己比愛護他人容易做到。不論是學佛的人還是想做一個好人的人,嘗試像關愛自己一樣關愛他人,豈不是很難?
在衆生中有認識、不認識的人,有和自己關系遠近不同的人,那麼如果連對自己恩情深重的人、對自己親近的人、對自己疼愛的人都不能善待,那麼又怎麼對衆生生起菩提心呢?最重要的是,問問自己“有沒有虧待自己的父母”?如果學佛的人所生起的慈悲心連自己的父母都達不到,又能期待破除什麼我執?修行出怎樣的結果呢?
對子女來說,父母就是大恩人,但同時也是很容易“下場”淒慘的人。父母一生爲子女付出的太多,而不求回報。父母對待孩子是無我的:懷胎十月期間,父母會想盡各種辦法保護這個孩子,每時每刻都不會忘掉腹中胎兒的存在。作爲母親,懷孕時自己病了,還是要先考慮胎兒,自己不舒服卻不肯吃藥,擔心藥物對胎兒的發育有影響。子女出生後,父母要辛苦工作,賺錢養活孩子,自己甯可省一些,可是爲孩子卻可以一擲千金。子女學會開口說話、學會走路、開始上學,父母是多麼地高興。子女結婚後,父母還要爲他們照顧家庭和孩子。隨著子女長大成人,膨脹的自我感覺會使他們離父母越來越遠。成人子女的感受通常是既自我又獨立,好像並不曾需要父母給予生命、給予撫養一樣,而年老的父母則僅僅像失去用處的附屬品一樣寄托在孩子的生活中。
我們看到過很多的故事,有的子女爲了財産、爲了房子和父母爭吵不休,甚至將父母趕出家門;有的子女將父母送進養老院,而自己獨占房子;有的則讓老人流浪,以收廢品爲生;甚至還有子女將健康的父母送進精神病院的故事。這樣不報答父母恩情的人,是一定會有惡報的,以後他自己的孩子也會如此對待他。
父母對子女來說,是生命的來源。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依賴父母才能生存在人世間,所以父母的功德是非常大的。父母有恩,子女就要報恩。佛經裏,有佛陀成佛後,到忉利天宮爲母親摩耶夫人說四谛法的故事,摩耶夫人因此獲得了了悟。在佛教的經文中,有《父母恩重難報經》一部,經文教導我們要懂得報父母的恩情。
學佛的人,要觀修父母就是佛。給父母財物,或者使他們生起歡喜,就要當作是供養佛一樣,這樣做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因爲,孝順父母本身就是人生修行的一部分,父母是修習慈悲心最好的對境。雖然有的人非常重視修習慈悲心,但是對于自己的父母卻不一定很慈悲,這一狀況本身就違背了慈悲心的宗旨。
佛經裏有這樣的修行方法:在修皈依的時候,要在皈依境前,觀想自己的父母位于左右,怨敵在前,叁界所有衆生一起恭敬虔誠合掌念誦皈依。在這裏,父母代表的就是最爲親近、敬愛的人。
在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我們應該對衆生都生起就像“內心不堪忍受父母受苦”一樣的感受。因爲馬上做到這一步很困難,可以先降低難度,從容易的做起,先憶念自己父母、親人、敬愛之人的可愛、可敬、可喜之處,用讓此人“有樂無苦”的方法修持,來生起慈悲之心。在念經回向衆生的時候,如果在最初很難一下子湧現出對衆生的菩提心,也可以嘗試從父母親人開始,再慢慢將自己的關愛擴展到衆生身上。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是連父母的恩情都憶念不起,對父母的恩情都不想報答的人,又怎麼可能有徹底的慈悲心、菩提心呢?
堪布阿瓊仁波切的傳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堪布阿瓊仁波切的上師問他“你想念母親嗎?”阿瓊仁波切說“不怎麼想”。上師就說:“那是因爲你慈悲心沒有修好的緣故”。然後讓阿瓊仁波切去專心修行七天知母、念恩等七種菩提心的修法。隨後,阿瓊仁波切花了七天時間專心修持,最終生起了真實無僞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後來阿瓊仁波切在回家的時候,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物全部都孝敬了母親。
也有這樣的情況:在有的家庭中,子女們有時想盡辦法與父母好好相處,但關系總是難以融洽。這時子女該怎麼辦呢?作爲子女的做法只有“忍”,把父母的怒氣和不滿當作加持,盡量做到讓他們滿意,把他們當作佛一樣對待。
喬美仁波切的傳記中就記載了仁波切和他媽媽的故事。仁波切的媽媽喜歡說長道短,嘴巴尖酸刻薄,言行很讓他難堪,很多人都勸說仁波切把媽媽送到山下的居士林裏住。但是仁波切爲了照顧媽媽,報答她的養育之恩,還是決定讓媽媽留在自己的身邊。
如果不是父母,就不會有孩子的生命;如果沒有父母的養育,孩子也不會長大成人。就算是沒有學佛的人,從世間法來看,也一定要孝順父母、親近父母、照顧父母、理解父母。孝順父母體現的是“人”的最基本的良心。
二OO七年九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