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二十:我執與痛苦
“我執”是“痛苦”的根源。佛教提倡“因果”的觀點,認爲:人生生世世的幸福來源于“善緣”的積累,來源于“福報資糧”的積累,而不是來自自私、“我執”觀念下的你爭我奪。但依據于世間法,人們的做法卻是與此相反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得快樂、幸福,而不願意自己與痛苦聯系在一起。爲此,人們往往習慣于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把爲自己所做的謀劃排在第一順位。這種在世間法裏順理成章的行爲,在佛教裏卻被認爲是引發“痛苦”的根源——爲自己而不斷謀求一切的心越迫切、越嚴重,就越要承擔內心巨大的不滿及其帶來的“痛苦”。
“我執”有一個重要的副産品,就是“不信任”感。充滿“不信任”感的心是不清淨的心。做到“信任”是很難的,如果我們抛棄了“不信任”的種種念頭,其實就等同于我們“放下”了尋求自我安全感的習慣,“放下”了人自私的本能——不再擔心自己是否會受到傷害,不再擔心老有所養的問題,不再擔心老板的剝削,不再擔心親朋的贊美,不再擔心某某方面比別人差。總之,不再擔心“因自己努力得不夠,從而使自己的人生不完美,使自己獲得痛苦的人生”。因爲我們做不到,放不下,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懷疑”一切,來確保自己的利益,因此,我們的人生就這樣一直在“我執”的痛苦裏打轉。
之所以稱這種感受爲“痛苦”,是因爲這種感受同我們在做另一種事情時的感受完全不同。比如,當我們爲了窮困、孤獨的孩子們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而資助他們時,我們所得到的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滿足、輕松、踏實和親切。兩種感受的差別是由“發心”不同而導致的必然結果。
發心有“善”的發心與非“善”的發心。那麼,什麼是 “善”的發心,什麼不是“善”的發心呢?這就要觀察自己面對每件事的“發心”是從哪裏生起的:如果是“爲了別人”的發心,就是“善”的,如果是“爲了自己”的發心,就不能稱之爲“善”了。如果每天都在心裏、在行動上爲“善”的發心而忙碌,就是在積累“善業”;而每天都在心裏、在行動上爲“非善”的發心而忙碌,就是在造作“業障”,二者的性質是天差地別的。
初入佛門的居士們,往往都做過了一些“善事”去利益他人,比如放生、資助貧困者、或者助印經書等等。但是,一個人是否徹底作到了“善”,那又要觀察自己的心——在做表面上看來是“善”的事情時,是否摻雜進去很多“爲了自己”的念頭?是不是因爲別人爲資助貧困者出了十塊錢,出于面子自己就要出十五塊錢;是不是在放生的時候,只考慮了自己的功德,而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利益衆生上;是不是爲了被別人稱贊而去做善事的,等等。這樣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心,就是真正的修行,是真正的修心。
要想修行成功——也就是完全祛除“我執”,獲得心的自在——是一件太難太難做到的事情。密勒日巴尊者的歌集中就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大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尊者,一時,在寶窟大鵬洞中,浸習在光明大手印禅定裏。有一天,他覺得有點饑餓,應該准備點食物來吃,就在洞中找尋了一下,不用說油鹽和面粉,就是洞口的柴和竈邊的水也一點不剩了。他自忖道:“我對世界上的瑣事也未免太忽略了些。現在讓我出洞去拾些柴回來吧!”等他撿畢柴薪回洞的時候,山間忽然刮起一陣暴烈的狂風,吹得他破爛的衣衫四處飄掀。他想用手拉住衣衫,但手中的柴又差點被風卷去;他想用手緊緊的抱住柴薪,但狂風又把他那褴褛的衣衫吹得四散飛揚。于是他自語道:“唉!我已經在山穴中修行了這許多年了,但如今我仍不能完全放下這個“我執”之心,一個人如果不能割舍“我執”,那麼他所謂的修行又有什麼意義呢?風啊!你要喜歡吹走我的衣衫,就請你吹走吧!你要喜愛我的木柴,就請你卷走它吧!”說畢,他就放下一切不再管,靜坐在地。
對于一下子太難以做到的事情,我們可以一點一點來。我們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用來觀察自己的“我執”,訓練減輕“我執”,或者最起碼通過明白了這一““我執”會引起痛苦”的道理,做到直面自己的“我執”,從而減輕“我執”帶來的痛苦,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稍微快樂一點點。
比如,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路上人多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路邊打車,這時,自己湊巧搶在別人前面攔下一輛車,可以上車就走了。這時應該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在那裏很得意呢?自己得到了便利,可是還有很多人辛辛苦苦等在那裏,想一想菩提心是應該這樣修的嗎?在去銀行辦事情的時候,大家都在排隊等候,自己不想浪費時間,很著急,總想能快快地解決問題。這時也可以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體會所有排隊人的心,並且把別人的快樂、別人的滿意放在了自己的前面?如此一來,自己就不會因爲隊排得遠離窗口而懊惱、不快了。在醫院裏看病的時候,可以見到很多病人在排號等著看病,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觀察:在自己的心裏,有沒有別人的痛苦影子呢?這樣一來,還會爲等待而焦急、痛苦嗎?
“我執”越輕,越有可能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在真實無僞的菩提心生起之前,則需要持續不斷地修心:一方面觀察自己“我執”的增減,另一方面則需要行持“造作的菩提心”,期待通過不斷的行爲修正,使自己不馴服的心得以步入正軌。
200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