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說皈依

  主題(六十二):再說皈依

   今天我想給大家講講什麼是真正的皈依。

  

   現在信佛的人挺多的,皈依的人也挺多,但都是爲了什麼,發心怎樣呢?大多不外乎爲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以及感情上的一些事情。這算不算是真正的皈依?這些只能算是暫時的皈依,既不是小乘的皈依也不是大乘的皈依,得到的果最多也只是這些小小的世間利益。

   佛法是心的法門,心上用功最關鍵。什麼樣的發心得到什麼樣的果,糊裏糊塗的皈依得到的是糊裏糊塗的果,真正的大乘的皈依才能結出殊勝的佛果。因果是永遠不會錯亂的。

  

   按《大圓滿前行》,發心有不善的發心、無記的發心和善的發心。

  

   不善的發心:包括救畏的發心和善願的發心。爲了救護今生疾病、魔障、饑馑等等的怖畏而修佛,就是救畏的發心。這樣一來,由下而上從小乘到大圓滿之間,不管你修什麼法,也只能救離這些怖畏罷了,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利益的成果。爲了販賣正法謀求今生利益而修佛,如果成功,那麼所得的也只是名聞利養,但更可怕的果報還在後頭。塔波仁波切說:“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

  

   無記的發心:就是沒有任何其他目的,看到別人學佛或自己太沒事做了也求求法、學學佛,這樣子學佛,最多就是播下解脫的遠因罷了。

  

   善的發心,包括人天乘的發心、小乘的發心和大乘的發心。

  

   人天乘的發心:希求自己從叁惡趣解脫出來,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爲此目的修行小乘到大圓滿之間的法。這樣的結果,最多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也可能轉生爲魔和叁惡趣。華智仁波切親口說過:“如果觀修張著嘴巴、瞪著眼睛的本尊,會變成鬼。”薩迦班智達也說:“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數趨向惡趣處。”

  

   小乘的發心:發現輪回痛苦,爲了自己能離苦得樂,脫離生老病死,獲得寂滅果位,爲此目的修行小乘到大圓滿之間的法。這樣的結果,最多獲得小乘寂滅的果位,並不能成爲證得佛果的因。如雲:“若貪自利非發心。”如果只是爲了自己解脫輪回而修行,這種發心歸根到底就是謀求私欲的心態。

  

   以上的四種發心,終究都是謀求私欲的心態和行爲。我們要徹底舍棄這些發心,尋求大乘的發心。

  

   很多人都看到、聽到、感受過生孩子的苦;人到老年各種心理和身體變化所造成的苦;生病的苦和對死亡的到來所感受到的無助和恐懼。這些苦,誰願意承受?但無論是億萬富翁還是崇高地位的人,誰能免得了,最後大限一到,一樣赤手空空,淒淒慘慘獨自走上中陰路,什麼都帶不走,世間的人與物沒有一樣可以依靠,錢財、地位和親人就是神仙來了也沒有用。我們要這樣多觀察思維生、老、病、死、苦,對輪回痛苦生起真切的感受。

  

   如果認識到輪回痛苦是果,自身的業和煩惱是苦因,進一步認識到是謀求私欲的心態和行爲所造成的。這樣,我們要把謀求私欲的心態和行爲,看成怨敵,視爲過患,心生厭惡,不求自己的利益而想到一切衆生都能遠離苦因苦果,獲得佛陀的果位,爲此目的精進修行,這才是大乘的發心。

  

   具足智慧、慈悲和威力的佛陀才是我們這些沈淪在輪回苦海衆生的唯一依靠,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爲我們開示苦、集、滅、道的道理,只有佛陀的慈悲和威力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度化——在輪回苦海中頭出頭沒的冥頑不化的我們。讓我們遠離、不再感受這些痛苦的唯有佛,只有佛可以幫到我們。

  

   真正的皈依,不是爲了自我利益,不是謀求私欲的心態和行爲。而是爲了其他一切有情獲得究竟的佛果,從今日起直至沒有證得圓滿菩提之間,皈依佛、法、僧,行六度萬行。這樣的皈依風吹不掉、火燒不壞、水沖不走。

  

   看到衆生太苦了,就是爲了衆生離苦得樂,不在六道輪回裏轉來轉去,爲此精進修學佛法,而不是爲了自己得到什麼。這才是真正的皈依。只要有追求回報的念頭,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佛不是貪汙犯,不是做交易,不像我們世間人一樣,你給我什麼好處,我就去幫你做什麼事情。如果這樣就會容易造成別人對佛法和出家人的誤會。現在學佛的人挺多,而退失的人同樣也挺多的,原因就在于沒有真正的皈依。

  

   只要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利益衆生的事業上,自己的解脫自然而然就會不求自得。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從發心到成佛,經曆了那麼長的時間,卻從來沒有絲毫考慮自己的好處、解脫,一直都在爲衆生而修行,但他卻成佛了;我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一直都在爲自己著想,可是我們得到了什麼?至今還沈淪在輪回的苦海裏。正如《入行論》所雲:“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每個衆生都具有佛性,但爲什麼看不到本心,顯不出佛性呢?那是因爲無始劫以來的業障現前,讓我們無法看到自己的本心。打個比方:比如我們照鏡子,如果我們每天都去擦鏡子,鏡子透亮,自然可以看得清自己的相貌;反過來,如果我們每天都往鏡子上抹髒東西,那它還能不能照見呢?要清淨無始劫以來的障垢,只有皈依佛,依靠佛,認真學習佛法、修持佛法,才能使煩惱變智慧,才能獲得清淨心,見到自己的本心,然後才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衆生。當我們擁有了智慧和清淨心的時候,聽到的全部是佛的聲音、看到的也全部是清淨的。就像叁十叁天的天人看我們,覺得我們不清淨、很痛苦;但佛看哪裏都是清淨的,金子和石頭是沒有區別的。

  

   《維摩诘所說經》這樣說:一次,釋迦牟尼佛在傳法時講道:諸位菩薩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淨,就應當自淨其心。心淨,則外境清淨,修行至心淨之時,外境也會隨之而清淨。當時,舍利子也在佛陀身邊,他心想:娑婆世界這麼不清淨,難道釋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沒有清淨嗎?

   佛得知他的想法後,便反問舍利子:生盲看不到日月,這是日月的過失,還是盲人的過失呢?舍利子回答說:是盲人之過,而非日月之咎。因爲盲人沒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說道:娑婆世界的本體永遠是清淨的,但凡夫人就像盲人一樣,始終無法看見。

   此時,一位從其他佛刹來至娑婆世界聽法的菩薩說道: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佛土就是清淨的。舍利子不以爲然,就反駁說:這個佛土是不清淨的!于是他們二人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正當難解難分之際,佛以神通顯示了娑婆世界的本來面目,在場的所有人都親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等諸佛刹土一樣,十分清淨莊嚴。之後,佛陀告訴大衆:我的世界本身就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已。

  

   看到了本心才有快樂,看不到本心永遠都是痛苦。要遠離苦因苦果,成就暫時的快樂和究竟的佛果,我們只有真正皈依叁寶,不是爲了謀求自己的私利,而是無條件地爲了衆生的利益而修學佛法,這樣才是佛陀所指示的究竟之道。佛陀傳講佛法,僧衆依法修學,由僧衆代表叁寶爲我們傳法、講法。

  

   如果我們不信任叁寶、不認真學習佛法,我們任何成果都不會有,得不到快樂;如果只是相似地相信叁寶,終究只是謀求私欲的自私發心,也不能得到究竟的佛果,獲得真正的大樂。

  

   爲什麼現在學佛、皈依的人還有那麼多的痛苦:家庭不幸福,工作不順利,有錢的人不快樂、沒錢的人也不快樂,大家扪心自問:自己每天是痛苦還是快樂?是不是真正皈依了叁寶?表面上像個學佛的人,整天手上拿著念珠,嘴巴裏念念有詞,是不是真正懂得什麼是皈依?哪天就死了還不知道,還在一直計劃著以後的事情,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年老以後怎麼樣生活等等問題,能不能活到計劃的那天,下一刻會不會出現無常?如果連這些都沒有想到,那麼離真正的皈依就相差十萬八千裏了。

  

   所以,你們現在要緊的是要好好看書,好好聞思,多一些思考,真實地學佛,要抓住佛法的精華和根本,發起真正的皈依心。平時特別要注意,不要把自己擺到太高的位置上,要把自己放的低一些,低調一點,這樣佛法才能進入到你們心裏,如同大海,處于低位,才能彙聚千江萬河;而且身處卑位,才能真正無私地爲衆生服務,這樣才算是大乘修行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