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六十六:你得到皈依戒了嗎?
我們很多人自以爲是學大乘佛教的,可是連根本的皈依都不太懂。你們在座的人中,皈依戒到底有沒有得到呢?我認爲很難說。要有真正的出離心,才能得到皈依戒體。當我們剛受戒的那一刻,或許還有那麼一點點相似的出離心;可現在呢,那一點點的出離心也都不見了,如同外邊的一個東西,拿過來在心上放了一下,像風一樣一會兒就消逝了。
爲什麼我們學佛那麼久沒有進步,還麻煩越來越多,競爭心越來越強?聞思的想拿第一名,做事的卻爭強好勝,等等,這樣的發心太不好了。學佛的目的是爲了對治自己的心,根除無始以來的習氣,放下對世間的貪執,先把心穩定下來,然後尋求自他的出離。我們現在之所以這樣煩惱,不是別人不好,外境有問題,而是自己不好,根本的是,我們沒有真正的皈依。
真正的皈依,一定要有出離心。對世間輪回的出離,這樣子才能得到皈依戒。否則,就是釋迦牟尼佛親來授戒,也是得不到。沒有出離心的皈依,最多算是善的皈依、結緣皈依。要有真正的皈依,想要修行進步,一定要修習並生起出離心。有了出離心,飄忽的心就會穩定,就會喜歡佛法,精進修行。這太重要了。
我們很多人都是自己騙自己,說什麼“慢慢來”、“末法時代”、“方便法”之類的,都是忽悠自己。見過幾個居士,都說,師傅,您不要太著急,慢慢來,剛學佛不可能馬上就有出離心。請問:剛開始不可能,什麼時候可能?下一刻就死了還不知道呢!這顆心定不下來,生命卻一點點逝去,到死亡那一刻,還不是自己一個人痛苦,什麼都用不上。
小乘爲自我解脫修行四谛十二緣起,猶如救燃頭火,特別精進;我們嘴巴上說是爲衆生,是大乘,有沒有更加精進呢?《入行論》說:“進即喜于善”。學法,就要像饑餓的牦牛吃青草,吃著碗裏的,盯著鍋裏的,饑不擇食,狼吞虎咽,以這樣的歡喜心來精進修法。而不能慢慢來,忽悠忽悠,優哉遊哉。
你們現在說的出離心、菩提心,我說是“假”的、“裝”的。比如皈依時,有上師說沒有出離心就得不到戒體,于是心裏裝模作樣地稍稍想一想,皈依儀式完了就沒有了,心裏什麼都沒有留下來。學佛不能靠“裝”,要發自內心,用心去感受,把法義轉化成自己內心的東西,慢慢地我們的心就會改變,自然而然地長出出離心等善法功德。
何況只是幾秒鍾也是沒有用的。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不容易改,正如慢性病一樣,只有繼續吃中藥,不斷對治,才能改變,一步一步地培養和增長出離心。如果沒有對治的出離心,佛法就沒有辦法融入我們的心。有一點出離心,就有一點佛法的融入,多一點出離心,就多一點佛法融入。
要生起出離心,一定要觀輪回痛苦。比如,看到死亡時,就想:有一天我也一定會死的;看到老年人,就想:我也一定會像他那樣漸漸衰老;看到病人,就想:我也一定會像他那樣感受病苦……當我們再一次看到急救車呼嘯而去時,慢慢就會産生恐懼心。真正的輪回的痛苦,一點點放到自己身上,一點點認識。一定要有這個過程,可以幫助生起出離心。
所以,生、老、病、死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不開心,是我們修法的最好的助緣。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苦,根本不了解,什麼也不面對,也不觀想,怎麼可能“嘣”的一聲出離心就生出來呢?就像看病一樣,如果不打針不吃藥,怎麼可能無緣無故就好呢?種善得樂,種惡得苦,種玉米來年不會長青稞。只有付出,努力面對才會有好的結果。這就是因果法則,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
還有就是觀無常。希望大家多一點觀無常,比較接近空性方面。懂得一點空性,就有一點的好處,不是空性所攝持的功德,一把嗔恨火就燒毀無余。觀無常,特別容易生起出離心。
前幾天晚上,我的心髒不是很舒服,當時想是不是我就快死了,越想越恐懼。人的生命這麼脆弱,就是感冒,也可以輕易改變我們的笑容、身體。何況死亡的終點一刻一刻在臨近。身體這麼脆弱,心卻這麼執著!身體只是小秘書,心才是董事長,心指揮做什麼就做什麼,讓磕頭就磕頭,讓念經就念經。所以,佛法重在調心。
衆生本身是佛,卻苦于無明不認識自性,枉在輪回漂泊;一旦認識了本具的佛性,就不需要心外另一個佛。最重要的是學法,生起出離心;無出離心,則即使一輩子閉關,念咒叁、四個億也沒有用。
有了出離心,緣衆生就能一步一步發起菩提心。如果只是爲了我要成佛,爲了功德果報,那還是自私自利的心,不是大乘的發心。一時做好事,偶爾的慈悲心,我們每個人都有;一般的愛心,連動物都有,狗媽媽生了狗仔不用教就知道怎麼養育照顧,生病了也會感到痛苦。但如果沒有智慧就成就不了菩提心,慈悲+智慧=菩提心。這也要一點點地修習才能生起。
比如,犯人蹲監獄,特別痛苦,一刻也不想久呆,志要出離,于是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包括乖乖地聽監獄長的話,時刻找機會想要出獄,一旦出獄,從此再也不會想到重回獄中。要以這樣的心態,緣所有衆生,每天串習,每天觀想。
要經常觀想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他們深陷輪回太痛苦了,日日夜夜盼望我這個獨生子的救助;我也堅定發願,希望佛菩薩加持我,藉由我的努力讓父母衆生得到真正的解脫,有這樣的發心才行。
再比如,看到殺魚,就觀想:他們都是我的生生世世的父母,爲了我造了惡業,已經夠苦了,如今還要慘遭殺戮,我這麼能無動于衷,不去救助呢!繼而想到,只要能救到他們,把他們安置到無上的佛果,沒有什麼是我舍不得的,哪怕生命也在所不惜。通過這樣的修習,鍛煉自心,慢慢地就會對所有的衆生都發起這樣的真心。
有了出離心,就可以生起菩提心,證悟空性也就不遠了。雖然衆生本來自性佛,可是要顯露原本的佛性,不是這麼簡單。一定要有出離心,發菩提心,最主要是皈依,然後像吃中藥一樣,需要時時串習,不是看了幾本書就能成功。我們要堅強起來,沿著佛陀所指示的菩提道,精進修習。
佛陀是我們的中間人,比如我們從小離開母親,長大了特別想見到,可是她在哪裏呢,只有一個人知道,于是你求他,發自內心虔誠地祈求,以真心打動他,他就一定會滿你的願。這裏的母親指的就是我們的本性,佛陀教育我們一點一點去認識自己的本性,一旦認識到自己是佛,就再也不需要另外一個佛了。但當你還沒有見到佛性時,上師叁寶就太重要了。特別是上師,非同一般,上師教導我們成佛的方法,沒有上師,我們成不了佛。泥巴塑像它能啓發我們的恭敬心,樹立學佛的榜樣,這只是一種表法。最主要是靠上師傳法,最後證悟。這是我自己的了解,不一定對。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真心不顯,分別心卻更加增長。佛經上說沒有出離心,得不到皈依的戒體;沒有發心成不了大乘。阿底峽尊者被稱爲皈依班智達,知道皈依,八萬四千法門都有了。我們每個人都特別想快一點成佛,我也想,可是佛果悉地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突然就來到我們身邊。還是自己要努力。是不是這樣,你們好好想想。
修心的過程也是對治“煩惱”的過程。我們現在很多人學佛,大多是“玩”的心態。煩惱也特別多,學佛時打煩惱,不學時煩惱打我。煩惱就像夏天的草原,什麼都長,有毒有藥,都是需要的,沒有煩惱,想要認識智慧也不容易。
煩惱來時其實真的不要太在意,開心時也不要太激動。越抓越煩惱,抓也抓不住,到了眼面前,不理會他就好。比如這瓶水,泥巴坨坨扔進去,不斷搖晃的話,只會更加渾濁,不動的話一會兒就會變得清澈。煩惱也是這樣。比如怨恨老公,想到我這麼辛苦,每天洗衣做飯,對他這麼好,他還這樣等等,總是做意煩惱相的話,那麼你的內心永遠不會有安樂;反過來,想想人生苦短,輪回如夢,何必計較呢,心放下了,煩惱也就沒有了。再往深裏一想,真的有煩惱存在嗎?煩惱難道不是空性的嗎?煩惱一點點斷了,智慧就一點點長了。
煩惱來了,也不要期望自己一定要“咔嚓”一下就斷掉,如果存這樣的念頭,不是你斷煩惱,而是煩惱斷你了。修行特別高的,像修大圓滿,一下斷煩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同會殺豬的人,一揮刀就斷命根,切中要害。但我們不是這樣的人,就不要馬上想做成這樣的事。否則,反而把自己弄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所以,修心,第一是皈依,第二是出離心,可以觀無常,生老病死;第叁是發菩提心,觀衆生是父母,只要能救助他們解脫輪回痛苦,自己怎麼樣都沒關系。第四是空性,有了空性,才能真正成就自他佛果。
我們要認真學佛,持續努力,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通過一段時間的不斷修行,比如去拉薩,不管爬山,還是下雪、下雨,無論有沒有睡覺的地方,遇到什麼樣的障礙,只要有決心,就一定會到達。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對佛法生起真實的感受,一點一點,積小成多,等心相續穩定下來,修什麼法都可以成就。
4月13日杭州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