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我”的發展▪P2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情況下去學佛修禅的。

  在佛教的經典裏有一比喻,通常被用來描寫“我”的生起與發展的整個過程。它說有一只關在空屋中的猴子,屋有五窗,象征五官。此猴好奇心強,在每個窗口探頭探腦,向外張望,而且跳上跳下,跳個不停。它是被囚在空屋中的猴子,屋子是穩固的,它不能像在叢林裏那樣跳蕩,不能像在樹林中那樣聽到風吹枝葉,沙沙作響。這一切全部凝固了。其實,囚禁它的那間穩固的牢房,就是叢林所變成的。這只猴子如今不是棲身樹上,而是被一個固體世界圍困住了;猶如一個流動的東西,一個引人注目的美麗瀑布,突然一下凍結起來。此一由凍結的顔色和凍結的活力所構成的凍結的房屋,是完全靜止的。似乎就是從此刻開始,時間有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劃分。事物的流動變成固定的具體時間——堅固的時間觀念。

  好奇的猴子從暫時的昏迷中醒了過來,但並未全醒。它醒來發現自己被困在一個穩固的、僅有五窗、悶得可怕的屋子裏。它感到厭煩,好像被關在動物園的鐵欄杆後面一樣。它想要看看鐵欄杆是怎麼回事,于是爬上爬下。它之被囚,本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因它老是念念不忘被囚,以致被囚的觀念比實際的情形大上千倍。你一被迷住,懼閉感就會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烈,因爲你開始探究自己的被囚了。其實,迷戀即是它繼續被囚的原因之一——它被自己的迷戀所囚禁。當然,開始時有突然發生的暫時昏迷令它堅信世間堅固,但如今世間之堅固已被它視爲當然,于是它乃因身在其中而自覺被囚。

  這只猴子當然不是一直都在探索。它開始變得不安,開始有了千篇一律、枯燥無味之感,于是它開始變得神經質。在渴望娛樂的心情下,它去摸牆,想要看看它的構造,想確定一下那表面堅固的牆壁確實堅固。接著,在確信空間是固體之後,猴子開始跟它發生關系,不是取著,就是排斥,或是不理不睬。如果它想把空間抓來據爲己有,作爲自己的經驗、發現或知識,那就是貪。如果它視空間爲監獄,而想硬闖出去,越戰越烈,那就是嗔;嗔不只是破壞的心念,它更是一種防禦感,防衛自己以禦懼閉。猴子並不一定是覺得有敵人逼近,它只是想要逃離監獄。

  最後,猴子也許想要漠視其本身的被囚,或漠視其環境的誘惑,它裝聾作啞,對周遭發生之事漠不關心,懶得去管——這就是癡。

  回顧一下,你可以說那只猴子從暫時昏迷中蘇醒,就等于是在囚它之屋中出生。它不知自己是怎麼入獄的,所以它假定自己是一直在那兒,忘了是它自己把空間凝固成牆壁的。于是它去摸牆,看看它的構造,是爲第二蘊受。後來,它以貪、嗔、癡的心態與該屋發生關系,是爲第叁蘊想。在對該屋起了貪、嗔、癡心之後,猴子開始爲它命名和分類:“這是窗戶。這個角落舒適,那個牆壁讓我害怕,所以不好。”它有了概念的框框,用它以爲囚它的房屋,或它的世界命名、分類、評估,結果全看它對該屋是貪、是嗔,還是無動于衷,是爲第四蘊行。

  猴子在第四蘊發展的過程是相當合乎邏輯而可預測的。但這種發展模式,當它進入列爲第五蘊的識蘊時,就開始瓦解了。它的思想模式變得不規則和難預料,它開始幻想或夢想。

  我們所說的“幻想”或“夢想”,是指把事物不一定有的價值加在事物上。對事物的現狀及其應該如何,我們有成見,此即投影——我們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投射在事物上。因此,我們變成完全陷入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裏,而我們所創造的世界是由不一致的價值觀念與看法所構成的。就此意義而言,幻想是對事物的曲解,把現象界本不具有的意義妄自加了進去。

  以上所說是猴子在第五蘊的階段才開始有的經驗。企圖逃出而失敗之後,它感到灰心、無助,以致走上完全發瘋之路。由于已厭倦奮鬥,所以它很想放松自己,任由自心胡思亂想。這就是輪回六道的由來。傳統佛教常談地獄道、天道、人道、畜生道,以及其他有情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不同種類的投影,亦即我們親自創造的夢幻世界。

  力圖脫逃而未成功,過了懼閉的滋味和痛苦,猴子開始希求美好的、具有魅力的事物,所以它首先幻想的是天道,因爲天道裏充滿了美好的事物。猴子夢想走出它的牢房,在草木茂盛的田野漫步,吃成熟的水果,在樹上閑坐搖蕩,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接著,它又開始幻想阿修羅道。做過天道之夢後,猴子想要防衛和保持它在夢中所享的大福和極樂。它有偏執狂,擔心會有掠奪者來搶它最珍愛的東西,所以它開始有了嫉妒感。它很自傲,它享受過自己所創造的天道,但它也因此而進入癡妒的阿修羅道。

  後來,它又看出這些經驗的世俗性。它不再僅是在嫉妒與傲慢之間打轉,同時也開始有了舒適感,覺得在“人間”或“塵世”很舒服。塵世是個以世俗方式過規律生活、做平凡事務的地方——是爲人道。

  但它隨後又感到有些無聊和不順。這是因爲在它從天道經阿修羅道至人道的過程當中,它的幻想越來越牢固,以致整個發展也開始笨重起來。此即它在畜生道出生的時刻。它甯願爬行或作牛鳴犬吠,也不願享驕傲或嫉妒之樂——是爲愚癡的畜生道。

  然後,發展的過程加劇,猴子開始有了餓得要命的感受,因爲它實在不想再往下降了。它想返回天道的樂園,所以開始有了饑渴之感,那是因想起過去的享受而油然生起的懷舊之情——是爲餓鬼道。

  接下來,猴子突然失去了信心,開始懷疑自己和自身的處境,開始做出激烈的反應。這一切完全是一場可怕的惡夢,它醒悟這種惡夢不可能是真的,因而開始怨恨自己造成這種恐怖——是爲夢幻的地獄道,輪回六道的最後一道。

  在六道發展的全部過程當中,猴子經曆了散念、觀念、幻想及所有思想模式。直到第五蘊的階段,它的心理演進過程始終是很有規律和可預測的。從第一蘊起,每一相續的發展都有條有理,像屋頂上依次重疊的瓦片。但如今猴子的心情變得亂七八糟,原因是那幅完整的心理拼圖突然爆裂,使得它的思想模式不再有規律、不再可預測,以致它的心情也轉爲扭曲不安——這似乎就是我們前來學法修禅時的心境。我們必需以此處爲我們修行的起點。

  我想,在談解脫自在之前,有必要先討論那爲修道之基的“我”,也就是我們之惑。假如我只講解脫的經驗,那是很危險的。此即爲何我們首先要看“我”的發展。這可說是一幅描繪我們心理狀態的畫像。我恐怕這次演講不太好聽,但我們不能不面對事實,修道的過程似乎就是如此。

  問:可否請您多談一點您所說的“暫時昏迷(blackout)”是什麼意思?

  答:這沒什麼特別深奧之處。這只是說在第一蘊的階段,我們力求凝固空間;我們用力太過、速度太快,以致智能突然崩潰。這可說是一種與覺悟相反的經驗,或無明的感受。你因過勞而突然進入昏迷狀態。空間的凝固,是你實際的“成就”,是你的傑作。完成凝固之後,你被它壓垮了。這也是一種禅定,一種與叁昧相反的禅定。

  問:您看人是不是先要知死,才能真活?

  答:我不認爲你須特別注意死,或去分析它,但你必須看清自己的真相。我們常常喜歡看良好的一面,看道心的美妙,而不如實去看自己。這是最大的危險。如果我們從事自我分析,我們的修道便是想要找到終極的分析,或終極的自欺。“我”極有才智,“我”能扭曲一切。你若執著修道、自我分析或超越自我等觀念,“我”就立刻抓住這些觀念,將它們轉爲自欺。

  問:猴子開始幻想時,所幻想的是它早就知道的嗎?幻想從何而來?

  答:幻想是一種本能,第二本能,也就是我們都有的猴子本能。如果你有痛苦,你會幻想快樂與之對比。我們有防衛自己或建立自己地盤的沖動。

  問:在只具有目前這種意識的情況下,我們若無能力回到您所描述的空間,豈不就非得作無望的奮鬥不可嗎?

  答:我們當然將會一直奮鬥,沒有終結。要是談我們將會經曆的持續奮鬥,那就沒完沒了。除了像你所說那樣找回原始空間,別無他途;否則,我們即是陷在那爲障的“彼”“此”相對的心態。我們老是在跟對手作戰,沒有一刻放松。問題是二元對立,是我與我的對手之戰。

  禅修則反其道而行。你必須改變你整個的生活態度和方式;也可以說,你必須改變你所有的策略。這會很痛苦。你會突然想到:“如果我不作戰,怎麼對付敵人?我不作戰,的確很好,但是我的敵人呢?他們仍舊在那兒。”這是有趣的一點。

  問:看到牆壁就承認自己被囚在那兒,而不再走了,這似乎是很危險的處境。

  答:妙就妙在這兒。那並不危險;在知道牆壁堅固和自己被囚時,你可能覺得痛苦,但這也是有趣之處。

  問:您剛才不是說,想要回到另一境界——敞開的空間——乃是本能嗎?

  答:當然是本能,但這只猴子不肯再讓自己只是存在而已。它繼續奮鬥,不然就是沈入幻想。它從不停下來,從不讓自己好好地實際去體驗什麼,這就是問題所在。這就是爲什麼禅修的第一步只是停下來,有個間斷。

  問:比如說,你有個障礙,而你也很注意它,這個障礙會因你注意它就沒了嗎?

  答:問題全在我們必須努力弄清楚我們要如何脫離困境,但目前我們必須想一想這些封閉得可怕的房間,亦即我們所在之處——這是學道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切實認清自己,如實體驗自己,這將提供我們靈感,讓我們能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目前還是不談解脫爲妙。

  問:您的意思是說這些封閉得可怕的房間是智力捏造出來的嗎?

  答:根本智之強烈,隨時都能引起我們的行動。因此我們不該把猴子的這一切活動視爲應逃避的對象,而該把它們看作根本智的産品。我們越努力奮鬥,就越會發現牆壁的確堅固。我們在奮鬥上用了多少精力,我們就是把牆壁加強了多少,因爲牆壁需要我們的注意才能凝固。每當我們對牆壁更加注意時,我們便會生起逃脫無望之感。

  問:猴子從囚房的五個窗戶望出去時,看到了什麼?

  答:它看到了東、西、南、北。

  問:在猴子眼中,東、西、南、北是何模樣?

  答:一個四方世界。

  問:屋外怎樣?

  答:一個四方世界,因爲它是從窗戶往外看。

  問:它沒看到遠處有什麼嗎?

  答:它可能看到,但所見也是四四方方的一幅畫,因爲對它來說,那就像是在牆上挂了一幅畫,不是嗎?

  問:此猴若是吃點迷幻藥或麻藥,它會怎樣?

  答:它早就吃了。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我”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