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端正學佛的動機和心態
常言道,芸芸衆生芸芸心。同是學佛人,心態不同,動機各異。有的人則初發心注[1]就不合乎佛道,糊裏糊塗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的人初入佛門時,發心端正,但是在修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忘失了菩提心。
表面看起來俨然佛子的修行者又何償不是芸芸心啊。看看那些熱衷于朝山禮佛者,那些對有名氣的上師前呼後擁者,那些于人前手撚念珠而口中念念有詞者,還有那些滿口佛言祖語者,其中有幾個人是真正心懷慈悲,又有幾個人是真正求道修法的?有的人要名譽,有的人要地位,有的人要發財,有的人是爲治病延壽或開發特異功能,有的人是把學佛當作給自己的臉貼金或爲生意做廣告,有的人是把學佛當作生活的裝飾或調節劑(就象周末到度假村消遣一天或下館子吃一頓),有的人則僅僅是爲了趕時髦。上述這一切的希望,與佛陀的教誨背道而馳。懷有種種不端正目的的人,真該好好想想,起初皈依叁寶時是如何發心的,自己到底在幹什麼?
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有一定程度出離心,有較端正的動機的人,由于無明習氣,還在耽于種種不必要的俗務或打不起精神修法,雖然時時不忘佛法,但日複一日所謂學佛卻成了另一種世俗的營生。甚至在生活中守持不住基本的戒律,這裏費力忏罪消業積資糧,那裏卻縱容貪嗔癡泛濫而造惡染汙,焚毀自己辛辛苦苦累積的一點點功德!何時可得清靜身口意呢!
如果一個修行者如上所述那樣混日子,那麼盡管當初發願一心修法,天長日久還是變成了學佛道上的“油子”。滿臉“佛相”、滿口“佛語”,卻于因果業報視而不見,對佛之教誨聽而不聞,解而不信。于是心中的佛也悄悄回到了西天注[2],心中的菩提樹也變成了野刺叢。心已迷失在滾滾紅塵中而不自知,甚至還怡然自得,以爲當下便是極樂世界!
當然,也有真心修法,用功辦道的人。他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無怨無悔。我們心態不正、動機不善者應當猛醒,好好向這樣的人學習。
學佛的動機和心態不盡其詳,但可歸納爲叁類。
1、 信仰者
他們只是信仰而已,對佛陀教法不求甚解,人雲亦雲地跟著別人做一些佛事,或者稀裏糊塗地做一些禅修。這種信仰者一般有四種目的:
⑴精神寄托——他們精神空虛,找一個信仰,好得到精神安慰。
⑵求清吉平安——爲了有更舒適的生活,求菩薩保祐,無病無災,一生清吉平安。
⑶求升官發財——他們求菩薩保祐,當官平步青雲,經商財運亨通。這是一種與菩薩做生意的心理,想用小的本錢從菩薩那裏賺得大的利潤。其實,一分付出一分收獲,來菩薩面前搞投機,那是打錯算盤了。
⑷求生更高級的輪回——他們做供養和布施等,希望來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如天道。他們甚至也做些實修,但不了解佛法的核心——菩提心,他們只能憑其禅定力投生到較高的天道,終究還是在輪回之中。
這裏順便提一句。很多寺廟中都有“有求必應”的布標,這是一個誤區。首先,一個人的痛苦果報都來自于他的惡業,他的快樂福報都來自于他的善行。你不行善積德,憑空向菩薩求這求那,菩薩能憑空給你福報嗎?諸佛菩薩的加持與護祐都是在你善行之中才會體現出來的。其次,菩薩是以大悲心利益衆生的,如果你僅以自私自利之心求菩薩,他會助長你的貪欲嗎?
2、 研究者
他們以研究佛學理論爲主要目的。他們不持守戒律,他們甚至不相信佛陀的法教,對具體的實修則更不願加入。這樣的“學者”,即使將佛法的“空性”談得再好,他們也得不到任何實際的利益,當死亡來臨時,他們一樣地無助。這就象從不下水的遊泳理論家,當他掉到水裏時,他所面臨的只是被淹死的結果。
3、 求究竟解脫的實證實修者
他們深信佛陀的法教,遵守教儀教規,同時深入研究佛理佛法。他們的重點放在證悟的修持上。同時,他們還要以實際行動去利益他人。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一個真心學佛的人,不應該只做一個“學者”、一個盲目的信仰者或一個以做一點點好事爲滿足的人。我們應該做實證實修者,並用自己和證悟去利益衆生。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佛法大師,一般的修行者,在了解基本教理的基礎上,求得一個清淨傳承,一門深入,苦修不辍,即可有所成就,並能給身邊的人以真實的利益。
[1] 發心——即願求無上菩提之心。
[2] 有人說,學佛一年,佛在心中;學佛兩年,佛到廟中;學佛叁年,佛回西天。也就是說有人學佛越久,離佛越遠。這種可悲的現象,還真概括了不少的學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