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學佛法叁要點——見地、修證、行願
如前所述,衆生皆具佛性,你已經具備叁個稀有難得的條件:人身寶、善知識及其口授,但你還沒有成佛,這又是爲什麼呢?因爲你還不具足成佛的福慧二資糧。怎麼辦呢?這需要在見地、修證、行願叁方面下苦功夫。
見地,即明白佛法的道理。初入佛道修學的行者,首先應該依止善知識(具格的導師),勤聽善知識的開示,並在善知識的指導下閱讀經典論著。對所得知識還要加以思考,真正獲得正見,這是見地的功夫。
修證,即依照佛法修習獲得證悟。獲得正知正見後,還需要求得善知識的灌頂和口授,依法實證實修。就象畫上的餅不能充饑一樣,別人修證的結果,永遠成不了自己的證悟。佛法的證解不是知識的積累,是心性的實際體悟。這是修證的功夫。
行願,即做一切的善業,利益無量衆生。成就菩提佛果是需要智慧與福德二資糧的圓滿的。如果一個人只有福德,那麼他只能輪回到較高的層界。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福德,那麼他即使瞥見了證悟,也不能獲得正果。福德與智慧是互爲前提條件的。既有福德資糧又有智慧資糧,才能導致解脫和成佛。其實,沒有一定智慧的人,無法積聚到足夠的福德資糧;沒有足夠福的人也無法真正開啓智慧。見地的累積,是相對智慧,是究竟智慧的前導和基礎;修證的達成,是究竟的智慧。福德資糧則要由行願來累積。即見地與修證可圓滿智慧資糧。
在金剛乘之殊勝法門中,廣修供養可以積聚一生人行善積德所無法累積的福德資糧,這在《不共四加行》中有論述。
修“普賢七支行願”,可圓成福慧二資糧:
⑴禮敬諸佛;
⑵廣修供養;(以修曼達爲勝)
⑶忏悔業障;(以金剛薩埵百字明咒修持爲勝)
⑷隨喜功德;
⑸請佛住世;
⑹請轉*輪;
⑺普皆回向。
八、 六波羅蜜多
二資糧的積聚,可以分爲六個方面,即六度(六波羅蜜多注[1]):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靜慮)、智慧。其中布施度和持戒度構成福德,智慧度構成智慧,忍辱度、精進度和禅定度既是福德也是智慧。
1、布施度有叁行:
⑴財布施——盡你所能地施舍食物、衣服、器具、墨水和紙張,甚至以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作布施。作布施時,應以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爲度。如果布施時心裏不情願或者可能後悔,那麼最好暫時不要作或作少量的布施,只在心裏發願:在自己有能力時再較大的布施。
⑵無畏施——替別人治病、保護他們免于災難、教導別人不要做犯法的事、引導他們走出泥坑、護送他們離開險境、消除他們持戒和成就的障礙,並祈求你有能力解救他們免于下叁途的災難。
⑶法布施——如果你有能力的話,你要經常爲別人講解你覺得自己會講,並對他們有益的佛法。講解佛法時,你不可心存傲慢或追求名聞利養。如果你的能力不夠,你就不能亂講佛法。錯講佛法,或對根器不足的人講佛法以至他産生邪見,其果報是非常嚴重的。這時你可以大聲地念誦佛經,期望所有的衆生(包括人與非人)藉此能聽聞佛法,將來走上解脫之道。
2、持戒度有叁行:
⑴攝律儀戒——不作本來就不可恕的十種罪惡重的惡業,並且無條件地嚴守小乘、大乘和金剛乘之叁願(違此叁願,佛製不可恕)。
⑵攝善法戒——不以作過一樁善行爲滿足,運用善行于最廣泛的意義;祈禱你將完成任何你尚未完成的善行。
⑶饒益有情戒——發菩提心,盡你所能地幫助別人。只是不做壞事是不夠的。
3、忍辱度有叁行:
⑴耐怨害忍辱——忍受別人的辱罵、鞭打、搶劫等,不起嗔恨和怨忿心。(可以摧毀外在的障礙,如家庭、社會和環境的障礙。)
⑵安受苦忍辱——安貧樂道,雖有疾病、痛苦、饑餓、口渴、疲倦、勞累,仍能一心修持佛法。(可以摧毀內在的障礙,如疾病、胡思亂想等。)
⑶谛察法忍辱——明智而無畏地接受密乘的甚深善巧法門、佛菩薩的偉大行爲,體悟不落言诠的空性之義。(可以摧毀秘密的障礙,如自己的疑心和不信任等。)
4、精進度有叁行:
⑴披甲精進——樂于行善而毫不畏縮。不以善業小功德少而不爲,不以善大難實現而不爲。
⑵攝善精進——堅持完成善行,絕不松懈。
⑶利樂精進——一旦開始修行,即使類似接受加持時的“溫暖象征”和其他利益都沒有立刻生起,也不氣餒,反而更精進地修行,直到成功爲止。
5、禅定度有叁行:
⑴安住靜慮——嚴格控製自己的身心行爲,此生可常保快樂。
⑵引發靜慮——獲得聖人爲善的能力,如神通、幻化諸佛形相以度衆生等。
⑶辦事靜慮——以叁摩地注[2]饒益衆生。
6、智慧度有叁行:
⑴無相智——證悟諸法性空,了知究竟本體。
⑵受用法樂智——徹知因緣果報之不能免,了知相對本體。
⑶成熟有情智——行四攝法注[3],了知如何利他。
修六度可以圓滿福慧二資糧,可以獲得無限的、喜悅的人天福報,最終可成就佛果。
[1] 波羅蜜多——梵語,即度、到彼岸的意思。
[2] 叁摩地——又譯叁昧,意爲定,正定,等持。
[3] 四攝法——佛菩薩和高僧大德吸引衆生學道的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