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凡夫真的能成佛嗎?
未曾修行的人以爲成佛可能並不難。一經修行,才歎佛法高深注[2],業力強大,習氣深重,煩惱無盡,成佛好難。你也不禁會問:一個地地道道的凡夫能成佛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爲:
1、一切衆生本具佛性(如來藏)
一切衆生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具備必要的條件,並用功修持,必定能成就。
⑴一切衆生本具佛性。佛性,又稱如來藏(成佛的因素)。正如《叁昧王經》雲:“一切諸衆生,皆具如來藏。”《大涅槃經》雲:“就象黃油潛存在乳奶中一樣,如來藏也普遍地潛存在一切衆生中。”
六道中無數的衆生爲什麼曆經無數劫仍未成佛呢?回答是,僅僅具有如來藏佛性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如下的條件:
⑵成佛所依“人身寶”,就是說,要成佛,必須具有能修持佛法的“暇滿人身”。
⑶成佛之緣善知識,就是說,要想修法有成就,必須依止能給予成佛指導的導師。
⑷成佛之法的口授,就是說,要得到正法並正確修習,必須得到善知識口授修法秘訣。
2、凡夫與佛只是“一念迷”與“一念覺”之差
其實,成佛不是要學會什麼你本不具備的東西,也不是要把你自己變成什麼,更不要你到什麼地方去,只是讓你回複到最簡單、最自然、清淨無染的狀態。衆生是迷了的佛,佛是覺了的衆生。一切衆生的本性就象一面鏡子,本來清淨,只因執著、煩惱和業障的塵垢將其光明的功能掩蓋了。只要拭去上面的塵垢,他清淨光明的本性就會展現出來。這正如神秀大師的禅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進一步說,無論“身”與“心”還是“樹”與“明鏡”,其本性都是“空”,當你拭淨“心鏡”上的“塵埃”時,就會了悟慧能大師的禅詩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3、沒有理由不學佛
很多人有不少看似充足的“理由”不學佛。但是我說“沒有理由不學佛”。我這麼說,是不是太武斷了呢?不,且聽我道來。
有人說:“我只相信科學,不相信宗教迷信”。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科學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以及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的發展是一個經過“去僞存真”和“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而且每一種科學理論都是在一定適用範圍中才是真理,超出其適用範圍就成謬誤。在宏觀世界裏,對于常速運動的物體,牛頓的經典力學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在接近光速的運動狀態下,就得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微觀世界裏,就得用薛定咢和亮德爾的量子論。在近光速和微觀狀態下,牛頓的經典力學就不成立了。現在,人們不會愚蠢地硬要用牛頓的經典力學去否定相對論和量子論,但很多人卻可笑地用物質世界的規律來衡量精神領域的東西。這是作爲高智能動物的人類應該深刻反省的。其次,要明白宗教和迷信是完全不同的,這在世界各國的法律或政策的界定上都是有本質區別的。把宗教與迷信混爲一堂,是無知的表現。此外,我們還要懂得一點,佛教,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國家的政策中都認爲它是宗教,但就本質而言,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因爲佛教不僅僅只給人們以精神寄托或心理安慰,它能真正解決人類的心靈問題,提高人類生命的質量,直到最終了生脫死,獲得永恒的幸福。
有人說:“那是空虛者的精神寄托,我過得很充實”。在很多人看來,老人們信佛教是因爲愚昧或空虛,其實不然,我想肯定會有人一開始是因爲無知和空虛而信佛教的,但他會因爲信仰了佛教而變得有智慧起來,因爲佛教即是智慧之學。如果一個人覺得很充實,那麼就不必要尋求任何精神寄托。然而,充實的人不等于沒有痛苦,或許他正被痛苦“充實”著,來不及空虛。佛教的真正功用,是解除心靈痛苦的。當然也有人自己覺得沒有痛苦,但那只是相對的。關于這一點,在《共四加行》中有論述。
有人說:“吃齋念佛很好,但那是老頭老太太的事,我等退休以後再說”。修學佛法不僅要改變來生的命運,而且要提高今生的生命質量,爲什麼要等老了,一切都來不及了,才開始一項對今生來世都極爲重要的事業呢?
有人說:“我還想過俗人的生活,暫時還不想皈依”。皈依叁寶,並不一定要放棄俗人的生活,只是要你不再作惡業,讓你和你周圍的人過得更幸福。
有人說:“佛法太高深,我學不了”。佛法太高深,那是因爲人太複雜。如果你的心不複雜,你學佛就更容易成就。再說,作爲一個專門從事佛法傳播的人士,肯定要掌握很多佛法的知識和實修的能力,因爲他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要教會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在實修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爲一般的人,只要明白了佛法的基本道理,學會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照著一個不損人利己的原則去做人就可以了。這一點,人人都做得到。
有人說:“我又要管家又要上班,沒有時間學佛”。如果一個人能專門修學佛法那當然好,但學點總比不學要好。一個人太忙是因爲沒有福報,修學佛法,可以很快累積福德資糧,可以改變一生被動忙碌的局面。爲什麼不爭取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呢?
有人說:“我的心總是很亂,靜不下來修法”。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心亂,那他還算不太亂。真正心亂的人,是那些心靈太暗鈍或亂得已經沒有自知的能力了的人。其實,真正要修學佛法的人,無一不是因爲心不靜、不安。正因爲心不靜、不安,才要修學佛法,因爲佛法就是教人如何靜心的。
還有人說:“我很想學佛,但不知從何開始學起。”下面就告訴你如何開始修學佛法。
[1] 情器世間——即有情識之衆生的世界和無情識之物的世界。
[2] 佛的“境界”,一法不立,是最簡單的,任何思維和語言都是多余的。是衆生的煩惱和業力千變萬化,佛不得不說了那麼浩繁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衆生的八萬四千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