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什麼願呢?阿彌陀佛曾發下四十八大願,其中攝受我們到極樂世界的,就是第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這叁願當中,普遍沒有條件救度衆生的,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在講什麼?簡要言之,即是「乃至十念」的衆生,必定使他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十念」就是念佛,所以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
「十方衆生」涵蓋很廣,是指除了佛以外的所有衆生。宇宙間的衆生是很廣的,包括菩薩、聲聞、緣覺,謂之「叁聖」,因爲他們已經超凡入聖,不再輪回了。其它還有六種,叫做「六道」──地獄、惡鬼、畜牲、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六道輪回的都是凡夫,故謂之「六凡」,六凡和叁聖合起來,就是九法界的衆生。九法界的衆生阿彌陀佛都要救度,往生到極樂世界;九法界的衆生如果統統依靠這一句名號,都能夠快速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就佛果。所以叫做「念佛往生願」。
可以說,這句名號等同是船,等同是太空艙或飛機。我們都皈命阿彌陀佛,就自然、法爾的依靠他力,而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如何依靠這句名號呢?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因爲如果我們不願生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沒有關系。阿彌陀佛爲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就是要把我們從有輪回的、短暫的,救到沒有輪回的、永恒的世界去。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不生不滅,超越了我們娑婆世界的叁界六道,超越了生死輪回,可說是永恒的。所以,我們先要有願生心,到極樂世界,是「願生」的目標。那方法是什麼呢?方法就是此後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乘上彌陀的大願船了。
所以第十八願非常簡單,有目標,有方法。目標是極樂世界,願生極樂世界,此後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這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正覺了,可見十方衆生只要願生彼國,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
我們必須「至心信樂」,相信這件事情。能夠至心信樂,我們就得救有望,就會喜樂;如果不能相信,則生死輪回還在,就還是苦惱衆生,不能夠快樂。
爲什麼?因爲「願生彼國」「乃至十念」大家都容易做到,所以淨土法門龍樹菩薩說是「易行道」,是安樂法門,如同坐船。
龍樹菩薩解釋這個法門,解釋第十八願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本來第十八願裏面就說「十方衆生」,但在這裏龍樹菩薩說「若人」──如果有人。可見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凡夫爲本,聖人爲旁」。本來十方衆生可以解釋爲「叁聖」跟「六凡」,但龍樹菩薩在此沒有說叁聖,只說「若人」,人是凡夫,可見佛救度衆生,是以還會輪回的凡夫爲主要對象。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乃至十念」到底「念」什麼?這「念」的涵義有種種解說,但是經過龍樹菩薩說「念我稱名」,就非常清楚。這個「念我」的「我」,是指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本身有非常大的功能。「念我」怎樣念呢?只要「稱名」就可以了!「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要稱阿彌陀佛的名號。
那有什麼功能呢?《觀無量壽經》就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衆生,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就攝取他。這「攝取不舍」是怎樣呢?就是保護他,救度他,將來接引他。所以我們每一位念佛人都要知道,阿彌陀佛現在就在保護我、救度我、將來接引我。
這叁句話可以做爲我們的座右銘,把它寫在桌子上:
阿彌陀佛保護我、救度我、接引我。
我們只要一想到這叁句話,太高興了!信樂無窮、信心滿滿、往生滿滿!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在保護我,都在救度我,等將來接引我,這句彌陀名號,就是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本該墮落地獄,繼續在六道輪回,只憑著這個貪瞋癡、妄想雜念的心,汙穢的嘴巴來憶佛念佛,竟然就能離開叁界六道輪回,往生這麼高妙的、涅槃的極樂世界。啊!太喜樂了!所以至心信樂,欲生極樂世界,從此乃至十念的念念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龍樹菩薩就說:「若人念我,稱名自歸」,自己歸命南無阿彌陀佛;「即入必定」,當下就進入必定往生,不再退轉的地位了,就這麼快。
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叫「易行道」,這個「易」,有叁種涵義:
一、「簡易」。你只要念佛,沒什麼繁雜的,所以簡易。
二、「容易」。大家都做得到,沒什麼困難的。
叁、「安易」。龍樹菩薩用坐船來形容,不像走路,所以很安樂。
法門是安樂的法門,到極樂世界是安樂國,現在安樂,未來也安樂,這個法門才是真正平安喜樂的法門。
所以,這個法門才是第十八願的法門,才是真正的他力。
所謂「他力」,是不假造作的,好像你坐在船上,即使有十八般的武藝,也置于無用之地,也無所用武之地。因爲這是無條件的,既不用付船票,也不用花錢,不必幫著踏油門、抓方向盤,或是看目標,通通不用。現在用飛機來形容好了!空中小姐很親切,機艙裏面的東西很好吃,座椅很舒服,裏面還有電視屏幕之類的,一應齊全;也不用幫機長開飛機,自己什麼事情都不必做,一切自然有別的人負責,這個叫做「他力」。自己不必費任何力量,所以叫做他力。
用什麼來譬喻更貼切呢?用《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根機來形容最貼切,還有用鹦鹉來形容也非常貼切。
先說鹦鹉。鹦鹉會學人講話,我們教鹦鹉念阿彌陀佛,天天教牠念,聽久了、念久了,牠的慣性就會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只鹦鹉死後,牠的舌頭也會開出蓮花,羽毛特別的光亮,顯現出獲得佛的加持,往生了極樂世界。
這只鹦鹉的展現,可說是絕對他力、完全他力。爲什麼?牠並不知道這句名號是什麼意思,不知道什麼是自力他力,也不曉得信前信後,不曉得信願行,完全是憑著這句彌陀名號的功能,而牽引到極樂世界。
彌陀名號就是他力,彌陀名號的功能就是他力。好像只要把這顆石頭抛上船,隨著船的運載,船到哪裏,石頭自然就跟著到那裏。這豈不是他力嗎?如果還有人爲造作、思惟、計度、籌量,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就還摻雜人的思惟在裏面,就不完全、不是絕對性的、不是百分之百的他力了。
從鹦鹉的往生,可以顯現出往生極樂世界是全憑他力,完全的他力。我們體會鹦鹉的往生,以那種鹦鹉往生的心態去念佛──無功用念佛。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念佛就只是念佛而已;歸命阿彌陀佛,就只有口稱念佛,只管念佛。
所以善導大師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講理論,不講學問,不講道理,不講一切,盡管念佛而已。前面講信、願、行,講種種道理,有《淨土叁經》,有種種祖師的著作,這些都是前方便,預備教育,懂得之後就抛開了,盡管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好像你們出發來到象山,先要知道地點,清楚路線,了解之後,就直接開車上路,不必再去思惟,因爲都懂得了。同樣的,從高雄到臺北某個地方,要看地圖,或先詢問路線,等通通了解之後,就直接開車上路,不需要右手抓方向盤,左手又拿著地圖、說明書。
善導大師的總結論,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個結論是在《觀經疏》最後。《觀經疏》有四卷,四卷的內容那麼多、那麼深奧,可是最後的結論,卻是四句十六個字而已──「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前面鹦鹉念佛的舉例,最能顯現絕對他力。
再說下品下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是造作五逆十惡的人。這個人心性惡劣,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合和僧、出佛身血,世間的倫理道德法律,還有出世間的,他都違背了,可說一生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到年老臨命終時,因果報應來了!地獄之火燃燒來了!那時才痛苦、惶恐,慌張的不得了。
剛好他遇到了貴人,這個貴人還是大善知識,爲他開示、指導救度法門,使他能夠離開地獄,而且離開叁界六道輪回;不但脫離叁界六道輪回,而且能夠到淨土;所到的淨土不是一般淨土,而是高妙的極樂世界。可說是他宿世的大善根、大福德因緣來了,不但有「仙人指路」,還「點鐵成金」。
善知識告訴他彌陀的救度,可是當時他一方面心裏慌張恐懼,靜不下心來聽聞;一方面這些道理,他從未聽聞,既沒皈依過叁寶,也沒有念過佛,不懂得佛教的教理。那個時候,你不需要跟我講什麼道理,只要能夠救度我就好了!就好像一個沈入苦海的人,他所盼望的不是技術或理論,你只要丟下救生圈,讓他抓、讓他能夠浮上來就好了,至于理論種種,現在派不上用場。況且在大海中浮沈掙紮的人,非常惶恐,即使是一把稻草、一根木棍或救生圈,只要有東西,他就想抓,根本沒辦法分辨。
剛好這個善知識所教導的,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救度。首先這個善知識說,你心中憶念佛,可是他心中痛苦煎熬,根本沒有辦法憶念佛;善知識就進一步說,如果心中沒辦法憶念佛,只要口中喊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當下就念念不舍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喊出來,立刻火化紅蓮,地獄之火當下消失,面前立刻有金蓮花顯現。那時他快斷氣了,就在念念當中,消除了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他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有的罪,都以八十億劫來形容,這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當下就消除了,從此不再受生死輪回的罪,當下他…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