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坐著金蓮花往生極樂世界。
你看這個罪人,可說身口意叁業都無功用。他很慌張,不曉得自己在念什麼,口業無功用;他躺在病床上,也沒辦法端坐念佛,身業無功用;他的心很慌亂,也不曉得說我要有信心、要有願生心,我要靜下心來一句一句好好念,沒有!他只是很慌亂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像在危急當中呼天搶地一樣。可是他卻能夠往生,難道這是他的功夫或功德嗎?不是,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句彌陀名號具足所有功能,這就是絕對他力。
拿藥來形容他力,也很貼切。這顆藥,善人吃下去,藥在體內産生作用;惡人吃下去,藥也在體內産生作用;醫生吃下去,藥一樣在體內産生作用。無關你知不知道這顆藥是誰研發的?用什麼材料?經過什麼樣的製造過程?只要你吃下去。這個是絕對的他力。不是說我先了解這顆藥的研發、製造的過程,了解藥效,吃下去才會有效果,不是。
阿彌陀佛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唯佛與佛才能夠互相了解,所謂「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所以我們只要隨順佛,佛要我們稱念,我們就稱念;要我們往生,我們就往生,這樣就可以。這就是絕對他力的念佛,就是善導大師、善導流的思想。
就整個中國淨土宗的傳承來講,發揮這個教理、這樣講法的,只有善導流,只有我們這樣。你看印光大師的文鈔,也不是這樣幹淨利落的如此闡釋。這種思想在昙鸾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著作,還有法然 上人的著作當中才有。至于真宗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到真宗末流的時候,就比較繁雜了,沒有那麼幹淨利落,不過這是題外話。
陳教授:法師剛剛的開示裏面,談到善導流的念佛,就是說在中國的淨土,並沒有把善導大師的思想好好的消化吸收發揚,是不是日本方面反而更能夠發揮善導大師的精神,不曉得法師剛剛所講的,是否有這樣的涵義在。
慧淨法師:你是說善導大師的思想在我們中國,沒有好好發揚光大,反而是在日本,是不是?因爲可惜善導大師的著作在中國可說是佚失掉,反而在日本被傳承下去,而且被廣泛的研究,發揚光大。
善導大師的著作,在中國北宋之後,就沒有被發現了,日本卻一直保留著,尤其到法然上人的時候,不僅被法然上人所重視,且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來立教開宗。在法然 上人著作中,就很明確地自我告白,他是依據善導大師,而且是爲了顯明凡夫能夠入報土,才來開淨土宗的。
「凡夫入報」在善導流思想裏面,是占核心的地位。善導大師《觀經疏》一開頭,在〈玄義分〉裏面,就特別設一個問答,開展「凡夫入報」的教理。
再補充一點,說善導大師的著作在中國完全佚失,也不很正確。因爲善導大師有一部著作叫《往生禮贊》,並沒有消失,但是被編輯在一部拜忏的忏文裏面。雖未消失,因爲不被重視,也等同消失。不過《往生禮贊》應該是有被元照大師發現,所以在他的著作裏面,有這樣的思想。在《善導大師全集》之中,《往生禮贊》概說,我略有提到。
陳教授:不好意思,再延續剛剛的問題。就是說法然偏依善導,弘揚善導念佛的精神,法然的門派就傳承下去;那像親鸾的真宗,不曉得在這方面是否得其真傳,還是在哪一方面有所偏失的地方?剛剛法師提到親鸾的末流,那是不是親鸾本身除外呢?是否請法師多開示一點。
慧淨法師:在日本立教開宗,創立淨土宗的是法然上人;繼承法然上人淨土宗的,是聖光上人。到後來有分「鎮西派」跟「西山派」,「真宗」是最後成立的教團,直到明治時代,才有「淨土真宗」的宗名。所以就淨土真宗來講,也不能說是法然 上人的真傳。
親鸾的思想跟法然上人、善導大師,有一點點差別。法然上人可說是很完整的傳承善導大師的思想,聖光也很完整的傳承了法然上人的思想,而親鸾就有一些個人的見解在,所以不是很完整。
日本淨土真宗至`江戶時代以後,因爲學派多了,各自會有不同的見解,更加龐雜,就會離開原來的更遠。
以第十八願來說,我們淨土門的根源來自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所講的「叁心」「十念」,包含信願行。「叁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念」就是乃至十念。叁心、十念,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爲標准,可說是一種憲法性的解釋。
善導大師對十八願的解釋,從五部九卷來看,有兩種方式的解釋:一種是就文字上增減的解釋,一種是就大意上的解釋。我最近編集的「淨土宗善導流的特色」及「善導大師語錄」,有針對這方面加以整理。
善導大師有兩段解釋很重要,也被法然上人引用在《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叁章〈本願章〉當中。這兩段文字分別在〈觀念法門〉和〈往生禮贊〉裏面,是對第十八願最簡明扼要的解釋。真宗解釋第十八願,除了初期覺如 上人的兒子存覺上人,曾引用這兩段重要的文字,其它少有人引用。
《觀念法門》對第十八願是這樣解釋的: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叁十二個字。這樣解釋非常的清楚,很容易明了,不會有玄妙的揣測,或拐彎抹角的聯想。
然後是《往生禮贊》四十八個字的解釋: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總共四十八個字。這四十八個字的解釋,法然上人非常贊歎,可說每一字、每一字都擲地有聲,字字都在放光。法然上人稱贊這四十八個字,爲四十八願的眼也、心也、肝也,應該把它「稱于口、寓于目、浮于心」。
真宗末流的解釋就不一樣了。譬如把「至心」解釋爲真實心、清淨心,這樣「至心」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心,不是衆生的心。衆生沒有真實的心可言,「至心」必須從阿彌陀佛那裏來,必須領受阿彌陀佛的至心,做這樣的解釋。聽到這種解釋的人,會因此期盼:我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獲得阿彌陀佛回向給我的真實心呢?什麼狀況下,才能夠觸動到阿彌陀佛的那種真實心呢?以意業在那裏追尋,結果就偏差了!這就是真宗末流的解釋。
其實善導大師《觀念法門》或《往生禮贊》的解釋,都很簡單、明了,可說讓人易看易懂,真的合乎易行道。以第十八願這幾段文字的解釋,親鸾上人在「教行信證」的信卷裏面,解釋的也很龐雜,導致後來研究者,又增加了更多的解釋,結果可說是治絲益棼。
陳教授:法師在這一方面,不僅理論非常的熟悉,實際的功夫我想一定也相當的契入。我想趁機會再多問一點,就是這裏談到「乃至十念」、「乃至十聲」,在我印象中好像法然 上人也有在談「十念」、「一念」的問題。這個問題之外,想請問師父,怎麼來解釋十念、一念的問題?然後回到剛剛師父所講的,像這樣的念佛,有分什麼信前、信後嗎?
慧淨法師:經典上是講「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因爲十念、一念的上面有「乃至」,所以它完整的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所有衆生都要救度,乃至你一生沒有學佛,直到臨終只有十念,乃至只有一念,才遇到這個法門,也能夠讓你往生;何況你乃至有一天的壽命,乃至有七天的壽命,乃至有七年,乃至有十年、二十年、乃至盡形壽的人,哪有不能往生的呢?
所以,是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來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的絕對性,任何人阿彌陀佛都要救度。
如果有條件的話,那等于說你到了臨終,只剩下一天的壽命,才要來學佛、念佛,那來不及了!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樣。「乃至十念」都還有機會往生,沒有絕望。
所以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可以叁件事情,來顯示這個法門的絕對救度性,所謂「叁攝」:
一、以臨終攝平生:以壽命來講,短到「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還有往生的機會;何況平生即信願專稱,念念不舍。
二、以少念攝多念:乃至十念,或只有五念、叁念,或者一念,乃至你嘴巴念不出來,心中的一念,也能夠往生;何況稱念一輩子。
叁、以惡人攝善人:甚至一個完全沒有修行或作惡多端的人,臨終遇到這個法門,回心轉意,也能夠往生;何況善人。
「乃至十念」,那麼短的時間也能往生,沒有什麼功夫的人也能往生,惡人也能往生。我們壽命比他長,念佛已經好幾十百千萬聲,平生又在累積善德,當然就更能往生。阿彌陀佛以這個來啓發所有人的信心,所以,「乃至十念」背後有這些涵義。
當然我們學這個法門,都要有一種「哎呀!我就是五逆十惡的人,後退無路!」因此,念念不舍這一句彌陀名號。不要高慢的說,我是一個很有善德、很會修行的人,我不需要靠阿彌陀佛。要把自己置于「死地」,才有「後生」,才能夠被救度。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重生」的法門。念佛人時時刻刻都是重生的人,就像基督教所講的,過去是舊的人,現在是新生的人。
這個「乃至」,善導大師就解釋爲「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一念」──乃至爲一輩子的念佛,乃至爲臨終才遇到的十念、五念、叁念、一念的念佛,因此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至十念,叁念五念佛來迎,直爲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乃至」還有另外的涵義。譬如說,乃至所有的人,不管是男衆、女衆,在家衆、出家衆,善人、惡人,乃至天人、乃至畜牲;乃至任何時間,乃至任何的場所;乃至你做任何的事情,乃至你當下起任何的心念,乃至你念佛多少數…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