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就坐着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

   你看这个罪人,可说身口意三业都无功用。他很慌张,不晓得自己在念什么,口业无功用;他躺在病床上,也没办法端坐念佛,身业无功用;他的心很慌乱,也不晓得说我要有信心、要有愿生心,我要静下心来一句一句好好念,没有!他只是很慌乱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像在危急当中呼天抢地一样。可是他却能够往生,难道这是他的功夫或功德吗?不是,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句弥陀名号具足所有功能,这就是绝对他力。

   拿药来形容他力,也很贴切。这颗药,善人吃下去,药在体内产生作用;恶人吃下去,药也在体内产生作用;医生吃下去,药一样在体内产生作用。无关你知不知道这颗药是谁研发的?用什么材料?经过什么样的制造过程?只要你吃下去。这个是绝对的他力。不是说我先了解这颗药的研发、制造的过程,了解药效,吃下去才会有效果,不是。

   阿弥陀佛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唯佛与佛才能够互相了解,所谓「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所以我们只要随顺佛,佛要我们称念,我们就称念;要我们往生,我们就往生,这样就可以。这就是绝对他力的念佛,就是善导大师、善导流的思想。

   就整个中国净土宗的传承来讲,发挥这个教理、这样讲法的,只有善导流,只有我们这样。你看印光大师的文钞,也不是这样干净利落的如此阐释。这种思想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著作,还有法然 上人的著作当中才有。至于真宗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到真宗末流的时候,就比较繁杂了,没有那么干净利落,不过这是题外话。

   陈教授:法师刚刚的开示里面,谈到善导流的念佛,就是说在中国的净土,并没有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好好的消化吸收发扬,是不是日本方面反而更能够发挥善导大师的精神,不晓得法师刚刚所讲的,是否有这样的涵义在。

   慧净法师:你是说善导大师的思想在我们中国,没有好好发扬光大,反而是在日本,是不是?因为可惜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可说是佚失掉,反而在日本被传承下去,而且被广泛的研究,发扬光大。

   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北宋之后,就没有被发现了,日本却一直保留着,尤其到法然上人的时候,不仅被法然上人所重视,且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来立教开宗。在法然 上人著作中,就很明确地自我告白,他是依据善导大师,而且是为了显明凡夫能够入报土,才来开净土宗的。

   「凡夫入报」在善导流思想里面,是占核心的地位。善导大师《观经疏》一开头,在〈玄义分〉里面,就特别设一个问答,开展「凡夫入报」的教理。

   再补充一点,说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完全佚失,也不很正确。因为善导大师有一部著作叫《往生礼赞》,并没有消失,但是被编辑在一部拜忏的忏文里面。虽未消失,因为不被重视,也等同消失。不过《往生礼赞》应该是有被元照大师发现,所以在他的著作里面,有这样的思想。在《善导大师全集》之中,《往生礼赞》概说,我略有提到。

   陈教授:不好意思,再延续刚刚的问题。就是说法然偏依善导,弘扬善导念佛的精神,法然的门派就传承下去;那像亲鸾的真宗,不晓得在这方面是否得其真传,还是在哪一方面有所偏失的地方?刚刚法师提到亲鸾的末流,那是不是亲鸾本身除外呢?是否请法师多开示一点。

   慧净法师:在日本立教开宗,创立净土宗的是法然上人;继承法然上人净土宗的,是圣光上人。到后来有分「镇西派」跟「西山派」,「真宗」是最后成立的教团,直到明治时代,才有「净土真宗」的宗名。所以就净土真宗来讲,也不能说是法然 上人的真传。

   亲鸾的思想跟法然上人、善导大师,有一点点差别。法然上人可说是很完整的传承善导大师的思想,圣光也很完整的传承了法然上人的思想,而亲鸾就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在,所以不是很完整。

   日本净土真宗至`江户时代以后,因为学派多了,各自会有不同的见解,更加庞杂,就会离开原来的更远。

   以第十八愿来说,我们净土门的根源来自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所讲的「三心」「十念」,包含信愿行。「三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念」就是乃至十念。三心、十念,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可说是一种宪法性的解释。

   善导大师对十八愿的解释,从五部九卷来看,有两种方式的解释:一种是就文字上增减的解释,一种是就大意上的解释。我最近编集的「净土宗善导流的特色」及「善导大师语录」,有针对这方面加以整理。

   善导大师有两段解释很重要,也被法然上人引用在《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三章〈本愿章〉当中。这两段文字分别在〈观念法门〉和〈往生礼赞〉里面,是对第十八愿最简明扼要的解释。真宗解释第十八愿,除了初期觉如 上人的儿子存觉上人,曾引用这两段重要的文字,其它少有人引用。

   《观念法门》对第十八愿是这样解释的: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个字。这样解释非常的清楚,很容易明了,不会有玄妙的揣测,或拐弯抹角的联想。

   然后是《往生礼赞》四十八个字的解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总共四十八个字。这四十八个字的解释,法然上人非常赞叹,可说每一字、每一字都掷地有声,字字都在放光。法然上人称赞这四十八个字,为四十八愿的眼也、心也、肝也,应该把它「称于口、寓于目、浮于心」。

   真宗末流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譬如把「至心」解释为真实心、清净心,这样「至心」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心,不是众生的心。众生没有真实的心可言,「至心」必须从阿弥陀佛那里来,必须领受阿弥陀佛的至心,做这样的解释。听到这种解释的人,会因此期盼:我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获得阿弥陀佛回向给我的真实心呢?什么状况下,才能够触动到阿弥陀佛的那种真实心呢?以意业在那里追寻,结果就偏差了!这就是真宗末流的解释。

   其实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或《往生礼赞》的解释,都很简单、明了,可说让人易看易懂,真的合乎易行道。以第十八愿这几段文字的解释,亲鸾上人在「教行信证」的信卷里面,解释的也很庞杂,导致后来研究者,又增加了更多的解释,结果可说是治丝益棼。

   陈教授:法师在这一方面,不仅理论非常的熟悉,实际的功夫我想一定也相当的契入。我想趁机会再多问一点,就是这里谈到「乃至十念」、「乃至十声」,在我印象中好像法然 上人也有在谈「十念」、「一念」的问题。这个问题之外,想请问师父,怎么来解释十念、一念的问题?然后回到刚刚师父所讲的,像这样的念佛,有分什么信前、信后吗?

   慧净法师:经典上是讲「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因为十念、一念的上面有「乃至」,所以它完整的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所有众生都要救度,乃至你一生没有学佛,直到临终只有十念,乃至只有一念,才遇到这个法门,也能够让你往生;何况你乃至有一天的寿命,乃至有七天的寿命,乃至有七年,乃至有十年、二十年、乃至尽形寿的人,哪有不能往生的呢?

   所以,是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来显示阿弥陀佛救度的绝对性,任何人阿弥陀佛都要救度。

   如果有条件的话,那等于说你到了临终,只剩下一天的寿命,才要来学佛、念佛,那来不及了!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这样。「乃至十念」都还有机会往生,没有绝望。

   所以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可以三件事情,来显示这个法门的绝对救度性,所谓「三摄」:

   一、以临终摄平生:以寿命来讲,短到「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还有往生的机会;何况平生即信愿专称,念念不舍。

   二、以少念摄多念:乃至十念,或只有五念、三念,或者一念,乃至你嘴巴念不出来,心中的一念,也能够往生;何况称念一辈子。

   三、以恶人摄善人:甚至一个完全没有修行或作恶多端的人,临终遇到这个法门,回心转意,也能够往生;何况善人。

   「乃至十念」,那么短的时间也能往生,没有什么功夫的人也能往生,恶人也能往生。我们寿命比他长,念佛已经好几十百千万声,平生又在累积善德,当然就更能往生。阿弥陀佛以这个来启发所有人的信心,所以,「乃至十念」背后有这些涵义。

   当然我们学这个法门,都要有一种「哎呀!我就是五逆十恶的人,后退无路!」因此,念念不舍这一句弥陀名号。不要高慢的说,我是一个很有善德、很会修行的人,我不需要靠阿弥陀佛。要把自己置于「死地」,才有「后生」,才能够被救度。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重生」的法门。念佛人时时刻刻都是重生的人,就像基督教所讲的,过去是旧的人,现在是新生的人。

   这个「乃至」,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念」──乃至为一辈子的念佛,乃至为临终才遇到的十念、五念、三念、一念的念佛,因此善导大师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乃至」还有另外的涵义。譬如说,乃至所有的人,不管是男众、女众,在家众、出家众,善人、恶人,乃至天人、乃至畜牲;乃至任何时间,乃至任何的场所;乃至你做任何的事情,乃至你当下起任何的心念,乃至你念佛多少数…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