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目,都屬于「乃至」的範圍。
所以,這個「乃至」的涵義很廣,可說沒有任何忌諱,沒有任何的限製,就如同法然上人所講的「念佛以無義爲義」。
李同學:請法師開示一下,從「現代禅」一直到「淨土宗善導流」的因緣。
慧淨法師:現代禅是上師──李元松老師一手創建的,他創建現代禅也有個過程,簡單講就是阿含、般若、禅、密、淨,他曾形容說:阿含二十歲、般若叁十歲、禅四十歲、密五十歲、淨是六十歲,也就是說淨土是「老禅」,最高也最圓融。雖然講「禅」,其實是外禅內淨,因此,李老師最後歸心淨土,歸心善導流。
李老師臨終前,解散現代禅,關閉現代禅網站,改「現代禅文教基金會」爲「淨土宗文教基金會」。這也就是宣布所謂「現代禅」已經過去了,現在改爲「淨土宗」,等同舊的生命已經蛻化爲新的生命了。李老師最後舍禅歸淨,所謂的「淨」,即是在所有淨土法門當中,他獨歸「善導流」這個淨土法門。
據他女兒形容,李老師臨終之前的幾天,可說是念念不舍,念佛不斷,直到十一月十七號往生那天。他往生之前,好幾次打電話跟我聯絡,要請我北上,並指定印我的書,他說他的書可以不用印了,就以淨土宗的名義來印我編的這套書,因緣就是這個樣子。
潘同學:法師您如何看待第十八願最後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慧淨法師:「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可以說非常的好,讓所有的人對往生有希望。因爲有這八個字,才顯示出阿彌陀佛救度衆生是徹徹底底、沒有分別的,所有衆生都要救度,沒有一個遺漏。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正反兩面的意義,從文字上看,好像說我十方衆生都要救度,但是你不可以犯五逆和謗法,如果你五逆和謗法就不救度。但其實恰恰相反。
一方面說明你如果犯五逆、謗法的話,就會墮落地獄,你要回轉過來,只有我能夠救你。「下品下生」是五逆的人,怎麼能夠往生呢?一定墮落的嘛!既然是五逆,一定謗法,否則怎麼會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所以一定謗法。除了阿彌陀佛以外,無救了。這顯示阿彌陀佛的願,是連五逆、謗法也要救度的。那麼,還有什麼衆生不能救度呢?這是一點。
再一點,所謂「十方衆生」,到底是指什麼種類的衆生呢?因爲後面有「五逆謗法」,而顯示出其實我們十方衆生,我們這一種凡夫,內心都有五逆謗法的種子。只是遇緣則現,遇到這個緣,就會顯現出這種行爲。
像我們看報紙新聞,今天社會上哪裏又發生搶劫、哪裏殺盜淫妄,都要想到:這是我過去世做的,他是我過去世屏幕的播放。我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他的現在就是我的未來。因爲我的阿賴耶識當中,還有這樣的種子在,遇緣則現,只是這個緣他遇到了,我還沒有再遇到。
所以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給我們無窮的希望跟安慰。因爲連五逆、謗法,阿彌陀佛都要救、都能救。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在這裏叫做「抑止門」。告訴你說,五逆謗法在世間是最要不得、最極惡的行爲,不要去做──抑止。對于還沒有做的,告訴你不要做;但如果你已經犯了,就攝取。就好像「下品下生」已經犯了,因此告訴你說要念佛,不然就會墮落──攝取。
所以,第十八願有攝取、有抑止。抑止當中又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一重一重的。
怎麼講呢?第十八願是攝取,唯除五逆就是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在那裏呢?在下品下生,就是攝取。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在那裏?在十二大劫。雖然往生了,但告訴你說你犯了五逆,所以十二大劫在花胎裏面,是不是又回到五逆謗法的抑止?
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種種方便,無非要警告我們,五逆謗法的罪非常重,不要犯;因爲你還沒犯,所以不要犯。
犯了的話,回心轉意來念佛,就能夠被救,是這樣的。但是攝取了,被救了,在花胎裏面十二大劫,那還是抑止了!這就是在警惕我們不要作惡,勸勉我們要盡量行善的來念佛,持戒、守戒的來念佛,做一個好人來念佛。所以攝取當中有抑止,抑止當中有攝取,攝取當中又有抑止,種種方便。
這就好像父母調教孩子一樣。一個扮演慈母,一個扮演嚴父;母親就是攝取,父親就是抑止。父親說乖孩子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你會被趕出去哦!孩子無知調皮,有一天犯了,就被父親罰到外面去站,不准吃飯。過了十分鍾,糟糕!天色忽然暗下來,而且在打雷。哎呀!下大雨怎麼辦?母親就說:暫且原諒他吧!孩子,快進來跟爸爸忏悔,母親這是扮演攝取了。孩子進來忏悔了,忏悔難道就沒事了嗎?爸爸還要再警惕幾句,警惕幾句就是抑止。
總之,佛就是徹徹底底的慈悲,而衆生有貪瞋癡,比較頑劣。但也不能任憑衆生發展他頑劣的本性,所以,還要有抑止。也就是在無條件的救度當中,會控製他頑劣的本性。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八個字,讓我們曉得阿彌陀佛的悲心,徹底無遺,所有衆生都要救度。同時讓我們體會佛心,佛心要我們做一個奉公守法、爲世良民的人,那我們就要做一個奉公守法、爲世良民的人;要我們做一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人,我們就要做一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人。
我們訂淨土宗教章,宗風部分就有「往生之道」跟「處世之道」。第十八願叁十六個字當中,前面二十八個字,爲往生之道,是就「真谛」來開展的;而處世之道,是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俗谛」來開展。
因爲「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反過來說,就是你要注重人倫,孝順父母,奉侍師長,不要對父母有忤逆的行爲,要注重叁綱五常、四維八德。所謂「出世間法」跟「世間法」,後面八個字是世間法,前面二十八個字就是出世間法;也稱之爲真谛門與俗谛門。
如果了解這八個字,內心就會有無窮的安慰法喜。若是不了解,誤會了的話,啊!阿彌陀佛的救度居然還有條件,後面還有八個字的但書。所以我們要對這八個字有正確的了解。
潘同學:阿彌陀佛!還有一個問題。因爲學生想要研究善導大師的思想,想請教師父說用什麼方式來讀善導大師的著作,會比較好,就是給我們做學子的一個開示,怎麼去進入研修淨土的方式。二者是說,同學中也有在學淨土法門、也在念佛的,往往過程中都會懈怠。想問師父遇到懈怠的時候,該如何提起我們的正念,或者提醒自己的初發心,用什麼方式持續念佛下去?
慧淨法師:是,你剛剛問的等于有兩點。第一點是你研究的論文,就是善導流。第二點就是怎麼樣念佛能夠念念相續,能夠精進不退,是這樣嗎?
研究「淨土宗善導流」,師資和數據,是最重要的。資料這方面,臺灣較貧乏,日本比較多。其實研究佛學,不管研究那個宗派,都必須有日文的基礎,能運用日本的數據,這個陳教授從日本回來最能夠了解。所以你如果要研究善導流,需要懂得日文,運用他們的數據。當然我編的書你也可以好好的參考。
潘同學:看書是不是有什麼次第?
慧淨法師:我不是一個走學術路線,會研究學問的人,可以這麼講。不過,如果你用一段時間,把這套「淨土宗叢書」通通看完,不管先看那一本,只要能融彙貫通,應該就會掌握到。
至于念佛的話,可以說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這兩句十個字,你們把它記下來: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既然這樣的話,我們早上起來,刷牙洗臉完了,任何事情還沒開始的時候,就先開始念佛。
最好的方式是靜坐念佛,因爲早晨有叁靜──心很甯靜、空氣很清淨、環境很安靜。怎麼心甯靜呢?經過一個晚上的睡眠,昨天的煩惱、妄想都已經沈澱下來,也睡飽了,那種心境最接近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很空靈、沒有雜念的,所以心很清淨、很甯靜。空氣很清淨,因爲汽車還沒有出來,工廠還沒有開工,環境還不大受汙染,空氣很清淨。環境也很安靜,因爲大家都還沒有開始上班、走動。
靜坐念佛,找一個感覺比較舒適的地方,房間、床鋪上都可以,只要你坐下去安穩,眼睛閉起來,或者是叁分目,在心中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可彌陀佛……。一句一句,不快不慢,清清楚楚;十分鍾、二十分鍾、半個鍾頭,隨自己的時間,這是靜中念佛。我們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現在當學生是這樣,將來畢業步入社會上班,任何時候都是這個樣子。把它養成習慣──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一天當中的某些時段,可以這樣靜中念佛,也叫專念;其它時候,不管工作或走路,只要不動腦筋,也可以念佛,這樣動動嘴巴的念佛方式,叫金剛念。
念佛有四種方式:一種是大聲念,張開嘴巴大聲念,大家都聽得到;一種是小聲念,也是張開嘴巴出聲音念,只是聲音比較小;另外一種也張嘴念,但不出聲音,這是金剛念;還有一種是閉著嘴不出聲音,念在心中,叫做默念。
平時我們就金剛念,金剛念最能綿綿密密、細水長流,不累也不會妨礙別人。就像剛剛講的不論何時、不論何處、不論何事、不論何心(何種心念)、不論何數,不論念多少都可以,這個就是「乃至」──乃至何時、乃至何處、乃至何事、乃至何心,把它養成習慣,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惡觀深的話,自然會依靠阿彌陀佛。好像沈溺大海中的人,旁邊有個救生圈,唯有這個救生圈是生命的依托,否則就會被溺死了,你一定會緊緊抱住救生圈。所以生死心迫切,又有罪惡觀的話,這句佛號會不念而自念。
學禅的人生死心很迫切,因爲「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大事未明,好像死了父母那樣的悲傷痛苦。生死心的深切,是通于一般佛教的,不管淨土門、聖道門,一旦學佛生死心都要很迫切,而且無常觀要很深,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爲有無常觀、有生死心,才會出家的。
其實也因爲有生死心和無常觀,才會尋求宗教的救度。因爲宗教是救度之教,能帶給人類終極救度與安慰。所以一旦對生死大事有迫切感,念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陳教授:很高興今天有這樣的機會,謝謝師父。我想接下來的時間同學們可以各自「尋寶」(意指與當天在座旁聽淨土宗念佛會同修進行個別訪談)………。
慧淨法師:南無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