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此雲無善心,癡之最重者。)永離癡暗,釋義,癡,由妄塵障蔽本有妙明,菩薩由反聞之功,妄塵既銷,妙明旋複。所以內外身心法界,智光融徹,永離癡暗,一別明離毒竟。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威者,威勢,而不可屈撓。神者,神妙,而不可測度。二者之力,而以大稱,非鬼、神、天、仙、二乘、權教之所能及。何也?貪嗔癡叁毒,爲根本煩惱,最難拔除。菩薩能令速離足證威神之力,不可思議,衆生由根本叁毒既離,一切枝末煩惱,自不得生,故曰多所饒益。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以是多益之故,常應心念,心念者非徒口稱名號,而亦心想聖容,又非一暴十寒,應當常時無閑,念得功用純熟,不念而念,將此身心,與菩薩名號,打成一片,內憑念力,外托聖力,則何毒不離,何益不獲哉!二能離叁毒竟。
(己)叁能應二求分二(庚)一別明應求,二總結神力。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此能應求男,即楞嚴經求男無畏,無男何以可畏?一、年老無人服事,二、家業無人付囑,叁、身後宗嗣斷絕。此通論也。文中別指女人,以女人無子,有叁苦,一、爲自夫所棄,二、爲余婦所輕,叁、爲旁人所笑。欲脫叁苦,故必求男。禮拜者,頭面接足皈命禮。供養者,修設香花燈塗果,此雙貫下文,求女亦然,果能恭敬懇切,即感聖應。有福德,則富而貴,有智慧,則廉而明。若有福無慧,則識庸見淺,若有慧無福,則家貧力薄。菩薩以法王子余福余慧,利及法界無子衆生,自然令得福慧雙美之男矣。楞嚴經雲:十二者,融形複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爲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釋義,銷融幻形,複歸聞性,不動不壞之體,則稱體起用,不動一真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之相,分身塵刹,供養諸佛,常隨佛學,各各佛邊,爲法王子,此理事,與事事無礙也。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此能應求女,即楞嚴經求女無畏。指掌雲:男承內嗣,女結外親。有男無女,亦非全美,故半子亦有求者,此亦通論也。文中獨約女人者,女人以生女爲親,是其同類,故欲求也。求之之法,亦不外禮供,不言者,准上可知,端正約品行言,有貞靜幽娴之德,有相約形格言,有窈窕莊重之儀,宿植德本者,多生培植。有大善根,善根增長,堅固有力,能成衆德,故爲德本。菩薩以承順諸佛,受領法門,余功余德,利及無女衆生,就令便生可愛可敬之女,由其窈窕莊重,衆人一見,鹹生愛慕之心,由其貞靜幽娴,衆人或遇,必起敬慕之意,若但有相無品,則可愛而不可敬,抑或有品無相,則可敬而不可愛。菩薩令生宿植德本之女,故得愛敬兼備。
楞嚴雲:十叁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釋義,六根圓通者,合開成就,合六根爲一根用,開一根爲六根用,互用清淨,圓通無礙,由互用故明照無二,由無礙故含界無遺,立字,雙貫鏡智空藏,鏡智由明照而立稱,空藏由含界而立號,受領法門,含攝無失,以此功德,利及無子衆生,誕生福慧之女,端正屬福,柔順屬慧,因有慧性,方能柔順,而盡坤道也。一別明應求竟。
(庚)二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如是指能應二求,力即圓通力用,能應二求竟。
(己)四能得多福分二(庚)一勸持較量,二結顯多福。
“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此能得多福,即楞嚴持名無畏,彼經持名,亦列無畏者,因有衆生,恐持名無功,又恐一名不及多名,智畏也。示以一多福等,故得無畏,此中先述敬禮之福,順勸持名,以期叁業普攝,恭敬意業,禮拜身業,敬禮獲福,功不虛棄,唐捐即虛棄也。是故者,承上敬禮既皆獲福,例知口業持名,亦不唐捐,故以皆應勉之。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此假設故問,設若有人,受持諸余菩薩名字,其數滿足六十二億恒河沙,恒河發源于雪山之頂,阿耨達池,東銀牛口流出,繞池一匝,流入東海,其河闊四十裏,沙細如面,非算數之所能及。持名滿六十二億河沙菩薩,可謂衆矣,此菩薩皆現住娑婆世界,修法垂範,教化衆生者,爲如來現量智所知,複盡形供養,經時可謂長矣,而四事具足,設供可謂備矣,其所得功德,自應無盡。如來故問爲多與否?當機直答曰甚多,因菩薩爲衆生良福田,昔阿那律,以一稗飯供辟支佛,尚九十一劫得如意報,況以四事經曆長時,供養多菩薩也。
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較量福等,果若有人,至心受持觀音名號,雖是一時禮供,不及盡形之時長,四事之供備,而此二人得福,平等無異,曆久無盡也。問:二人行迹相去,不止天淵,何其得福,無間絲毫耶?答:以觀音所得圓通本根,普攝一切,故一名能敵多名,一供能敵多供,一時能敵長時也。楞嚴雲:十四者,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衆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名號,二人福德,正等無異。釋義,圓通以本根稱者,乃對方之根,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耳門稱妙者,以耳具足,圓通常叁真實故,是以應用自在,事事無礙,能含能遍,稱法性而無際,故能令持一名,而等多聖也。一勸持較量竟。
(庚)二結顯多福。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重呼當機,告以多福,如是福德之利,實由菩薩圓通,無作妙力所加故。一問答得名所以竟。
(丙)二問答遊化方便分二(丁)一當機進問遊化,二如來備示感應。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當機雖聞上支,冥加之功,而猶未知顯應之力,故此重申叁問,雲何遊化?問身輪,雲何說法?問口輪,雲何方便,問意輪。衆生根性不等,願樂不一,必須依身口意叁輪,起不思議化,方能得度。先以意輪,方便鑒機,應現何身?應說何法?但未知觀音叁輪,畢竟雲何,是以故問,方便,非道前修證之方便,乃道後妙觀察智,鑒機之方便也。一當機進問遊化竟。
(丁)二如來備示感應分二(戊),一廣顯應化諸國,二正答遊于娑婆。
初中二(己)一明應顯化,二結德勸供,即楞嚴經,叁十二應。彼經雲: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初中又八(庚),一能應叁聖,二能應六天,叁能應五人,四能應四衆,五能應衆婦,六能應二童,七能應十類,八能應力士。今初。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若有國土衆生,指下九界衆生,一切能感之機,此此應菩薩,菩薩志在菩提故,應以佛身得度,觀音即現佛身,爲說勝進上求,脫離隨分法愛之法,令至究竟成佛也。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辟支有二類:一、獨覺,二、緣覺。獨覺出無佛世,覽物榮枯,而得悟道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樂獨善寂,求自然慧,菩薩即現其身,爲說諸法無生之法,緣覺出有佛世,秉佛十二因緣之教,覺悟無生,得證涅槃,設有衆生,欲求是果,菩薩即現其身,爲說緣生無性之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
聲聞,即阿羅漢,因聞四谛聲,修道證果,故得聲聞名。前初二叁果,聞苦集滅道四谛法已,厭苦斷集慕滅修道,而未得證,菩薩即現其身,爲說真空無我之法,一能應叁聖竟。
(庚)二能應六天。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
梵王,是色界初禅大梵天王。梵者淨也,已離欲界染故,色界無女人之欲色,但有分段之形色,未離色身,故名色界。設有衆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樂爲梵王,菩薩即現其身,爲說出欲論,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之法,令其成就。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
帝釋,欲界第二天天主,壽一千歲,以人間一千日爲一晝夜,身量長一裏,居須彌山頂,叁十叁天,因果南北,各有八天,帝釋居中天,合爲叁十叁,威權自在,二天以下,皆其爲主,設有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菩薩即現其身,爲說上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
設有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即是應以自在天身得度,欲身自在,飛行虛空,即是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菩薩皆現其身,爲說上品十善,慈悲喜舍之法,令得成就。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
天大將軍,即四王之八將。如散脂大將、韋馱天將等。毗沙門,即北方多聞天王,設有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即是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愛統世界,保護衆生,即是應以四天王身得度,菩薩皆爲現形,爲說上品十善,及摧邪輔正,護國佑民之法,令其成就,上色界單舉梵王,欲界未言夜摩兜率,四王獨列北方,余非不現,皆含攝故。問:天中有漏,未離生死,菩薩何不爲說出世法耶?答:亦隨順機宜,先以欲…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