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P5

  ..續本文上一頁鈎牽,後令入佛智也。二能應六天竟。

  (庚)叁能應五人。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

  小王對四種輪王言:世界有五種王:一、金輪王,王四大部洲,統領六萬八千國。二、銀輪王,統領叁洲,除北洲。叁、銅輪王,統領東南二洲。四、鐵輪王,統領南瞻部洲。五、粟散王,即各國小王。若有衆生,觀世道之衰,人心之薄,志願爲王,施其善教仁政,以爲有道之王,菩薩即現其身,爲說生貴之因,治平之法,令其成就,非教以謀叛也。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

  長者,不僅年長,應具十德:一、姓貴,二、位高,叁、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若有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菩薩即現其身,爲說愛人利物,齊家治國之法,令其成就。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

  居士,乃以道自居之士,清心寡欲,垂言作則,有有德有位者,如東坡居士等,有有德無位者,如龐居士等。若有衆生,愛談名言,爲人師範,菩薩即現其身,爲說立身道德,潔己清修之法,令其成就。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

  宰官上自公侯將相,下及州牧縣令之通稱。設有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菩薩即現其身,爲說修德行仁,親民折獄之法,令其成就。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

  梵語婆羅門,譯雲淨裔,自稱是梵天苗裔。設有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菩薩即現其身,爲說陰陽占蔔,調攝衛生之法,令其成就。叁能應五人竟。

  (庚)四能應四衆。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

  梵語比丘,此含叁義:一、乞士,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二、怖魔,比丘登壇受戒,白羯磨時,夜叉贊善,輾轉傳至魔天,魔聞生怖,恐魔界子孫減少故。叁、破惡,能破身口七支之惡。含此叁義,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是出家修行之名。尼者女也,乃出家女衆。優婆塞,譯雲近事男。優婆夷,譯雲近事女,乃在家二衆。近事佛僧,受持五戒者,設有男女,好學出家,持諸戒律,菩薩即現其身,爲說精修叁業,梵行清白之法,設有男女,不舍家庭,樂持五戒,菩薩即現其身,爲說不離塵勞,常修梵行之法,令其成就。四能應四衆竟。

  (庚)五能應衆婦。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

  女人專內政,佐夫主,教令雖然不出閨門,而閨門爲萬化之源。關于家國治亂者大也。曠觀曆史自知,楞嚴雲: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于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音姑),而爲說法,大夫以下謂之家,諸侯以上謂之國。此中僅列四婦,不言女主,及國夫人者,以四攝余故,長者宰官之婦,從夫爲榮,有诰命者,即命婦,居士之婦,具學識,婆羅門之婦,谙數術,即大家也。大家如後漢扶風縣,曹世叔之妻,班彪之女,名昭字惠姬,和帝數召人宮,令皇後貴人師事焉。設有女人,欲爲諸婦,菩薩俱現其身,爲說令德懿行,立身相夫之法,令其成就。五能應衆婦竟。

  (庚)六能應二童。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

  童男者,保守童真,不壞男根也。童女者,愛樂處身,不求侵暴也。正脈釋愛樂處身,願常爲處女,終不出嫁也。不求侵暴謂堅貞自守,縱有強施侵暴,亦誓所不從也。菩薩應機爲說,童真入道之法,令得成就。六能應二童竟。

  (庚)七能應十類。

  “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

  天龍可知,夜叉,譯輕捷,有地行空行天行,叁種之分:乾闼婆,譯尋香,乃天帝樂神,天帝欲奏樂,即燒香,彼則尋香而至。阿修羅,譯非天,無天德故,有胎卵濕化四生之異,胎生人趣攝,卵生鬼趣攝,濕生畜趣攝,化生天趣攝,或處衆相山中,或住大堿水底,男醜女美,所住宮殿,來苦具于叁時,所餐飲食,變青泥于一口。迦樓羅,譯金翅鳥,鳥中之王。其身巨大常以龍爲食,後龍受佛戒,乃不敢食。緊那羅,譯疑神,頭有一角,乃天帝歌神。以上八部,人,指前來五人,四衆,二童衆婦之外,更有余人,非人,指八部之外,更有非人,以此統收不盡之機,以見妙應普周也。准楞嚴經,此等皆是樂離本倫,欲生人道,菩薩一一現身說法,令得成就。

  問:余部求生人道,尚或可言,而天道福樂勝人,何反舍勝求劣耶?答:整心慮,趣菩提,惟人道爲能故。天中著樂,不能修行,福盡心墜,諸趣不定,如郁頭藍弗,上生非非想天,報盡還作牛領中蟲,故欲求生人道也。七能應十類竟。

  (庚)八能應力士。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金剛神,即護法力士。手執金剛杵,降伏魔怨,故得是名。設有衆生,願護佛法,身爲力士,菩薩即現其身,爲說擁護叁寶,摧邪輔正之法,正法念處經雲:昔有國王,第一夫人生千子,驗當來成佛次第,置千籌,普令拈之,拘留孫佛,得第一籌,乃至樓至佛,得未籌,即賢劫千佛也。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爲梵王,請千兄轉*輪,一願爲金剛力士,護千兄教法。一明應顯化竟。

  (己)二結德勸供。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呼當機名,結觀音德,如是,即上叁十二應,由觀音修習耳門叁昧,無作妙力,自在成就。現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國土不一,衆生無量,菩薩隨機普應之身,不離當處常湛然,普現一切衆生前。如一月在天,影臨衆水,乃爲自在成就也。是故勸供,一廣顯應化諸國竟。

  (戊)二正答遊于娑婆分二(己)一顯示妙德,二應問結答。

  初中叁(庚)一能施無畏,二能感供養,叁能修供養。

  “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此即楞嚴經,前二不思議,衆生怖畏,因于急難,菩薩能救急難,使之轉危爲安,轉苦爲樂,是謂能施無畏者。第一不思議文雲:故我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即救護衆生急難,令離怖畏,安樂自在也。第二不思議文雲: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娑婆界內衆生,因德立號,故號爲施無畏菩薩。

  (庚)二能感供養。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此即楞嚴經,第叁破悭感求不思議,當機聞德傾心,興供請受,即解自頸所挂璎珞奉施,寶珠璎珞,雖然貴重,本是財施,而曰受此施者,一、解供之時,了達叁輪體空,不著相故。二、以此所施,代爲衆生祈福,即叁回向中,回向衆生也。故成法施。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菩薩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指掌雲:觀音不受之意有二:一、謂既對于佛,佛不命受,不敢受故。二、謂現從頸解,受之非義,不宜受故。當機重請之意亦二:一、爲表誠懇,望佛轉致,令其必受故。二、爲衆而施,爲衆而受,無傷于義故。楞嚴雲:叁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釋義,能令衆生舍供求愍,功由圓通,圓通以本妙稱者,以耳根聞性妙理,所起妙智,返照妙理,理智契合,得證圓通。清淨本根者,超五濁,解六結,一切無著故。令衆生舍諸悭著,供求哀愍,施作佛事也。楞嚴觀世音自陳此詞,本經無盡意現證其事,正由今經,方見自語之不虛,複由彼經,始知感供之有因也。

  (庚)叁能修供養。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此即楞嚴,第四供養佛生不思議,而如來轉致饬受,無盡意爲衆而施,若不爲衆而受,豈仁者耶。故告以當愍無盡意,及四衆十類等,受此法施璎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觀音愍衆而受,不言無盡意者,知其爲衆而施故也。受己分作二分,奉供二尊,既爲衆而受,亦爲衆而供,佛爲無上福田,以此轉供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令植佛因故。楞嚴雲: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旁及法界,六道衆生。釋義,得佛心者,即菩薩修習圓通,解六結,越叁空,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證于究竟者,即獲二勝,發叁用,所證境界,究竟同佛也。衆寶施福,回施一切,是爲旁及于法界六道衆生。一顯示妙德竟。

  (己)二應問結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如是,指法之詞,指上四不思議,自在神力,不假作意,任運現前,神妙莫測。即楞嚴所雲:無作妙德,稱圓通體。所發之自在用文言,遊于娑婆,與上嗮叁十二應互影耳。上言遊諸國土,未必娑婆不現身。此言遊娑婆,未必諸國不赴感。因此菩薩,與娑婆衆生之緣最深,又娑婆濁惡,菩薩大悲特切,常時遊化,故獨言娑婆也。一長行別示竟。

  (乙)二偈頌合顯分二(此頌什師不譯後來諸師皆謂梵本中有故依隋本補入),(丙)一重問得名所以,二合顯得名遊化。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初二句經家敘置,世尊具足諸相,即非具足諸相,是名諸相具足,空有不滯,所以稱妙。由因中願行莊嚴之所成就,菩薩歎相,即所以贊德也。此頌非孤起頌,乃重頌,重頌前長行之文,故曰重問。彼…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