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總持上師相應法灌頂開示 ——第八世德頌仁波切

  

金剛總持上師相應法灌頂開示 ——第八世德頌仁波切

  

  

  今天我們所灌的金剛總持,是特別爲了能與上師相應之修法。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自發菩提心起,經叁大阿僧祇劫積聚福德與智慧二資糧而終能成佛。此後他又叁次大轉*輪,叁轉*輪的內容主要可分爲顯經與密續兩種,現在我們所說的是出自第叁次轉*輪時。在釋迦牟尼佛轉動顯經之*輪時,他是以我們所熟知的出家比丘相示現;當他最後一次轉*輪傳授金剛乘教法時,則現以時輪金剛相。

  

  在密續教法的四部瑜珈:事密、行密、瑜珈密、無上瑜珈密中,今天所傳屬于無上瑜珈部。無上瑜珈部教法又分爲父續、母續兩種,此法出自父續教法諸多本尊中《密集金剛本續》的最後一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章節。

  

  本法傳承源自帝洛巴傳予那洛巴、瑪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由岡波巴傳予其上首弟子之一的帕摩竹巴,他是第一世噶m巴杜song虔巴的師兄弟,由帕摩竹巴傳給證量等同薩惹哈的大成就者淩千雷巴。薩惹哈是一切成就者之父,在西藏則普遍傳稱有兩位薩惹哈,一位是印度的八十四成就者薩惹哈,另一位就是淩千雷巴。淩千雷巴將此法傳予章巴嘉雷,他是竹巴噶舉派的創教祖師,也就是第一世的jia華竹千仁波切。章巴嘉雷將此法傳桑傑旺千日巴,此後傳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也就是俗稱竹巴噶舉的九獅子,九位法名中皆有[辛給]一字的成就者。此後代代相承到我的根本上師——第八世崁楚仁波切,曆代傳承無有間斷。

  

  我很高興今天能傳授此法予各位,因爲過去我領受了多次的上師瑜珈灌頂,並做了多次的修持,所以很高興與大家分享此法。領受灌頂前,依照傳統我們要生起菩提心,也就是正確的受法態度。所謂的正確受法態度是傳法上師與弟子雙方都應具備的,二者都應該想著要藉此佛法來利益一切衆生,令其脫離輪回苦海。菩提心如大地,就像是沒有大地就不可能有花草樹木一般;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進修大乘與金剛乘教法。在我們吟誦領受菩提心戒時,應觀諸佛菩薩就在我們自己面前虛空,只要我們心中有此信念,諸佛菩薩就會常住在我們面前虛空。正如蓮花生大士說:

  

  [只要有任何人對我具足信心,我都會出現在他們面前。]

  

  我們心中應有受此灌頂以利益一切衆生的想法。此後觀想自己心間有一月輪,此月輪與實際的月亮不同,是一個平躺在我們心間的平面。有關月輪應如何作觀的解釋有很多不同說法:竹巴噶舉派中有由上俯視是一如盤狀月輪,由側面水平望去則是立體球狀的觀法,然此法本中並未詳加說明,所以只要觀它是平面的即可。然後再觀月輪上有一五股金剛杵。以此月輪與金剛杵,分別代表世俗與勝義兩種菩提心。

  

  在無上瑜珈部中有實瓶、秘密、智慧與文字寶四種灌頂,這是不見于事部、行部、瑜珈部等下叁部灌頂的。在無上瑜珈部的寶瓶灌頂中又分五種灌頂:寶冠灌頂、金剛鈴灌頂、金剛杵灌頂、秘密名字灌頂與金剛上師灌頂。

  

  什麼是無上瑜珈部四種灌頂能淨的根本?所淨化的對象爲何?淨化的方法是什麼?其目的與淨化後的結果何在?我們別解說如下:

  

  (1)什麼是無上瑜珈部四種灌頂能淨的根本?

  

  無上瑜珈部四種灌頂能淨的根本是我們的身語意。而我們的身語意是本初清淨的。

  

  世許有人會問:既然我們的身語意自本初以來即是清淨,那又爲何要領受灌頂?

  

  舉例來說:牛奶可以提練成奶油,但是如果少了加工程序,牛奶仍不會自己變成奶油。所以我們本淨的身語意,現在只是一種可以成佛的潛能。

  

  (2)什麼是無上瑜珈部四種灌頂所淨化的對象?

  

  無上瑜珈部四種灌頂所淨化的對象是我們的染垢。雖然我們的身語意自本初以來即是清淨的,然無始以來我們身語意爲染汙所覆蓋,所以我們一直覺得它是凡俗不淨的。因此這染汙就是被淨化的對象。

  

  (3)什麼是無上瑜伽部四種灌頂淨化的方法?

  

  無上瑜珈部四種灌頂淨化的方法即是灌頂過程自身。

  

  (4)什麼是無上瑜珈部四種灌頂的目的與淨化後的結果?

  

  無上瑜珈部四種灌頂的目的與淨化後的結果,就是佛的法身、報身、化身與體性身。

  

  前面我們說到無上瑜珈部的寶瓶灌頂中又分寶冠、金剛鈴、金剛杵、秘密名字與金剛上師等五種灌頂。這五種灌頂分別代表轉化我們的五種染汙爲五智、五方佛。五種智慧與五方佛實無分別。因此弟子應知是爲了要轉化、淨除我們的五毒而領受此等灌頂。

  

  (灌頂觀想:略)

  

  初灌時我們需自觀本尊。在密續裏,所有的本尊身相、顔色、法器、莊嚴、蓮座等都有極深奧的意義。但我們可以簡說金剛總持左手持金剛鈴,代表空性智慧;右手持金剛杵,代表大悲心、菩提心;雙手交抱在胸前,這象徵若無悲智雙運合一,則不可能成就佛果。

  

  當我們從具德上師處領受到第叁智慧灌頂時,我們所得到的是空樂不二智慧的體驗,此空性與大樂如同太陽和日光般的同時俱現,又好像黃金與金黃色一樣的不可分離。

  

  第四名詞灌頂亦稱文字寶灌頂,這是最重要的教法精髓所在、極爲珍貴稀有。爲什麼它是佛法的心要所在呢?因爲我們若未能了悟諸法實相,則不可能成就佛果。

  

  我們說本初以來自心即佛,如同虛空無有生滅,若能了解此意並付諸實修,一旦真能了悟自心本性,便得超凡入聖。也就是說我們不應心外求法,而應反觀內省;不應回想過去、計劃未來,而應赤裸無矯地覺照當下,保持本然覺知、俱生智慧。于此了解的基礎之上,試著去安住在自心本性的境界中,這就是所謂的禅修。

  

  我們應知某些灌頂觀想與日修儀軌所觀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真正想要實修的弟子們,應另外請上師誦傳、教授才是。

  

  現在我們已經正確地領受了金剛總持的寶瓶、秘密、智慧與文字寶四種灌頂,所以應該誓願持守根本與支分的叁昧耶戒。並回向功德。

  

  問:灌頂時需不需要觀想一切衆生一起領受?

  

  答:不需要。因爲我們領受灌頂的目的,就是爲了一切衆生都能達到究竟解脫。但是灌頂後,我們持咒時,是可以觀一切衆生一起持咒、修行的。

  

  問:把一切衆生,或累劫冤親債主都寫在長壽祿位與消災、度亡牌位上,會不會因人數太多而發生問題?

  

  答:不會。佛法本來就是爲了一切衆生而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