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
《正脈》雲:此中所以必斥二計者:良以五陰,始從妄想而生,雖有恒無;終依倒計而住,雖無恒有;所謂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是故二計不亡,則五陰牢不可破矣。所以如來欲掘妄想之原,先斥所依之計也。 妄元無因者:承上妄以發生而來,則本無所有,元無有因;如前雲:若有所因,雲何名妄?是知現前五陰,唯是妄想。以其展轉相因,遞相爲種;內教學者,因立因緣,故雲于妄想中,立因緣性,已是方便,非有實義,何況外道邪見,撥無因果;複迷因緣者,而稱五陰,爲自然性也。其實因緣、自然,皆爲戲論,故舉虛空之喻,以況顯之。彼虛空之性,雖似不動不壞,猶實幻妄所生。前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是也。何況因緣、自然,二計皆是衆生妄心,顛倒分別,妄生計度,都無實義也。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又阿難!汝果能知妄想有所起處,可說妄想以爲因緣,此縱許也。若妄想元無起處可得,當體全空,則說妄想因緣者,元無所有矣,此即奪也。因緣,乃內教小乘,以爲不了義而非真,何況外宗,並不知因緣,而謬推自然者,則愈妄之甚也。二判決倒計非是竟。
壬叁 結歸故說妄想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是因緣、自然,二計俱非之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五重蓋覆,根本生因,雖有堅固,虛明等,五種差別,同是妄想,更無他物也。斯正如來,欲令衆生,了妄無因,知真有本也。蓋佛自第一卷,普判衆生誤認文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迷真也,用諸妄想此認妄也;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遂將妄想二字,重重開示,至此五陰,說出五種妄想,以爲其本,分作五重,一一詳示,乃見爲人一片婆心,成始成終之至意也。亦見本經,十卷文字,起結脈絡,勢若回龍,首尾相顧也。初標說妄想之由竟。
辛二 詳示五重妄想 分五 壬初 色陰妄想 至五 識陰妄想 壬初分叁 癸初 示體因想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此別示五重妄想,先明色陰妄想,五根六塵,皆爲色陰,今特顯其與妄想相應者,且就內身五根而言。我雖然爲汝發明,五陰本因,汝猶不知,色陰爲堅固妄想。故雲,汝之形體,有質礙可見者,先因父母,俱動愛欲妄想而生。愛欲妄想動,而後有赤白二渧,若汝中陰心中,非有憎愛之想,自不能攬爲自體。前雲流愛爲種,納想成胎,務必父母與己,叁想感應和合,而來想中,傳續命根也。
癸二 引喻詳釋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
此引喻顯妄。如我先于想陰文中,曾言二喻,今複引之也。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然懸崖不有,醋物未來。但憑虛想,而口水足酸,虛妄而應。而汝現前身體,必非與虛妄,通爲一類者,口水如何因談醋出?足酸如何因思崖生?此句影略也。是知口水足酸,既然由想而生,汝體虛妄,亦應同于口水足酸也。現前色陰既爾,而前之根本色陰,例此可知。
癸叁 結名妄想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
是故者:是汝體口水,虛妄通倫之故。應當得知,汝現在色身之體,名爲堅固,第一妄想:謂取著有力,堅固而不可解也。如父母交遘,欲愛妄想,與自己投胎,流愛妄想,其堅固有力,自不待言矣!《正脈》問:內根固然,若兼外器,何關妄想?答:如前世界相續中,言堅明立礙,及堅覺寶成等,亦堅固妄想也。初色陰妄想竟。
壬二 受陰妄想 分二 癸初 轉想成受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此明受陰,即虛明妄想也。即此色陰中所說前喻,臨高虛想之心,以發起受陰者。想以取像爲義,受以領納爲義,前色陰即五根,此受陰即五識,而想陰即第六意識。臨高想心,即六識,曾經懸崖險處,落卸影子,在想心中。今聞懸崖,則起臨高虛想之心,能令汝之形體,真受酸澀。受酸澀處,即受陰,于叁受中,是苦受,所謂轉想成受也。懸崖不有,想雖無實,而酸澀忽形,受乃是真;如是諸受,皆可例知其妄也。
癸二 推廣結名
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爲虛明,第二妄想。
由想心爲因,所以受陰生起,能動色陰之形體,真受酸澀之妄境。此由因受生句,合臨高想心;能動色體之句,合能令汝形,真受酸澀。汝今現前,正示受陰也。所謂順之則益,即樂受;違之則損,即苦受。二現驅馳者:即苦樂二者,現在能驅役自心,馳流不息。文中不言不苦不樂受者,因舍受不顯,苦樂二受,現前分別,容易明白也。溫陵曰:臨高空想,而酸澀真發,違順皆妄,而損益現馳,則受陰無體,虛有所明,故名爲虛明,第二妄想。二受陰妄想竟。
壬叁 想陰妄想 分二 癸初 身念相應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
此明想陰,即融通妄想,全以想陰之虛,能使色身之實,虛實相應,以見想陰之妄也。由汝念慮者:念慮,即想陰也,亦即前所謂,浮想是也。謂由于汝之第六意識,想念與思慮,所以能使役汝之現前色身。而身是色法,念是心法,色法本非心法同一倫類;既非念類,不應隨念,故難以汝身之色法,何因緣故,隨心法之念所使耶? 即今現前,根塵相對,種種取像,想陰以取像爲義,然皆因想念心生,而後諸根之形方取;則知根身,所取之像,必定與想念而相應也。此約體通五識,故能令色身,時時與念慮相應;前難雲:隨念所使者此也。《寶鏡疏》取喻如歌舞工伎之人,隨他拍轉,拍緩則步緩,拍急則步急,而身與念,亦若是矣。
癸二 推廣結名
寤即想心,寐爲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爲融通,第叁妄想。
寤即想心,寐爲諸夢者:寤即醒也,寐即睡也。醒時即是想心,乃通于散位獨頭;睡時即爲亂夢,又通于夢中獨頭。不言定中獨頭者,以此經叁摩,非思惟影像之定,獨頭不起現行故。則汝身汝想,無時無處,而不相應;良由汝之想念不息,以故搖動妄情,或寤或寐,紛燃無間也。則知想陰,與前五根,並五識,互融互通,爲第叁妄想。不惟互融色身,隨念所使,而且互通夢寐,搖動妄情。則知此陰,雙融色心兩處,俱通寤寐兩境,故名融通妄想也。叁想陰妄想竟。
壬四 行陰妄想 分二 癸初 體遷不覺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此明行陰,即幽隱妄想也。化理不住者:指行陰爲變化之理體,有遷流之事用,體屬生滅,故雲不住。運運密移者:謂念念遷變,秘密推移,表其幽深隱微之動相。《莊子》喻以夜壑負舟,正此密移之意;但彼謂造化,此言行陰也。此下乃釋密移之事,能遷實體。意謂行陰,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念念不停,能遷實體;如初生之時,甲漸漸長,及其壯也,發漸漸生,逮乎垂老之年,氣漸漸銷,容漸漸皺,其誰使之耶?殆行陰爲之。日夜相代,曾無覺悟者:此皆日夜生、住、異、滅,無有少停,互相更代,從古及今,曾無一人,能覺悟也。波斯匿王雲:變化密移,我誠不覺者此也。
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
此雙诘是非,顯體虛妄。故呼阿難,此遷流之行陰,若果非汝心者,雲何能遷變汝之實體耶?以見不非汝也。如必此遷流之行陰,是真汝心者,汝何不念念覺知耶?以見不即汝也。是汝非汝,兩不可定,足知虛妄非真矣!初體遷不覺竟。
癸二 結名妄想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爲幽隱,第四妄想。
幽隱者:幽深隱微。則汝諸行:指現在行陰,念念遷流,不得停住。《仁王般若經》雲:一念之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其幽隱難知,是非莫辨,徹體虛妄,故以妄想名之。又以密移不覺故,冠幽隱之號。《正脈》雲:大抵受、想、行之叁陰,雖皆屬心,而文中皆顯與色身通貫;受則能令色身領境,想則能驅使于身,行則能遷變乎體。又雖說叁陰通貫色身,而實要顯身爲念倫,非真實有也。四行陰妄想竟。
壬五 識陰妄想 分四 癸初 縱奪真妄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見、聞、覺、知,若不容習妄。
此明識陰,即微細精想也。純一無雜,橫豎洞照,曰精明,所謂似一也。浮想已盡,遷擾俱停,日湛不搖處,所謂似常也。即此似一似常,元是根本識陰,體通如來藏性,衆生迷位之中,離此無別真體可得,第一卷雲:識精元明是也。若以此精明不搖之識,爲恒常不變之性者,于身不出見、聞、覺、知,所謂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此固以根本難知,指出現前六用,令凡小之人,知現前見、聞、覺、知,與識精同體故。若實精一無雜,真實無妄者,自不容習種之妄染;譬如真金,不應混雜泥沙也。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經曆年歲,憶忘俱無?于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何因反難之詞。既雲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下正明習妄之事,故反難雲:何因緣之故,汝等曾于疇昔之年,睹一奇異之物,既見奇物,必先留心,經曆年深歲久,初時猶憶,久則斯忘,久之又久,則憶忘俱無。于後忽然,覆睹前異者:于後來忽然之間,覆睹從前奇異之物,而記憶宛然如昔日。由前六熏習之力,熏成種子,在八識田中,曾不遺失,故以何因反難之。六識如聚斂之吏,七識似出納之官,八識猶庫藏之使,故知此論收執不忘,惟約第八也。理實此識,尚能憶持多劫,無量種習,次第成熟,豈止現生之睹物耶?則此下,顯妄非真,精了即精明也,亦即現前見、聞、覺、知,同一無分別性,名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者:前念後念,受彼…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