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人生 第二十個故事

  (第二十個故事)

  唐元和中,白居易出守杭州,因慕鳥巢禅師之名,入山拜訪鳥巢禅師。

  鳥巢禅師住在樹上。白居易在樹下說:

  “師父,您住得這麼高,太危險了。”

  禅師在樹上說:“太守大人,您的危險更甚于我啊!”

  白居易問:“弟子位鎮江山,怎麼會有危險呢?”

  禅師說:“官場中的榮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這個充滿危機的社會,如同熊熊大火,積薪相交。你在其中,或得意于青雲,或失意于窮途。得意則忘形,失意則生怨,難免黨同伐異,怨恨憎恚,喜努衰樂,機心算計。種種煩惱,無息之時。又苦又累,怎麼不會危險呢?”

  白居易肅然起敬。問:“請師父指點,什麼是佛法大意?”

  禅師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白居易不覺笑道:“這是叁歲小孩也知道的道理。”

  禅師說“叁歲小孩雖然能說到,可是八十歲老翁卻做不到”。一盆冷水潑下來,讓白居易一直涼到心。

  白居易一想:是啊,知道的未必能行,行了的未必能到;學佛多年,不能身體力行,有什麼用處呢?

  佛學,是智慧之學。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現代的學校教育或入學之前的家庭教育、離開了學校之後的社會教育,或普通所謂升學教育、素質教育,這些教育,都離不開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培養和品德的養成,只要掌握了知識,具備能力、人品端正、身體健康,這個教育也就完成了。然而,對于學佛者而言,對于接受佛陀教育的佛教徒而言,卻迥然不同,恰恰與語言、文字、知識的灌輸無關,它不以“學富五車”、“滿腹經綸”、“讀書破萬卷”爲目的。東晉時代的鸠摩羅什,是一位對中國佛經翻譯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偉大翻譯家、佛學家。他作過《十喻詩》,可惜有九首亡佚了,只留下一首(第四首):

  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會意,意盡無會處。

  既得出長羅,住此無所住。  

  若能映斯照,萬象無來去。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我們講空,空卻不好講,必須打個比喻。比喻之比,就是假借語言以會意,會意到盡頭說的還是“空”。你只有跳出知識的羅網(樊籠),你的理解才不會停留滯在觀念上。如果真能以佛法(佛陀的教化)去映照(觀照),那麼你所面對的世界萬象,本來就沒有來也沒有去。這個“空”,還是靠自己去證悟的。

  再說一個六祖慧能的故事:

  有一位比丘尼,法名叫無盡藏,她經常讀《涅槃經》。慧能大師在旁一邊聽著,一邊爲無盡藏作一些解說。比丘尼就把經書拿起來,指著書上的字,向大師請教。六祖說:“字,我不認識。道理,你可以問。”比丘尼問道:“字都不認識,怎麼能說懂得道理呢?”六祖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比丘尼當下十分驚異,告訴遠近的長者,說:“大師是有道之人,應請供養。”于是大家都跑來頂禮他。(《五燈會元》卷一)

  佛教所關心的不是玄學的空談,不是鑽牛角尖的爭辯。關心的是人生的現實,是最講實用實效的。斷除煩惱,悟入解脫,這是一種人生的超越。而這種超越,是重實踐、重實證的,不重語言文字,不重思維分別。

  白居易說“叁歲的孩兒也曉得”,曉得有什麼用?給“嗆”得當下開悟:原來知道的未必能行,行了的未必能到。可見佛教的教育不僅僅在知。鸠摩羅什大師說:“既得出長羅,住此無所住。”你只有跳出知識的羅網(樊籠),你的理解才不會執著于觀念。六祖慧能又直截了當地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在現代科學的領域裏,特別在我們的學校教育裏,人們總是被引導憑言語、文字來相信許許多多的科學發現,相信其科學計算,從來不需要自己的直接經驗,人們就會接受它,確信其科學性,有效性。什麼“牛頓叁大定律”、“相對論”、“量子力學”都視爲天經地義、絕對真理。而佛教卻非如此,佛教明明白白告訴他的弟子,言語不可靠,文字亦無關,重要的是理解(解悟)、是行(實踐)、是自身的親證。

  每一種科學門類,都有它自己的工具、自己的實驗方法、程序、途徑。而佛教也有它自己的學習方法、教育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信、解、行、證”。

  信、解、行、證,是人類最早的從信仰文明達到親證文明,是佛教獨特的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