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人生 第十七個故事

  (第十七個故事)

  一個來自城裏的孩子,第一次隨同父母到山林中去旅遊。他開心極了。對著對面的山,大喊一聲:“喂!”沒想到山谷中也回了一聲:“喂!”

  他以爲有人跟他開玩笑。就問:“你是誰?”

  回答也是:“你是誰?”

  小孩生氣了:“你給我出來!”

  回答也是:“你給我出來!”

  小孩就更氣了:“我要揍你!”

  回答還是一樣:“我要揍你!”

  小孩氣得跑去告訴媽媽,說有人戲弄他。聰明的媽媽當然知道那是山谷的回音,就告訴孩子,你現在對他說:“我愛你!”試試看。

  孩子照媽媽所說,喊了一聲。果然,他聽到了“我愛你!”的響應。

  這雖然是則寓言故事,但也很給我們以啓示,人際之間,心與心是互相響應的。別人的反應,往往正是我們自心的寫照。你以慈悲待人,人也會以慈悲待你。

  佛又告訴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教的慈悲,是平等愛護一切,有情衆生(一切動物)、無情衆生(一切植物、大自然一切生態),都需要我們的關懷,需要我們的保護。不要讓無辜的生命,在戰火、在恐怖襲擊中慘死,不要讓兒童在饑餓中遭受疾病和死亡的威脅,也不要讓肆意捕殺而使許多生靈、物種慘遭滅絕。我們的地球村是人類的家園,天空不要刮沙塵暴,樹林不要被荒蕪,不要讓植被被破壞,讓洪水沖來,更不能因資源的枯竭而危害了人類自身的生存。人類是一個整體,人和大自然也是一個整體,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遍施法界,依正不二;淨因法師在寫《尊重生命,慈悲不殺》一文時曾引用了一則故事,那故事說:

  從前有一個屠夫,突然心血來潮,想做點善事。他決定供養一位出家人。爲了請這位出家人應供,特意買新鍋做素菜。出家人用餐時,屠夫很激動,心想法師吃完飯,能爲我講佛法,我就放棄屠宰業,改行做別的事。可吃完飯後,出家人一句話未說,走了。屠夫很失望,于是,繼續殺豬。死後自然墮入地獄受苦。多少年過去了,地藏菩薩來到地獄救度衆生。他問:“如果你們當中有人還記得過去曾經做過一件好事,請講來,以此因緣,必有得救希望。”屠夫說:“我曾經供養過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爲我說法,我便發願不再殺豬。哪知他吃後不留一言就走了,于是我仍殺豬爲業,死後就來此受苦至今。”地藏菩薩用他的智慧觀照,發現那位出家人已成正果。地藏菩薩就問這位出家人,是否有這件事?那位出家人慚愧地說:“確有此事。因我那時學習小乘,只求自度,未能說法度人,于今不安。爲了了結這一宿緣,我願再回人間,度化那位曾經供養過我的屠夫。”地藏菩薩很高興,讓二人又重投人間,屠夫轉世爲屠夫,聖者轉世仍爲僧,但二人成了好友。有一天,出家人來看屠夫,只見肉店關門,屠夫垂頭喪氣。原來沒有錢買豬,只好停業。出家人說:“不用擔憂,我借二百兩白銀給你做本錢,你可繼續營業。但有一個條件,我要肉時,你必須及時供應。”屠夫一聽,爽然允諾。出家人借了錢,屠夫照常營業。叁年無事,出家人亦未來要肉。第四年,新繼位的皇帝是佛教徒,規定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全國禁屠叁日。違者斬首。恰好六月十九日,出家人趕來要一斤肉。屠夫無肉可給。出家人說:“借錢時,有言在先。隨時要肉,隨時供應,你不能違約。”屠夫自知理屈,便問:“你說怎麼辦?”出家人想了一想,說:“既然全國禁屠,你不便殺豬,那麼,我有一個折中辦法,現在只需一兩肉,就從你身上割下一兩吧。”屠夫大叫道:“從我身上割一兩肉,難道我不痛嗎?”出家人突然問道:“從你身上只割一兩肉,你就叫痛,那麼多豬被你無辜屠殺了,難道它們就不痛嗎?”屠夫猛然醒悟,從此棄屠修道,皈依了佛門。

  讀了淨因法師所述這一故事,我感動得落淚,因爲我想到了恩師茗山老法師,他講《華嚴經》中“普賢行願品”時,講到“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這一段經文時,他說:“一切衆生,是佛菩薩的根本,諸佛菩薩也是從衆生修成佛果的。大悲水,就是大悲之心,慈悲之心。以大悲水去灌溉樹根,就是你以慈悲去關懷衆生。使衆生獲得大悲水的澆灌,衆生也能修成佛菩薩一樣的智慧花果。所以,你對衆生的態度,就是你對佛菩薩的態度。”經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師父講這句經文說:“順衆生就是順佛。衆生生歡喜諸佛也必定歡喜。原因何在?就因爲佛與衆生同心同體,(佛與衆生本爲一體),所以叫“同體大悲”。佛念衆生,悲憫衆生,發大悲心,救他如救自身。我們一般人也會有同情心,有憐憫心,但往往是有條件的,有局限的,叫過時不候。而佛的悲心,廣大深遠,毫無條件。衆生時時刻刻都在佛的心中。你的心中沒有衆生,你還會有佛嗎?”想到師父生前講的這此悟徹慈悲的話,我的眼內不能不溢滿淚水。

  慈悲喜舍,不能忘了說“喜”。

  喜,就是生歡喜心,爲別人的喜而喜。這叫隨喜。隨喜也是功德。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有很多的心理不平衡,一件小事,一句微不足道的言語,很可能引發一場不幸的後果,這個根源就是“心理不平衡”。或者叫嫉妒障礙。這是沒有智慧的人的通病。治療嫉妒心的最好方法,就是隨喜。遇他人做好事、做善事、做功德、獲得榮譽、取得成就、得到獎賞,包括一切有利衆生,有利社會的事,都應當生歡喜心,生贊歎心,也叫隨喜稱贊心。可是,有一種人,妒忌心重,瞋恨心重,見不得別人的好。別人做善事,他不舒服。別人受贊揚,他心裏不平衡。不是妒忌人家,貶低人家,就是懷恨在心,心存惡念,這就很可怕。你能隨喜,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善,如己之善;見人之美,如己之利。這就是隨喜。隨喜他人功德,你也會多一份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