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個故事)
過去,有一個在生意上失敗的人,當他最窮困落魄的時候,有一個朋友,送給他一枚價格不菲的金戒指。因爲這枚金戒指,他得以暫時度過了難關。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奮鬥,他又取得了成功。
他爲了感謝那位朋友當年的資助,特別去買了一枚更大的戒指,去送給他的朋友。
但是,那人卻婉拒了。對他說:“過去,我也有過困難,也接受過別人一枚戒指的資助。當我生活改善以後,我也像你一樣,也買了一枚戒指給他。但他卻說:你把它給了需要的人吧!今天,我也這樣對你說:“你把這枚戒指贈送給那個有需要的人吧!”
據說,那枚金戒指直到今天仍在不停的傳遞下去,繼續幫助社會上更需要幫助的人。
你做一件善事,實際上是播撒了善的種子,佛家的慈悲精神,慈悲喜舍,也是佛的種子,也會在衆生的心田中播撒下去。彼此傳遞,讓人人都有慈悲喜舍的情懷。我們都曾接受過別人的幫助,世上還有許多人更需要幫助。
一個老婦惟一的兒子死去了,她非常悲痛,便去向一位清修的大師請教:“師父,你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使我的兒子複活嗎?”
大師說:“我可以,但你要先去找一杯活水給我。這杯水,必須來自一個從來沒有痛苦的家庭。只要有了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
于是,老婦人去找這杯水。從城市到鄉村,從南方到北方,從高樓到茅舍,她發現沒有一個從來沒有痛苦的家庭。而且,有些家庭的痛苦,比她更甚。
最後,她爲了安慰別人的痛苦,而奔忙在外,在不知不覺中,她的痛苦從心中早已離開。
這是什麼?這是關懷他人;這是關懷衆生,這是化小我爲大我,這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韋唯曾經唱一支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份“愛”就是慈悲,“獻出”就是喜舍。
其實,慈悲也是相互的,互爲因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