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個故事)
南朝建元初年,叛將徐明率部經過烏鎮,縱兵劫掠,濫殺無辜,百姓陷入災難。性空禅師說:“我不能不救!”于是,獨自一人前往賊營,賊首大喝:“你是什麼人?要到哪裏去?”
性空:“我是出家人,就到你們賊窩來!”賊首大怒,喝令斬首。
性空:“要頭就砍了去,不必發怒。不過,我還沒有吃飯,總不能讓我做餓鬼吧!給我一頓飯,就作爲送終飯吧。”
賊首叫人送來飯菜,他如過堂,先念供養咒,一切如法如儀。吃完說:“今天我死,誰爲我寫祭文呢?請給我紙筆,我就自己寫吧。”
拿來紙筆,他寫了一篇祭文,還朗讀一遍。然後又對賊首口說一偈:
劫數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
如今正好乘時,請便一刀兩斷。
說完大呼:“來吧,斬,斬,斬!”
賊人們見他毫不畏死,個個驚駭動容,不僅放了他,反而向他謝罪,送他回寺,烏鎮一地,也因此得免殺戮。遠近百姓都回來向他拜謝。
佛法的般若智慧,放在義理的解釋、知識的說明上,很容易,但體現在慈悲喜舍上就不那麼容易了。性空禅師的救度衆生、無我無畏、快活烈漢、視死如歸的人格力量,正是來自于他的大慈大悲、大勇喜舍的般若智慧,折賊刀劍,威震賊膽,真讓我們敬佩不已。所以,慈悲喜舍,是智慧的品格,品格的智慧。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凡是學佛、信佛和皈依叁寶的人,都知道“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中的頭一條就是廣度衆生。“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地藏王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種感人至深的菩薩精神,正是佛教的本質——衆生關懷,關懷衆生。關懷衆生的生命、關懷衆生的疾苦、關懷衆生的解脫、關懷衆生的離苦得樂,皆成正覺。阿彌陀佛在他爲法藏菩薩時,立下四十八種大願。其中第十八願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西方淨土或稱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不取正覺。”這一終極關懷,成了一部《無量壽經》的最核心的宗旨。爲了關懷衆生,救度衆生,不住涅槃,不舍世間,立己立人,所以有人把這稱之爲大乘佛教的終極承諾和終極獻身。
這種關懷衆生的精神,在佛教,又稱爲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什麼叫做“慈”?慈是與樂。給予別人快樂,給予一切衆生快樂。慈有多少?慈無量。
什麼叫做“悲”?悲是拔苦。減除別人的痛苦,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悲有多少?悲無量。
什麼叫做“喜”?喜是歡喜心。隨喜功德,恒順衆生。喜有多少?喜無量。
什麼叫做“舍”?舍是平等心。冤親平等,自他平等,舍己爲人,助人爲樂,成就衆生。舍有多少?舍無量。
爲什麼叫“無量心”?衆生無量,衆生的苦也無量;你關懷衆生的心願無量,你的慈悲喜舍的情懷也無量。有這樣的無量心,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才是真正的佛子,真正的學佛者,真正的佛教徒。
“出家人慈悲爲本”。說得好,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豈止是出家人,佛教四衆都以慈悲爲自己學佛、成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