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個故事)
這是我聽來的一個外國的故事:
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的一個小鎮上,有位面包師傅,常到隔壁農場買牛油。面包師傅發現每回購得的1·5公斤的牛油塊,都短斤缺兩,而且問題一再重演。終于,忍無可忍之下,他將農場主揪送法辦。
法官問農場主:“您沒有磅秤嗎?”
“有的,先生。”
“您少了稱重量的砝碼嗎?”
“我是少了幾個砝碼塊,重量不齊。”
“那您又是如何能稱出牛油塊的重量呢?”
“我向您如實禀報,法官。我根本不需要用砝碼。”
“這怎麼可能?”
“事實是這樣的:當面包師傅很賞光,來到我這裏買牛油,我也決定購買他做的面包。而且,每次就用他送來的1·5公斤面包當作砝碼,稱出同等重量的牛油,回賣給他。如果他不服,認爲被欺騙,那麼,法官先生,這不是我的錯,是他的原因 。”
對于這個案子,我相信,您也能夠當本案的法官了。聽了這個故事,因是什麼?緣是什麼?您一定已經很明白了。
人世間的一切,皆由因緣而生,人一生的遭遇,皆由因緣而起。有的人辦事很順,吉星高照,可能他人緣很好;有的人謀事不成,倒黴連連,可能他的人緣很差。有的人,心情開朗,信心十足,越來越有才華,越來越有人緣;有的人,心情郁結,十分膽怯,越來越心勞日拙,越來越消極悲觀。有的人愈困難愈要頂著困難向前,有的人碰到困難就裹足不前,甚至經過幾番風雨,就再不敢面對殘酷的現實了。在相同的環境下,會有不同的遭遇或人生經曆,這不奇怪,這是各人的因緣不同。緣不到,不要氣餒,不要絕望,不要失去信念,更不可自尋短見,自走絕路。緣到時,自然順風順水。我經常說,有緣順緣,無緣隨緣,天無絕人之路,人無絕望之理。聖嚴法師曾經說到一件事,他說:“我曾見到一位女士被男友遺棄時,幾乎希望找她的薄情郎拼個同歸于盡。後來知道她的男友早已另結新歡,鐵定不再回頭,便跑來告訴我說,她已想通了。既然因緣如此,爲了自己還能好好地活下去,也不想痛恨他一輩子了。”可見“因緣”即是“空”的佛家智慧能夠幫助人走出迷誤,擺脫痛苦。
在《肇論宗本義》中僧肇又作了進一步的探討,他說:“漚和般若者,大慧之稱也。諸法實相,謂之般若。能不取證,漚和功也。適化衆生,謂之漚和。不染塵累,般若力也。然則般若之門觀空,漚和之門涉有。涉有未始迷虛,故常處有而不染。不厭有而觀空,故觀空而不證,是謂一念之力權慧具矣。”這裏說的“漚和”、“權”,都是方便之義。般若固在了解諸法實相,但不能停滯于諸法實相,若停滯于此,還要取證,則不是智慧,不是真實的般若。實相即空即假,觀空即是般若。觀空而不證,即是方便。所以漚和般若,才是最具體最真實的般若,我們也稱之爲圓智、活智。杷實相對象化,停滯于諸法實相,那又是一種妄執。所以,以般若觀照,既不取,亦不執,不取不執,自然息妄,離妄去執,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