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人生 第十個故事

  (第十個故事)

  過去有一對恩愛夫妻,兩人容貌端正,姿態秀麗,非常美好,生活中清靜和諧,相敬如賓,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不料禍從天降,兩人忽然都雙目失明了,彼此再也看不到對方。但卻更加互相眷戀,恐被別人欺侮,誰也不能失去誰,兩人共坐相守,一刻也不分離。如此又過了很久。後來他們的親戚,到遠方去請來醫術高明的醫師,將兩人的眼疾治好了,重現光明。可是,當丈夫睜眼看到妻子已非昔日婀娜靓麗時,便心急地喊道:“誰把我的妻子換掉了?”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也已不是當初的風度翩翩,也高聲叫道:“誰換走了我的丈夫?”親戚們就勸告他們說:“你們年輕時的青春容貌,已經隨著歲月的變遷,變成如今的氣弱力衰、皮松面皺。日月流逝,要想以老年之身再尋求青春年少之姿,這就等于鑽水取火,不是太荒唐了嗎?爲什麼要哭哭啼啼、吵吵鬧鬧,不肯相認,又不自認呢?”

   ——《出曜經》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自性本空,青春難再。“青春永駐不是夢”,這只是一句廣告語,對于少女少男來說,青春當然屬于他們。過了少年、青春,也就步入中年、壯年和老年了。生命無常,世事無常,有幾人認知,這對恩愛夫妻就是一面鏡子。

  般若智慧——這是教導我們學會觀察實相的智慧。諸法實相,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存在,其本性,都不是固定不變、孤立存在的。《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現象,無一不是緣起的假相。它並沒有獨立的、永恒的、固定不變的自性。既然一切事物、一切存在,都是不斷地變化著,運動著,這種變化的動態的本質,便叫做“空”。“空”並不否定眼前的事實爲事實,也不否定眼前的現象爲現象,亦不否定眼前的存在爲存在。它不但指出一切事物,都在經曆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生滅過程,承認生滅的事實,而且,更從本質上把握了“空”的自性,洞察了自性本空,揭示了一切事物各種變化的前瞻與開拓、實現的無限可能性。所以,般若空觀,絕不是一種概念,一種形而上的理論,而是可實踐、可實證的人生智慧。

  《大智度論》卷二十《釋初品中四無義》有一首偈:

  諸法之實相,

  則是衆生相。

  若取衆生相。

  則遠離實道。

  這首偈,既體現了般若智慧,又體現了佛家的邏輯思維。我們先從句式上看:甲,就是乙,如果你取乙就當成是甲,那麼,你離開甲就太遠了。精彩就在此。前兩句說:衆生相就是諸法實相(一切事物的實相),後兩句說:如果執著于衆生相,那就是離開了實相,也就離開了真實的佛道(佛的智慧)了。

  實相,是什麼?從名相來說,實相是指實際的本質的形象、本相。可是真有實相這個東西嗎?從名相的表述來說,在語言上,認識上它是有的。但從實相本身來說,實相無相。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性的東西可以叫做實相。實相既沒有獨立的永恒不變的存在,恰恰世界上一切現象又都沒有離開實相。那麼,這個實相最好的表述就是“空”。“空”不是沒有,不是空空蕩蕩,“空”是一切都有,而且只有在“空”中才能顯現萬有,顯現一切事物的現象。正因爲這一切現象,不斷遷流變化,刹那刹那生滅,所以,一切的有,一切的現象,從未離開“空”的真實(實相)。所以佛說不要以“實相”這個名詞(名相)來錯認了“空”的真實(實相)。衆生相就是實相,一切現象也都是實相,但衆生相只是實相的一個部分,一切現象也是實相的一個部分。實相不離衆生相,,不離世間的任何現象,但不能把衆生相和世間一切現象就當作是全體的本質的實相。因爲衆生相和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在不停的運動、變化、遷流之中,只是刹那現象、變幻的幻象,又豈是實相?這就是實相本空、自性本空、自相也空的般若智慧。

  這種智慧,在佛教用語中又叫“如實觀察”,“如實知見”。我們今天常用“如實”這個詞,這個詞,正是由佛教而來的。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住世傳道時,佛教並不像今天這樣已成爲一種儀式周備、規矩繁瑣的宗教。那時,只是佛陀說法,爲衆生指出一條智慧觀察人生、體悟人生的道路,充滿非常理性的探索研究的精神,它讓我們懂得感覺如何生起?知見從何而來?又會造成什麼後果?讓我們自己觀察自己,讓我們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所以,佛陀叫我們“如實觀察”,“如實知見”。能達到“如實知見”,才能擺脫各種妄執和煩惱,真正獲得“空”的開悟,真正獲得心的自在(自由)。簡而言之,“空”就是自由。

  可是,現實中,許多人不承認“空”,不肯去悟“空”。這也可能源于許多人不願觀察自己,甚至也不想去了解自己,認知自己。比如,身體出了毛病,腦子裏有了煩惱,也不去研究身體不適的原因,腦子裏煩惱的來由,只想逃避,有的要到廟裏去求菩薩,燒香磕頭,口中念念有詞,心裏欲望無數,這不是真正信佛、學佛,而只是逃避災難,逃避不快,逃避痛苦。胃痛,吃幾片止痛藥,也許暫時有效,但根本的胃痛之因,並未解除。感冒也是,可以吃藥退熱,可以吃藥止咳,一時感冒的各種症狀,得到緩和,但感冒並沒有好,感冒的全過程還必須走完,才會痊愈。可見逃避並不解決問題。當然,真正的佛教徒,不但不會逃避痛苦,而且是承認苦,正視人生之苦,如實觀察生命之苦。

  我們今天有些人,總說自己活得很累。教書的教得很累,學習的學得也很累;老板很累,打工的也很累。不但感到自己很累,而且發現自己活得不好,事事不順心,處處不如人。房子太小,鈔票太少,老婆也是人家的好。心中的妄念一個連著一個。念念相續,極難止息。于是,晝思夜想,不安焦躁,失望苦悶,寂寞難耐,看不到一絲不明,生活越來越不稱心,煩惱積怨,越來越深。一念不慎,做出許多錯事、壞事來,給自己、給家人、給社會又製造出許多人爲的不幸。社會悲劇,人生悲劇,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不是天天在上演?如果探究一下,這些雜念,這些妄念,到底從何而來?人們爲什麼又那麼容易被雜念、妄念牽引著向錯誤的方向跑,你尋根刨底地探究下去,你就會發現,所有的情緒、欲念、奢望、煩惱,差不多都是從人的渴望和執著而來。五欲六塵,妄想執著,不能對之“如實觀察”,“如實知見”,多麼可怕!如果你能“如實觀察”到自己內在和外在的“無常”、“無我”,那麼,你對學佛、成佛的修行之道,就有某種自覺了。如果你能體驗到:向內心深處看,是內在的無限;向外在的十方看,是外在的無限。內外皆無限,便不會再斤斤計較于眼前一絲一毫的利害得失,也無須爲一絲一毫而锱铢必較了。“無常”、“無我”、無限,又何須再爲種種現象産生執著?

  萬法皆空,人的煩惱當然也是空,人的妄想執著當然也是空。但這是從自性本空來說的。它既然生起了,既然揮之不去,它當然也是有來頭的,有緣由的。它也是由緣生起,有根有源。

  說緣起,說性空,兩者實際上相通相符。甚至可以說,“性空”正是“緣起”的別名,同一事物的兩面。由緣起,可以知性空,由性空,更能觀照緣起。

  “緣起”,就是說,諸法皆由因緣而起。世間萬有,無一不是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起。因(Hetu)緣(paccaya),實際上是客觀條件和相互依存的關系。佛家認爲,世間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産生,都是由于相對應的互存關系和具體條件而得以産生,離開了關系和條件,就不可能産生任何一件事物或現象。佛陀曾經給“緣起”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這四句之中,包含了兩種互存關系,一是同時的互存關系,一是異時的互存關系。趙樸初居士曾經舉例說:同時互存關系,例如師生關系,在一所學校裏,有老師就有學生,有學生就有老師。老師和學生,是同時的互相依存的關系。異時互存關系,例如種莊稼,種子和芽的關系。先有種子,然後才能生出芽來。今天芽的出生,就因爲當初種下了種子,這就是異時的互相依存的關系。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種子滅的時候,也正是芽出生的時候。芽出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這裏,芽和種子的生滅現象,也可以說,又是同時的互存關系。總之,不論是同時互存,還是異時互存,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産生,都必然由互相依存的關系或互爲條件而産生。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緣生”。

  馮學成先生在《心靈鑰匙——佛教心理世界》一書中說“佛教是一部涉及各種層次、各種發展階段的全部宇宙生命的精神現象學”。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提出他的“緣起”學說,確實是人類曆史上一次偉大的創造性的發現。“我”是因緣而生,“法”也是因緣而生。人生宇宙,自然萬物,世間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互爲條件才得以産生,得以存在,彼此都是處在一定的因果聯系之中。對于這一緣起、緣生法則,在大乘《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演繹出十一種要義,這是極有價值又令人十分信服的:

  1“無作者義”——世上沒有造物主。

  2“有因生義”——事必有因。

  3“離有情義”——因緣之外別無實體。

  4“依他起義”——依賴客觀條件才能存在。

  5“無動作義”——只有因緣和合,而無啓動者。

  6“性無常義”——因緣所在,本性無常。

  7“刹那滅義”——事物不會永恒,即生即滅。

  8“因果相續無間斷義”——雖然生滅刹那,但因果相續,無有間斷。

  9“種種因果品類別義”——不同的事物就有不同的因果關系。

  10“因果更互相符順義”——什麼因結什麼果,因與果永遠相符。

  11“因果決定無雜亂義”——因果之間的關系,自然法則,不會錯亂。

  佛教不承認有創世主、造物主、救世主,亦即世界上不存在…

《徹悟人生 第十個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