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徹悟人生 第十個故事▪P3

  ..續本文上一頁觀無常無我而滅我執法執,這是道谛;實證無我,而能安住實相,這是滅谛。知一切皆緣起,而悟萬法皆空,信知因果,才能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由此,提供了人可修道成佛的可能性,這就是佛性。從萬法本空,獲得了能修可修的智慧,這就是般若。由般若之因,證得佛果功德,這就是涅槃。

  在今天,不論國界和地區,個人的、家庭的、社會的種種煩惱,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煩惱從何處來的呢?小時候從古書中讀到一則笑話:戲臺上正演戲,上來叁位角色,各人自報家門。一位文人說:“小生樊遲,此名乃家師孔老夫子所取。”一位武將說:“小將樊哙,此名乃主公劉邦所取。”第叁個不倫不類的人自報姓名說:“我叫煩惱”,別人都問:“此名何人所取?”那角兒說:“乃我煩惱自取也”。這雖然是個笑話,但也透出一點道理。因爲衆生不明白一切法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真理,便在無常的事物中貪婪追求,在無我的諸相上執著爲“我”。這就叫執迷成惑。惑是煩惱,迷也是煩惱。煩惱的種類很多,約略說來,貪(貪戀、貪婪、欲念無盡)、瞋(怨怒瞋恨,發泄不滿)、癡(不知無常無我之理)佛教稱爲“叁毒”,再加上“慢”(狂妄、傲慢)、疑(多疑、猶疑)、惡見(偏見、邪見、各種不正常不正確的固執己見),這就是六種根本煩惱。

  有了煩惱,就會造出種種的業。業是什麼?

  業,梵語“羯磨”(Karma),意爲造作、行動。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行爲。它包括一個人的動作,所作所爲(身業)、一言一語(口業)、所思所想(意業)。這叁者,都是行爲,都能造業。故稱身口意叁業。六道輪回,不是生命的輪回,不是靈魂的輪回,正是業的輪回。業和人生諸苦,都不是孤立的憑空而生,無因而有,更不是命中注定,造物主的給予。它也是有因有緣的,也不會違背緣起法則。這個因和緣,就是叁毒、六煩惱。人因叁毒六煩惱而造業,因業而有生死流轉(亦即生老病死)諸苦。這是一條生滅不已的生命鏈,仔細分析一下,便有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佛教論證生命流轉的理論創造。

  十二緣起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前者爲後者之因,後者是前者之果。十二個環節,環環相扣。用箭頭表示次第關系于下: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爲解說的方便,我們不妨倒過來從最後一個“老死”向前追溯而上:人爲什麼有“老死”?因爲有“生”。釋迦牟尼住世時,曾有弟子問:怎樣才能不死?佛答:不生。不生,自然沒有老死。可見“老死”的緣是生。爲什麼會“生”?生的條件是“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一個人每天都有許多行爲,通過身口意所造下的叁業,就是“有”。有了業力的緣,才有後來的生與死。“有”由什麼而起?有的緣是“取”。取是追求,是獲取。取也是執著。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地追求五欲爲我所有,爲我所獲,這就是“取”。強調自我,執著于自我爲中心,要實現自我,體現自我,必然引發和強化了“有”(身口意叁業)。爲何而取?“取”的緣是什麼呢?“取”的緣是“愛”。

  “愛”是什麼?趙樸初居士把“愛”解釋爲生命欲,稱之爲生命活動的本源力。有這種生命欲,才有追求執著,才會執著地追求。“愛”與“取”都是追求,但“愛”是追求的欲望和動機,“取”是對貪愛和追求對象所産生的行爲。有貪愛之念,有追求之行爲,便有種種身口意的活動布存在業力,引致了後面的生死之果。所以“愛、取、有”,皆是生死之因。

  “愛”從何而來?這又不能不說到“受”、“觸”、“六入”的緣。

  “受”,即感受、接受(受到了,就是儲存)。人對客觀事物引起的快感,叫樂受。不快感,叫苦受。不苦不樂感,叫舍受。“受”從何而來?由于苦樂的感受,激發了並且沖動著生命的欲求,所以,感受來自于外界客觀事物刺激的反應。這種反應依存于“觸”。

  “觸”,即接觸、觸及、觸動。當然包括一切感觸。“觸”是根(六根)、境(六塵)、識(六識)叁者會合而産生的心理活動的開始。如眼(根)對色(境)時,各種形狀、色彩、圖像刺激于眼(根),因而司職視覺的眼識便生起活動來。根、境、識叁者交會交融,才發生各種色彩圖像畫面的觸(反應)。所“觸”的來源是“六入”。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傳遞了色、聲、香、味、觸、法(法是前五鍾事物遺存下來的印象、認知,是意根的對象)這六境的機能。六境通過六根而傳入,故叫“六入”。這“六入”又依何而存在呢?“六入”依“名色”而存在。

  “名”,指生命中的精神要素。即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也是“六大”中的“識大”。“色”,是生命中的物資要素,即地、水、火、風、空。人,是一個整體的人;宇宙,是一個整體的宇宙。精神元素中的“地、水、火、風、空”也不能單獨存在,它們是由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互相結合産生作用、産生變化的。這也反映了精神與物質不能互相割裂,也不能簡單地對立,“名色”就正是一個精神與物質相統一的生命整體。就人的生命體而言,“名色”就是身心的統一存在,是人的生命的整體結構。六根正是依存于身心的統一體,才能傳達六入,所以六入緣自“名色”。名色又以何爲緣呢?名色緣于“識”。

  “識”,指精神活動的主體,是深層次的心理意識。識,本來也是“名色”中的一個部分,但恰恰是其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識對境(認識對象)有總了別的作用,它使六境感受深刻,使六根增長功能,使“受、想、行”叁蘊有了領導,所以“名色”的整體作用依存于“識”。而由于六境對六根的刺激,有“受、想、行”的幫助發生,才有了識的現起,識不能離開名色而獨存,所以“識”又依存于“名色”。識和名色的關系,正是互相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那麼,“識”又從何而來呢?識緣于“行”。

  “行”,本指一個人的行爲,包括了思想、言語、舉止動作、一切有目的的行爲與活動。業,也是人的行爲,造作。因此,這裏的“行”,是指過去所造的業。“識”與“名色”是現在已熟的果。所以“識”由過去的“行”而生起。過去所造的業,累生累世,即是“行”的反複不斷,積習難改。“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行緣識”就是因業力不滅,“識”自“行”來。那麼,又是誰在支配“行”呢?“行”(業)由“無明”而來,“行”(業)的根子在“無明”。

  “無明”,即愚昧,無知。這是一種蒙昧狀態,也是一種迷誤,是人的真如本性的迷失。趙樸初居士說得好:“無明,是對一切法——緣生故生,緣滅故滅,無常、無我的真實,不認識,特別對自己身心只是因緣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覺。還以爲其中有常住的、惟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執著,所以對境而有樂受、苦受、舍受,而起貪瞋癡等煩惱,而造種種善惡業。所以人們的生死痛苦的本源畢竟在于無明。

  在《緣起經》中,解釋何謂無明?說得更爲詳盡和具體:“于生前無知,于死後無知,于生死之間無知;于內無知,于外無知,于內外無知;于業無知,于異時異地異處果報無知;于佛無知,于法無知,于僧無知;于苦無知,于集無知,于滅無知,于道無知;于因無知,于果無知,于因已生諸法無知;于善無知,于不善無知,于有罪無知,于無罪無知;于應修習無知,于不應修習無知;于下劣無知,于上妙無知;于黑無明,于白無知;……愚癡,黑暗,這就叫做無明。”由如此無明而産生的“行”與“業”,其後果也就可想而知,是多麼可怕可驚!

  萬法本空,而人們執以爲實。這就是無明而爲生一切煩惱、流轉生死之因。如果與事物之真實(空)相應,放下人執法執,而證悟人無我,法亦無我,這就是解脫生死的涅槃之道。

  對以上十二因緣,這裏是以逆溯其源的方法而介紹的,這叫“逆觀法”,稱爲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如果按原先的順序,依“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的緣起法則,那麼,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老死滅。這是“順觀法”,稱爲十二因緣的“還滅門”。與佛教的四聖谛(苦、集、滅、道)相比對,則流轉門相當于苦、集二谛,還滅門相當于滅、道二谛。

  十二緣起的學說,揭示了生命流程和人類生命中精神和物質相互關系的系統論。這正是佛陀的智慧。人生處于兩重因果關系之中:“無明”、“行”是過去無始以來種下的因(惑和業),招致了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愛、取、有”是現在種下的因(惑和業),未來的“生、老死”的苦果。十二緣起的二重因果鏈,清清楚楚地指明了認識人生的真理。當然,這一真理還是植根于緣起性空的般若之智。

  

  

《徹悟人生 第十個故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