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人生 第十个故事▪P2

  ..续本文上一页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不存在主宰人类命运的超自然的神。缘起十一义中的“无作者中文键盘”就指明了这一点。既然肯定“诸法因缘生”,当然不可能除了因缘而外,还有一个什么造作者(造物主)。任何一个因,都由因而生,任何一个缘,都由缘而起。从时间来看,无始无终,从空间来看,无边无际,不仅没有神化的造物主、救世主,也没有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 事必有因”,世间万事万物,皆受必然的因果律的支配,这就是第二义“有因生”。

  “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这三者说的就是“无我”。“有情”是梵语“萨埵”(Satta)的意译。人和一切有情感反应的生命, 都叫做“有情”。在佛教看来,一切有情,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所构成的。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温度,风为呼吸,空为组成身体的空隙,识为种种意识反映,或叫精神活动。这是从生理说的。若从心理要素来说,有情的构成元素为色(Rupa)、受(Vedana)、想(Sanna)、行(Sankhara)、识(Vinnana)总称为“五蕴”。色,指各种物质。它包括了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境),这一切都属于色,是感觉到的物质对象。受,是感受。想,是通过感受得到的印象和知觉。行,是思维,是一系列的身心活动。识,是了别,亦即判断、推理、选择。通过上述生理的、心理的两方面的要素分析,说明任何有情,都是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要素的聚合体(他没有固定不变的永恒的主体),而任何要素,又都是刹那依缘而生,刹那依缘而灭,因此,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我”的存在。这是“无我”的重要理论依据。

  “无动作义”把因果关系解释得更透彻了。即因与果相互之间不会有来去,果由因生,但不是因直接变为果。比如:以甲灯之火,去点燃了乙灯之火,不是甲灯的火跑到了乙灯里去,而是甲灯的火,引发了乙灯的火,乙灯自己燃起来了。这个道理实际上很深刻。同理,佛教讲轮回,就不会讲有一个灵魂从这一个有情的身体,转投到另一个有情的胎中去。这正是从“无我”的根本之义引申而来的。

  “无常”,揭示了“法无自性”的根本定律,即宇宙中一切现象、一切事物都是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的互相依存关系,其间没有永恒常久的独立存在。那么,任何事物,任何现象,它的性质当然是无常的,其表现就是“刹那生,刹那灭”。佛经中常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行,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宇宙万有。“行”,指出了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迁移变化的动态,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生灭”,就是“生、住、异、灭”的简化。产生了,出现了,叫“生”。生了,必有其存在,有其作用,叫“住”。作用是变化的,存在时时变易,不断的变异,叫“异”。存在不能永恒,变化的结果是消失,是死亡,叫“灭”。“刹那”“(Ksana)指极短的时间。在极短的时间中便具足生、住、异、灭的生灭过程。我们人的身体,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几乎无时不在生住异灭的变化过程之中。人的一生,走完生、老、病、死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由无数个刹那相续而存在的。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小到原子、原子核,大到宇宙星球空间,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裂变、异变、聚变、乃至蜕变(质变)之中。一个事物的生、住、异、灭,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上都是无数个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世界上永恒不变的就是变,这就是“无常”的真谛。两千五百多年前,人数处于怎样的物质生活状态?既没有今天的各种科学仪器,亦没有今天的科学分析与科学测试手段,而释迦牟尼却由他自身的证悟(内明),提出了“无常”、“无我”的伟大发现,这不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又是什么?难怪爱因斯坦要感叹:“如果说有哪一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

  宇宙间任何事物,任何事相,不论大小、多少、久暂,彼此之间,都是相连相通,无法分割的。他们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互为因缘。从一粒微尘可以看大千,从大千也可以看到微尘的彼此依存和相连。世间一切,皆由因缘所生,皆由因缘而起,永远由于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缘聚则聚,缘散则散,有聚有散,固属生灭无常,却又相续不断。纵的方面望去,前往后来,前逝后起,因果相连,从无间断。横的方面看去,品类种种,无量差别,但杂然有序,因果不爽。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这一因果法则,在佛教称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虽三世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这就是“十一义”中的“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十一义”中“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这四个基本论点,实际上只是两个核心——无常和无我。无常就是生灭相续,既包含了刹那生灭,也包含了因果相续。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独立的永恒不变的主宰,既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所以,“无我”自然也包含了“无造物主”的含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的解释。

  《六十华严》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中有一首偈:

  世间非自作,

  亦复非他作。

  不知真实性,

  生死轮常转。

  这首偈子指出了佛教所说的宇宙真理。人世间一切事物,宇宙间一切现象,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有人说,他是自生的,一切现象是自发的,这就是“自作”;有人说,也许有一位万能的造物主,或者叫超自然的神,是他造的,是由他主宰的,这就是“他作”。然而,佛的这首偈子,却告诉我们:“世间非自作,亦复非他作。”世间的一切,不是凭空自生,凭空创造,也不是神的意志,神的主宰,而是需要内因外因,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配合,彼此联系,大到宇宙星空,小到个人心里的一个念头,莫不由因缘而生,因缘而起。如果不知道这一事物的真实性,那就不可能从生死轮回之中解脱出来了。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也有一首偈,把“无我”的般若智慧,作了最彻底的发挥。那偈说:

  若了知无我,

  有如是人者。

  闻有法不喜,

  无法亦不忧。

  既然万法皆空,实相即空,那么,“我”当然也是空。“我”是什么?“我”是由身、心、环境三种因缘聚合而成的。既然因缘也是空,缘起的自性也是空,那么,“我”当然也是空。“我”是暂时的假相,并非永恒、真实持久的存在,那么自然是“无我”。上面这首偈子说:如果已经了知无我的真理,有这样一个了知者,明白者,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听到说“无”,也不会忧心忡忡;听到说有什么可得,不会欢天喜地,听到说没有什么可得,也不会忧愁苦恼。这个偈里的“法”指佛法。真正了知“无我”、获得“无我”这一般若智慧的人,当然也是有法可闻或无法可闻也都没有关系了。“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今天,宗教信仰自由,各地佛教寺院、道场,相继恢复,佛教信众也日益增多,但是,听闻佛法的又有多少?有些人听不到佛法,有些人不愿听闻佛法,有些人听了听不懂,有些人听到的并非真正的佛法。所以,对于广大的信众来说,佛法难闻,听闻佛法的因缘不易得。为了适应信众的需要,还是需要介绍佛法,广为说法。但是,,对于已经了知佛法、了知“无我”真义的人来说,有闻无闻,有法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佛家讲究竟了义。“无常”“无我”再加“涅槃寂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三法印”。三法印就是究竟了义。历来三法印被公认为佛法的核心。三法印的基本理念,从诸行无常,悟入诸法无我,破斥“我”之执著。因此,四念处(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乃至三十七道品(略),都是从“缘起”法中来了证无我。在《阿含》系列中,经常见到释迦世尊向我们开示诸行无常、苦、空、无我的教导。《杂阿含经》中说:“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可见,只有观照、明了、体悟诸行之无常,诸法之无我,才能证得涅槃之寂静。这是佛教的全部理论核心。与其后的中观、唯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都是同出一源。他们都是由此源而派出,各自对如何观照,如何进入证悟,各自作出了更加具体、细密而说尽的系统化,形成了各自的修证体系罢了。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佛教的宗派既多,假借佛教之名去演说教法的也多。你说,他说,这样说,那样说,有时为同一论题,争论不休,互相指责,弄到后来,究竟谁是真正的佛法呢?三法印就成为鉴别和判断谁是佛法和谁非佛法的标准。印,梵语是母陀罗(Mudra),即印玺、印鉴、印证之意。国王的玉玺当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所以,法印也就成为佛教正信、正法的权威性标志。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究竟涅槃(或作“涅槃寂静”)”。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又称之为“四法印”。“漏”,就是烦恼。有烦恼,当然受烦恼之困扰与煎熬,所以有漏皆苦。在《杂阿含》三百七十经中,佛言“无常者皆是苦”。诸行无常,则诸行也是苦,所以,“有漏皆苦”也可以含摄于“诸行无常”印中。这样,我们多说“三法印”,而不常用“四法印”,两者实是相融相通的。

  缘起性空的思想,既贯通三法印,亦涵括四圣谛。万法刹那生灭,即是诸行无常;万法无实自性,即是诸法无我;回归事物本然状态,即是涅槃寂静。诸行无常,不能恒有,这是苦谛;于无常无我而又颠倒为执常执我,这是集谛;…

《彻悟人生 第十个故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