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人生 第十个故事▪P3

  ..续本文上一页观无常无我而灭我执法执,这是道谛;实证无我,而能安住实相,这是灭谛。知一切皆缘起,而悟万法皆空,信知因果,才能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由此,提供了人可修道成佛的可能性,这就是佛性。从万法本空,获得了能修可修的智慧,这就是般若。由般若之因,证得佛果功德,这就是涅槃。

  在今天,不论国界和地区,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种种烦恼,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烦恼从何处来的呢?小时候从古书中读到一则笑话:戏台上正演戏,上来三位角色,各人自报家门。一位文人说:“小生樊迟,此名乃家师孔老夫子所取。”一位武将说:“小将樊哙,此名乃主公刘邦所取。”第三个不伦不类的人自报姓名说:“我叫烦恼”,别人都问:“此名何人所取?”那角儿说:“乃我烦恼自取也”。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也透出一点道理。因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真理,便在无常的事物中贪婪追求,在无我的诸相上执著为“我”。这就叫执迷成惑。惑是烦恼,迷也是烦恼。烦恼的种类很多,约略说来,贪(贪恋、贪婪、欲念无尽)、瞋(怨怒瞋恨,发泄不满)、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佛教称为“三毒”,再加上“慢”(狂妄、傲慢)、疑(多疑、犹疑)、恶见(偏见、邪见、各种不正常不正确的固执己见),这就是六种根本烦恼。

  有了烦恼,就会造出种种的业。业是什么?

  业,梵语“羯磨”(Karma),意为造作、行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它包括一个人的动作,所作所为(身业)、一言一语(口业)、所思所想(意业)。这三者,都是行为,都能造业。故称身口意三业。六道轮回,不是生命的轮回,不是灵魂的轮回,正是业的轮回。业和人生诸苦,都不是孤立的凭空而生,无因而有,更不是命中注定,造物主的给予。它也是有因有缘的,也不会违背缘起法则。这个因和缘,就是三毒、六烦恼。人因三毒六烦恼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流转(亦即生老病死)诸苦。这是一条生灭不已的生命链,仔细分析一下,便有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佛教论证生命流转的理论创造。

  十二缘起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前者为后者之因,后者是前者之果。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用箭头表示次第关系于下: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为解说的方便,我们不妨倒过来从最后一个“老死”向前追溯而上:人为什么有“老死”?因为有“生”。释迦牟尼住世时,曾有弟子问:怎样才能不死?佛答:不生。不生,自然没有老死。可见“老死”的缘是生。为什么会“生”?生的条件是“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一个人每天都有许多行为,通过身口意所造下的三业,就是“有”。有了业力的缘,才有后来的生与死。“有”由什么而起?有的缘是“取”。取是追求,是获取。取也是执著。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地追求五欲为我所有,为我所获,这就是“取”。强调自我,执著于自我为中心,要实现自我,体现自我,必然引发和强化了“有”(身口意三业)。为何而取?“取”的缘是什么呢?“取”的缘是“爱”。

  “爱”是什么?赵朴初居士把“爱”解释为生命欲,称之为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这种生命欲,才有追求执著,才会执著地追求。“爱”与“取”都是追求,但“爱”是追求的欲望和动机,“取”是对贪爱和追求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有贪爱之念,有追求之行为,便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布存在业力,引致了后面的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皆是生死之因。

  “爱”从何而来?这又不能不说到“受”、“触”、“六入”的缘。

  “受”,即感受、接受(受到了,就是储存)。人对客观事物引起的快感,叫乐受。不快感,叫苦受。不苦不乐感,叫舍受。“受”从何而来?由于苦乐的感受,激发了并且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所以,感受来自于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依存于“触”。

  “触”,即接触、触及、触动。当然包括一切感触。“触”是根(六根)、境(六尘)、识(六识)三者会合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色(境)时,各种形状、色彩、图像刺激于眼(根),因而司职视觉的眼识便生起活动来。根、境、识三者交会交融,才发生各种色彩图像画面的触(反应)。所“触”的来源是“六入”。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传递了色、声、香、味、触、法(法是前五钟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认知,是意根的对象)这六境的机能。六境通过六根而传入,故叫“六入”。这“六入”又依何而存在呢?“六入”依“名色”而存在。

  “名”,指生命中的精神要素。即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也是“六大”中的“识大”。“色”,是生命中的物资要素,即地、水、火、风、空。人,是一个整体的人;宇宙,是一个整体的宇宙。精神元素中的“地、水、火、风、空”也不能单独存在,它们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结合产生作用、产生变化的。这也反映了精神与物质不能互相割裂,也不能简单地对立,“名色”就正是一个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生命整体。就人的生命体而言,“名色”就是身心的统一存在,是人的生命的整体结构。六根正是依存于身心的统一体,才能传达六入,所以六入缘自“名色”。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缘于“识”。

  “识”,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深层次的心理意识。识,本来也是“名色”中的一个部分,但恰恰是其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的作用,它使六境感受深刻,使六根增长功能,使“受、想、行”三蕴有了领导,所以“名色”的整体作用依存于“识”。而由于六境对六根的刺激,有“受、想、行”的帮助发生,才有了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存,所以“识”又依存于“名色”。识和名色的关系,正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识”又从何而来呢?识缘于“行”。

  “行”,本指一个人的行为,包括了思想、言语、举止动作、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与活动。业,也是人的行为,造作。因此,这里的“行”,是指过去所造的业。“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所以“识”由过去的“行”而生起。过去所造的业,累生累世,即是“行”的反复不断,积习难改。“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行缘识”就是因业力不灭,“识”自“行”来。那么,又是谁在支配“行”呢?“行”(业)由“无明”而来,“行”(业)的根子在“无明”。

  “无明”,即愚昧,无知。这是一种蒙昧状态,也是一种迷误,是人的真如本性的迷失。赵朴初居士说得好:“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还以为其中有常住的、惟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瞋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在《缘起经》中,解释何谓无明?说得更为详尽和具体:“于生前无知,于死后无知,于生死之间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时异地异处果报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明,于白无知;……愚痴,黑暗,这就叫做无明。”由如此无明而产生的“行”与“业”,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是多么可怕可惊!

  万法本空,而人们执以为实。这就是无明而为生一切烦恼、流转生死之因。如果与事物之真实(空)相应,放下人执法执,而证悟人无我,法亦无我,这就是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

  对以上十二因缘,这里是以逆溯其源的方法而介绍的,这叫“逆观法”,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如果按原先的顺序,依“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缘起法则,那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老死灭。这是“顺观法”,称为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与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相比对,则流转门相当于苦、集二谛,还灭门相当于灭、道二谛。

  十二缘起的学说,揭示了生命流程和人类生命中精神和物质相互关系的系统论。这正是佛陀的智慧。人生处于两重因果关系之中:“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种下的因(惑和业),招致了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种下的因(惑和业),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十二缘起的二重因果链,清清楚楚地指明了认识人生的真理。当然,这一真理还是植根于缘起性空的般若之智。

  

  

《彻悟人生 第十个故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