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根本大智,有欲如來,依義立名,即得總持之要。 溫陵曰:正宗未終,而遽結經名,由初示密因,次開修證,而卒乎極果,則經之正範畢矣!結經後文,尚屬正宗,舊名助道者,特助道而已。 爾時者:當總示逐答諸文,已竟之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解見在前。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正求佛因義立名,使現未衆生,因名思義耳。雲何奉持者:奉以自修,持以化世也。
己二 如來備說五名 分六 庚初 境智 二 機益 叁 性修 四要妙 五 因果 六 總答 今初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文殊請名,如來具答,告文殊師利曰:是經二字,總貫下五名。此第一題,境智爲名。上十叁字爲境,屬密題;下八字爲智,屬顯題。詳玩五名,皆顯密雙彰。此密題境字,乃是理境,爲顯題智之所照也。 大佛頂:大者,即衆生之心,當體得名,橫無邊涯,豎無底蘊;佛頂,即佛之肉髻頂相,以表無上最尊,無見最妙,正以表一真法界也。
悉等六字,此雲白傘蓋,七卷中。元有摩诃二字,翻爲大,此不列者,因上大佛頂,連用之意,即體大也。悉怛多,般怛啰:此雲白傘蓋,白爲衆色之本,純淨絕染,即相大也。傘蓋爲展覆之具,普被一切,即用大也。正表一心叁大之義也。 無上寶印者:總攝上一真法界,一心叁大,圓融絕待,更無何法,能超過其上,故雲無上寶印,即海印心印。《華嚴經》雲:海印叁昧威神力。《法句經》雲: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即一心之法;所印,則法法皆心,諸佛諸祖,遞代相傳之心印也。此上是密題,爲理境。 末八字是顯題,爲智照。十方如來:指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清淨者:離分別、絕能所;海眼者,海即心海,眼即智也,謂照心海之智眼也。如珠有光、還照珠體,故以境智爲名。
庚二 機益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第二題,機益爲名。上十六字屬機,下八字屬益。前雲五題,皆顯密雙彰,獨此題惟顯無密。細察其意,救護親因,亦仗楞嚴秘密神咒之力。阿難性尼皆此經當機,凡務多聞,而未全定力者,皆准阿難;凡欲惑熾然,不思出要者,皆准性尼。救度阿難,脫離淫難,及護持會中性比丘尼,欲愛幹枯,頓證叁果。此二人皆大權示現,亦可謂之密,以上屬機。下屬益。得菩提心者:頓悟因心;根性,即是因心,依此而修,疾趣無上菩提之果覺。入遍知海:即得入正遍知海。正知,心生萬法;遍知,萬法唯心。得此圓智,是之謂益。
庚叁 性修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此第叁題,性修爲名。十方如來,必須先悟自己根性,本不生滅,是菩提因;然後依之起修,方能得菩提果。而謂密因者,乃秘密之因地心也。而凡、外、權、小,皆所不知。此四字屬性具,爲密題;下四字屬修成,爲顯題。言性雖本有,修即不無,所謂無修而修,非同事相之染修,無證而證,非同新成之實證,故曰:“了義修證”。
庚四 要妙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此第四題,要妙爲名。上七字爲最妙,屬顯題。大方廣,以次爲體、相、用叁大之義。大者、直目性體,橫豎無際故;方者,具足德相,恒沙稱性故;廣者,稱體妙用,出生無盡故。《華嚴》具此叁大,斯經亦具,益見與《華嚴》同旨矣!妙,名不可思議,蓮華,喻如來藏心,因果交徹,染淨一如,略取方華即果,處常、淨二義。王者,自在之意,亦見斯經與《法華》同條共貫矣! 下八字爲最要,屬密題。佛母,表其出生義;陀羅尼,此雲總持,明其含攝義,十方一切諸佛,皆從此經之所出生故。前雲: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故稱佛母。 陀羅尼:此雲,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即指佛頂神咒,能總持一切諸法,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真知覺,故冠以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庚五 因果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此第五題,因果爲名。上四字,及首楞嚴爲果,屬密題,諸菩薩萬行爲因,屬顯題。按此經原系中印度,那爛陀寺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故名《灌頂章句》。此依總彰別,意顯此經,所有章句,皆屬《灌頂部》出故。 《灌頂疏》雲:印度密部有五:東方阿佛,名金剛部;南方寶生佛,名灌頂部;西方彌陀佛,名蓮華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央毗盧佛,名如來部。此經是《灌頂部》,誦此章句,仗其秘密之功能,而悟理起修,亡塵照性,遂得疾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無修而修,無證而證,則爲諸菩薩萬行,是無作妙行,蒙如來智水灌頂,亦猶刹利之受職也,證入楞嚴究竟堅固之果。
庚六 總答
汝當奉持。
以上五名,汝當因名思義,敬奉受持。《正脈》雲:蓋必以智照境,隨機受益,從性起修,盡其要妙,滿其因果,方爲能奉持也。夫既說全經,而又備陳經目,則如來所以應求而說者。可謂委悉盡矣!二如來備說五名竟。並上大科,二如來答定竟。
丁叁 當機獲益 分叁 戊初 敘述所聞 二 頓悟禅那 叁 漸證二果 今初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此出名總答。說是語已竟之時,阿難及諸有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即指秘密心印,圓通妙體,得此爲因地心,可以成佛曰印,衆生不知曰密。又即摩诃悉怛多,般怛啰之義,此雲大白傘蓋,雖無前五字,文之略也。前文重宣神咒,述功勸持,並懇示進修,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及聞此經,文殊問名,如來備說,五種了義名目,此五名,皆诠盡理,直指之了義。《正脈》雲:名標總相,義演別相,得其別相,可以開悟,得其總相,可以奉持。蓋開悟宜詳,而奉持宜簡,然總別互收,利益齊等,故雙述顯益也。
戊二 頓悟禅那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前敘聞並及大衆。此悟,乃大衆同悟也。頓悟禅那者:自如來逐答,叁定別名,並未言禅那,獨至此處,始一稱之,下連修進聖位,足顯談聖位處,即是說禅那耳。文從信、住、行、向、四加、地等,頓悟漸修,經曆五十五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增上妙理:增上,殊勝也;妙理,即玄妙理體,迥超權漸,乃圓頓之極則焉。心慮虛凝者:《正脈》雲:全經朗徹,萬象一心,海印森羅,言思不及之境也。
戊叁 漸證二果
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前雖悟同大衆,而證有分別,此阿難進位于二果,非大衆同證也。斷除叁界修心:此斷思惑,于修道位中斷之,故曰修心。然全分八十一品。通叁界九地,每地各九品,斷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斷後叁品,而證叁果,斷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而證無學。今雲六品,即欲界前六品也。阿難原是初果之人,自聞經至叁卷終,大開圓解,頓獲法身,然理雖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故至此方證二果。微細煩惱者:即思惑,揀非見惑之粗耳。足見阿難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故,雖證二果,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也。請位至此,名圓位因果周。叁當機獲益竟。正宗大科,丙初正修具示成佛妙定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九卷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四冊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九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