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 圓瑛弘悟 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 敬校丙二 助道別詳護定要法 分二 丁初 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 二 辨五魔令識以護墮落 丁初分二 戊初 阿難請問 二 如來詳答 戊初分叁 己初 謝前述益 二 總問諸趣 叁 別舉地獄 今初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衆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此處仍屬正宗分。然正宗未竟,遽結經名者,以前爲正修,阿難問定,如來答定。總示別答,從因至果,言義俱周,理應結名。以後爲助道,資助楞嚴大定之成功,故別詳護定要法。初談七趣勸離者,此以戒助定。二辨五魔令識者,此以慧助定而已。《正脈》雲:自經初,每曰輪轉,曰諸趣,曰輪回,曰淪溺,乃至十二類生,皆以謂此,而不及詳言,故此委談勸離,所以警淹留也。

  此謝前述益,即從本座而起,頂禮佛之雙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十二類生,顛倒妄想,一時頓銷,故具折伏之大威。五十五位,增上妙理盡情吐露,故具攝受之大德。慈音無遮遮者限也平等也:教不簡乎親疏,機不分乎勝劣。善開衆生,微細沈惑者:善巧方便,開示衆生,微細煩惱,以思惑修道位中所斷,行相難了,故曰微細。無始俱生無明,故曰沈惑。此皆破妄也。妄既破,而真自顯,喜菩提之有分,知涅槃之可修,從此生死無幹,故得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也。初謝前述益竟。

  己二 總問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此總問諸趣。先據唯心真實。世尊,若此衆生,所具如來藏性:其體不變曰妙;其用隨緣曰明;從來無妄曰真;究竟不染曰淨;具此四種德相,曰妙心;本來周遍圓滿。妙心既已如是,乃至超略之詞,超四大、五陰、根、塵、識法,以及虛空,乃至大地草木器世間,蠕動含靈有情世間,本來原具,真如自性,即是十方如來,成佛真體,無二無別。

  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爲複本來自有?爲是衆生妄習生起?

  既是佛體,自應真實,雲何複有七趣之虛妄耶?等道,即仙道。世尊此等諸道,因何而有?爲複真如體中本來自有耶?爲是衆生心中妄習生起耶?若是真如體中,從本以來自有,則七趣不應虛妄;若是衆生心中,妄想習氣生起,則心外有法,與今現悟遍圓之義不符,所以未敢深領,而致問也。 又前滿慈所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叁種生續?此阿難所問,佛體真實,雲何複有七趣虛妄?同耶異耶?答:前問叁種生續,起于性覺必明,妄爲明覺;今問七趣虛妄?由于情想差別,故見輪回。若悟後文,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爲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則二疑俱釋矣!二總問諸趣竟。

  己叁 別舉地獄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後于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此淫報。舉現事以問地獄之報也。稱呼曰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大戒,而又私行淫欲,既已破戒,且以妄言謗戒。謂行淫,非同殺生害命,非比偷劫財物,但是彼此交歡,現前無業,將來亦無果報。蓋私淫是破戒,妄言無報是破見;毀律誤人,罪惡彌甚;故感華報、果報,一時俱受。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者:淫欲屬火,故感女根生大猛火,業力增上,報不容緩也。後于節節,猛火燒然者:《烏刍章》雲:說多淫人,成猛火聚,信不誣矣!此華報不足以償,故命終神識,徑墮地獄,而受果報矣!《指掌疏》雲:下雲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今寶蓮香,雖說淫欲無報,猶信殺偷有報,似是九情一想,受報應在風火二交過地。但以毀戒誤人,罪惡極重,故雲墮無間地獄。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爲誅瞿昙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琉璃報複屬怒,善星邪見屬癡,亦舉現事,以問地獄之報。合上寶蓮香私行淫欲,總之淫、怒、癡叁,爲墮獄之因。爲人在世,不可不慎;若複修行,更宜痛戒。琉璃王,是匿王太子,誅瞿昙族姓,以報一言之辱。惟以嗔怒增勝,殺戮太過,故致墮獄耳。琉璃王少時,定省外氏,適釋種爲佛新造講堂,莊嚴燦爛,中設法座,佛尚未坐,而琉璃王竟坐其上。釋氏罵曰:此婢生物,汝有何福,敢于中坐?催逐令出。太子出已,語侍臣好苦言:釋種辱我至此,我紹位後,汝當告我,我起兵伐之。婢生物:因匿王求婚于釋氏,若不許,恐挾嫌伐我;若許,又非所願;後乃以婢女,充爲釋種女嫁之。太子是其所生,此次來外婆家。及至長成,廢父自立;好苦來告大王,曾記釋種一言之辱乎?遂起兵伐釋種。目連請佛救度,佛乃默然。于是目連以缽盛諸釋種,至于天上。大兵既至,恣行殺戮。琉璃王有欲害佛,入見佛已,毛骨悚然。佛記七日之後,當入地獄。王懼,率領軍隊,乘船入海;時至,水中自然出火燒滅。大兵既退,目連見佛曰:當時請佛救度,因佛默默無語,我乃以缽盛救,送到天上,今則持歸。佛語之曰:定業不可轉,非汝神力,所能奈何!啓缽視之,皆化爲血水矣!

  遠因者:佛言往昔羅閱城中,有池多魚,天旱水幹,人向池中捕魚。內有魚王,一名麸,二名多舌,藏在泥中,池水既幹,泥覺有動,遂爲人捕。時有小兒,手持竹竿,戲敲其頭叁下。爾時捕魚人,今釋種是,麸魚琉璃王是,多舌好苦是,小兒即我身是。詳出《涅槃》,及《琉璃王經》。 善星,亦雲善宿。《阿含經》雲:是佛堂弟之子,或曰即調達之子。《涅槃》雲:善星比丘,親近惡友,退失四禅,生惡邪見,作是說言:無佛無有涅槃,如來雖複爲我說法,而我真實,謂無因果。即妄說一切法空。

  《指掌疏》雲:琉璃嗔怒殺人,已屬重罪,且所殺又非常人,乃瞿昙族姓。善星妄說法空,即是邪癡,若更爲竊取利養,仍兼偷盜。二人之罪,俱爲極重,故皆以生身陷獄。下雲:純情即沈,入阿鼻地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更生十方阿鼻地獄。今琉璃恣殺,善星逞妄,似是純情,固應沈于阿鼻地獄。且琉璃恣意殺戮,甚欲害佛,善星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或亦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但生身陷入地獄,人所共見。陷後備受五無間報:一、趣果無間,不經中陰。二、形無間,一人亦滿獄城,多人亦滿。叁、苦具無間,此種苦具用畢,再換他種。四、命無間,一日之中,萬生萬死,受罪死矣,巧風一吹,依舊複活。五、經劫無間,獄中具足一大劫,劫滿寄生他方地獄,再一劫,其罪未畢,轉寄他方。

  此諸地獄,爲有定處?爲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敢問世尊,以上叁人觀之,此諸地獄,爲有一定處所,雖造業不同,皆歸此處,同受報耶?爲複各自其然,而彼彼發業有異,各各私受其報耶?此問有二意:上問別業同受,後問別業別受,所以不明而疑也。惟願垂大慈悲,開發我等,幼童蒙昧;此乃當機,愧無大智,有類童蒙,懇求開發,正知正見,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示決定義門,不致猶預,自然心生歡喜,身則頂戴,益加謹潔奉持,而無犯戒之事矣!初阿難請問竟。

  戊二 如來詳答 分四 己初 贊歎許說 二 備明諸趣 叁 結妄勸離 四 判決邪正 今初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衆生,不入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佛告阿難快哉者:合意之問,如上私行淫欲,恚怒恣殺,愚癡妄語,淫、怒、癡叁、皆屬邪見;今以此問,而得發明。普令衆生,不入邪見,鹹歸正道,豈不慶快于心哉!汝今谛實而聽,吾當爲汝,分別解說,地獄同別之義也。初贊歎許說竟。

  己二 備明諸趣 分二 庚初 略示情想爲升墜根由 二 詳示墜升有因果差別 庚初分叁 辛初 約積習分判情想 二 約臨終別示升墜 叁 結有處以顯別同 辛初分二 壬初 依真起妄分內外 二 釋成墜升由情想 今初

  阿難!一切衆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此明真如,隨緣起妄,妄有七趣。阿難!如彼七趣,一切衆生,所具藏體,實是本來元具真如佛性,清淨妙心,無諸雜染;因彼一念妄動,遂成妄見,即無明現行,故有妄習生焉;即雜染種子,由無明種習爲因,致有七趣虛妄。汝疑佛體真實,何因有妄者,此也。下歎廣釋虛妄,發明情想。因此分開,內分外分:內分,即衆生身分之內,深生耽著。外分,即衆生身分之外,懸求勝應。此雖情想升墜,勝劣不同,總不出虛妄習氣而已。初依真起妄分內外竟。

  壬二 釋成墜升由情想 分二 癸初 內分屬情故墜 二 外分屬想故升 今初

  阿難!內分即是衆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初標內分境,即是衆生,身分之內。因諸愛染下,顯內分心,因于內分境上,生諸愛染;愛染即情也。如世間所說,喜怒哀樂愛惡欲,是謂七情,愛居其一,總之七種皆愛也。喜則投合所愛,怒則侵犯所愛,哀則亡失所愛,愛則順從所愛,惡則妨礙所愛,欲則縱恣所愛,皆愛情爲本,故總屬愛也。最初對境起爲愛染,貪戀不舍爲妄情,以妄情積久不休,則能發生貪愛之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此舉事驗證,情愛化水而已。是故者:是能生愛水之故。衆生六根對境,生諸愛染,如鼻、舌二根,遇著珍羞美味,心憶香味,口中水出。如眼、耳二根…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