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說識 第十章 萬法融和——圓成的世界與人空法空▪P3

  ..續本文上一頁程,這種過程亦即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詳情見前文。

   我們幾乎都是秉持著“依他起性”而存在著。在這個“依他起性”上有妄想,或由心識所描寫的虛像産生,我們很難離開這種現實的狀況,明知是難脫現實環境又一心想超越,這是因爲有“圓成實性”的證見。我們離不開“依他起性”而又跟“圓成實性”相遇,由於能夠跟“圓成實性”相遇,反過來“依他起性”又能遭遇到“依他起性”而使“依他起性”明朗化,“依他起性”會恢複到原來的“依他起性”。

   這種自己能轉換自己的構造(從染分的依他轉成淨分的依他請參照第九章<依他起性的特質>一文)。在“叁性”說裏,這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因迷惘而凡夫,因一念覺而悟道。“依他起性”會放棄“依他起性”又能成爲“依他起性”。猶如禅宗所謂的第一層次——看山是山(執萬物爲實相是迷)第二層次——看山不是山(知萬象爲因緣所生法);第叁層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真如自性,諸法實相本自圓成)。

   以此喻叁性可知其不一不異之關系,好比人一生的成長,小學叁年級的你懂無知、不解世事(遍計所執);大學時代的你,關心時事卻又未必洞燭世情,易爲他人捩動而情緒言不定(依他起),到了晚年,終於認清世事如幻,念佛修道是真常(圓成實)的圓熟階段。十歲的你和六十歲的你是“一”嗎?非也!是“異”亦非也!

   若能了知叁性不即不離不一異之奧義,對世間事的看法就會有獨特的見解與處世妙方了。

   名教育家梅贻琦一向沈默寡言,而且談話和演講很少有肯定的辭句。他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多年,調皮的學生乃集他的口頭語,作成了一首打油詩:

   大概或許也許是,

   不過我們不敢說;

   可是學校總以爲,

   恐怕仿佛不見得。

   表面上看來,梅贻琦似乎處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事實上正好相反,他辦事往往當機立斷,非但擇善固執而且堅定不移。他不用肯定辭句,正顯現他對事情的深思熟慮,可知他已了知遍計所執的妄相和依他起的緣生法。下面有一則實例。

   民國二十四年前後,中共已經滲透到清華大學,於是盛傅政府要派人到樣逮捕親共份子。身爲校長的梅贻琦,立刻召集馮芝生、金嶽霖、葉企孫、顧一樵等學校的院長們共商因應之策。

   院長們先後發言,經過了十分鍾,梅贻琦始終不發一言。又經過十分鍾,梅贻琦還是沒說話。馮芝生忍不住說:“梅先生,你的意見是什麼?你想,我們現在該怎麼辦才好呢?”梅贻琦小聲說:“我正在想。”天性幽默的金嶽霖接著說:“梅先生,你可不可以一面想,一面發出想的聲音來呢?”梅贻琦幽默地回答:“要是發出聲音來,我或許就想得更慢了。”全聲哄堂大笑。不久,梅贻琦就集合大家的意見,想出了一個妥當的對策。還有一件趣事,當梅贻琦擔任教育部長時,劉真擔任教育聽長,有一天,兩人一起到立法院接受教育委員地的質詢。有些委員措詞激烈,泡轟梅贻琦;他則始終而帶微笑,簡單地回答。散會後,梅贻琦對劉真說:“他們質詢得再曆害,我也不在乎。”劉真問:“爲什麼呢?”梅贻琦說:“他們不敢打倒我,因爲我姓梅,一旦打倒我,他們不就會倒楣(梅)了嗎?”

   了知叁性法,平凡之中自有不平凡,任何時空皆能安然度過。

   進錯、失敗往往是成就事業、人生的動力。因爲,我們不可能擁有完美無缺的生命,無心犯下的過錯與失敗(遍計所執),時時會來叩我們的心門,提醒我們。

   應該用什麼態度面對自我的失敗呢?勇敢地面對現實,再加以檢討反省,然後改過自新,最衆所皆知的道理。事實上,也許因爲太在意過錯的失敗重演,反而使自己更惶恐慌亂,因此重蹈覆轍也就不足爲奇了。

   如果失敗了,不往牛角尖鑽,不礙於面子,用心靈和誠實去認清失敗的原因,不就能改過遷善了嗎?經過磨難淬砺、心靈前熬的人,對自我的真實價值,自有一番刻骨銘心的體會。經霜降的柑橘截止甘甜,亦即透徹了知緣生則聚緣散則滅的因緣法則(依他起性)自己就不地永遠深陷在懊海頹喪的深淵中;越冷越開花,因爲還有一個清淨的真如自性等著我們,生命還會有第二個春天,世界會再大放光明。

   失敗是非常重要的時刻,因爲他是重新體現自我真實價值的最好時機!故雲:煩惱即是菩提。在人生道上要想有所創造,有所貢獻,悲恁人品俊秀,亦非恁學曆或口才,是咬緊牙關忍受磨練的那份意志,那種精神力;若沒有經過這個過程,所有的成就皆是浮誇而不踏實。

  

(叁)叁性與本性

   俗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是以反面的說法來比喻人一旦染上惡習即很難改正之意。事實上,佛門所言:“本性”,是一種如如不動的自性,很難用語言文字去形容或表達。譬如問:“何謂電風扇?”答:“通以電流,葉片轉動,鼓動空氣而成風,即是電扇。”若謂語言文字可表達,則當我們口說電風或手寫風時,應該就有風吹來,但事實上縱然我們說得口幹舌燥,或寫得筋疲力盡也不解電風扇爲何物,只有以實際行動,站到電風扇前,按開關,直接去領受電能扇風的滋味。所以古德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即是說我們所講言語,手所寫之文字,或心所思惟之影像,皆與“本性”相距甚遠。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傅心法要》雲:

   “……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小、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  

   此大涅槃性,是吾人清淨的本性,是佛性,凡有情衆生皆有此性,故雲,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皆同,動物也和人一樣有得度因緣。

   在清朝順治年間,浙江杭州有一庵堂,住有僧尼數人,住持靜然師父爲人慈悲又勤於修行,早晚誦經禮佛從未間斷。有天清晨,正准備做早課時,忽聞吱!吱!之聲,舉目望,才發現橫樑上頭有一老鼠正往下俯視著,師柔聲說:“你爬得比佛像還高,這樣是不禮貌的,趕緊下來,若要聽經就到我旁邊來……”,鼠一溜煙地跑掉了。此後,一到早課時間,它就伏臥在門邊聽,漸漸地就進到門內,伏在師父腳下聽,到後來,竟在供桌上聽課誦,態度安祥虔誠。靜然師父對著它說:“你也知道要聽經,有善根,很難得,聽經聞法有很多功德,能消災增福,可回向往生西方……”,老鼠聽後低叫幾聲之後,緩緩離去,從此每聞木聲即悄然而來。就這樣過了一年,有一早課後,鼠忽然面向佛像恭恭敬敬地頂禮膜拜之後,又回身向師父拜了叁拜之後,便寂然不動。徒衆們圍上去細看,靜然師父說:“阿彌陀佛!它已往生了,大家一起來念佛助它往生吧!”頃刻間,莊嚴的佛號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充滿了整個殿堂。幾天後,鼠身越來越堅硬,沒有臭味反而散發出陣陣檀香味。徒問師:往往需具足信願行叁資糧,鼠了有嗎?師答:若無信行,它不會毫無間斷,准時地知道要來聽經;若無願力求往生,它如何能預知時至前來謝佛謝師;它確實有修行,我們應爲其入殓。於是爲其訂一小木龛,且造一座塔碑書記此事。後人詩雲:

   衆生佛性一般同,

   鼠靈聽經積善功。

   從此脫離畜道去,

   浮圖一座永褒崇。

   會得鼠身只因其前世對人事物過於執著(遍計所執),放不下而造業所致,今世有緣住庵堂中聽聞佛經,往生時有師父爲其誦念相助,也是其生前造善業廣結善緣(淨分的依他起性)所致,因有善業清淨自性得以彰顯(圓成實性顯現)才得以鼠身現往生瑞相。

   因而且們所謂的清淨自性、圓成實性、佛性真如,是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和叁性不即不離;是存在日用平常之中,所謂“行住坐臥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搬柴運水時,待人接物時……”二六時中,存養心中,優遊涵泳,不使間斷。叁性與萬法融成一片,本心與自性銷歸一處,如此觀照,精進用功,便能使無明煩惱漸減漸薄;遇境逢緣時,觀照一切有爲法唯識所變現,如夢幻泡影,即生遣執破我之能源,增長般若正智之功。學佛爲的是了見自性,欲明自性,非案牍勞形所能見之;在日常作務待人處世上自有消息,此種修行最親切也毫不費事,能得大受用,所謂諸法以和爲貴,願共勉之!

  

《談心說識 第十章 萬法融和——圓成的世界與人空法空》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知心·明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