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因緣所生法——依他起性與緣起無常
一、 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一雲:“一切法從因緣生”。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覺悟的真理是什麼呢?
是“因緣法”,是“緣起法”,如果我們真能體會此“緣生則聚,緣散則滅”的真理而受用的話,我們也能像佛一樣遠離世間的一切煩惱困苦。佛經上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因緣”梵文hetu-pratyaya。“因”,是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原因;“緣”是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因緣,廣義而言,是指宇宙現象界的種種相互關系,例如:人與人之間相敬相愛、相爭相逐、相善相惡,物事的生滅聚散等的種種關系。
懂得因緣,就會了悟世間衆生的命運、浮沈,懂得世間生死的緣起緣滅,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就地洞徹清楚,了然於胸。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虛行,遇緣則合。
《楞嚴經疏》雲: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例如,我們要建一座十層在廈,一定要結合磚瓦、木料、水泥、金錢、人工……等各種因緣條件,才能建築完成。
由因緣而生一切萬法,在唯識宗的根本論典《唯識叁十頌》中有此說法:“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
“依”是仗托義,“他”是指諸法因緣。是在說明一切法,自不能生,皆仗因托緣,因緣具足,乃能生起,因此世間法,皆依他而生起。
《偷伽師地論》卷七十叁雲:雲何依他起自性,謂從衆緣所生自性。
又雲:
依他起自性,由何故依他?答:由因緣故。
《成唯識論》卷八雲: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所謂“心心所”的自證分“及所變現”的相見二分,無不是由“衆緣”和合而“生”的。緣生諸支,“如幻事等”那樣的“非有”而又“似”乎是“有”,以此“诳惑”世間的“愚夫”,愚夫被它所诳惑,不能了達它的假有似現,而以爲它是實有,由此亦可知道“一切皆名依他起性”。被诳惑的愚夫,於此依他起上,即不了達它的如幻假有,於是就在上面“橫執我法”,或者執著是“有”是“無”,或者執著是“一”是“異”,或者執著是“俱”是“不俱等”,“等”是等於或執是實是不實,是常是無常的一切執著。便是不是真的如愚夫所執?不!一切所有的妄執,“如空華等”,若“性”若“相”,是“都無”所有的,如是“一切皆名遍計所執”。若於“依他起”上了解“彼所妄執”的“我法俱”是“空”的,根本沒有它的實質可得。
《顯揚聖教論》卷六雲:依他起自性者,謂從緣所生法自性。
明一切本無自性者,是依托衆緣而起,是衆緣和合而成;但衆生不明真相,執著具有品質相貌的假有之法爲真;於無我中,執有實我;於無法中,執有實法。不了解一切諸法都是衆生的虛妄分別心爲因緣而産生,所以《唯識叁十頌》雲:“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由於有分別心才有你、我、他等人我是非的産生,才會在事物上分別你的東西、我的東西。“分別”是指一切心品的“見分”(主觀的分辨能力),這個見分是因緣所生;要有一個對象(客觀條件)爲所緣,所以說,見分是內要依杖見分種子,外是藉著境界、知識等因緣,才能生起。因此應知有虛妄分別是緣所生。緣所生義,就是依他起義。故《方廣大莊嚴經》雲:“一切法從因緣生”。
二、因緣與人際關系
人的成功與否也是視其是否有良好的因緣條件而定。因緣與人我之間,往往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若沒有相當圓滿的因緣和合,人際關系就會欠缺,會有遺憾,所以任何事都要依因緣成熟的快慢而衍變承受。急不得,也強求不來。
諺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一般人都聽得懂,也正是佛法所謂的“因緣果報”最好的诠釋。因爲在這世界上,沒有“偶然”的繁榮,也不會有“無因”的興隆。
《六祖壇經》中,記載五祖度化六祖慧能的一段因緣:
六祖慧能年輕的時候,從廣東跋涉到湖北,曉行夜宿叁十多天才只達黃梅的東禅寺,想跟隨五祖弘忍學法。初見面時,五祖就看出了他學佛法的根器、因緣俱已成熟。
問:“你從那裏來?來尋求什麼?”
答:“弟子遠自嶺南來,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聽了這回答,不覺心中一涼,爲測試此子夙緣,便不假辭色:“你不過是小小一個領南蠻子,如何敢企求諸佛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談:“人有東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沒有東西南北的分限;因緣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爲何不能作祖?”
五祖當下深覺契合,想想,吩咐說:“很好,你就留下來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從此一連八個月,慧能天天拿著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綁了石塊,踏著石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聞不問,不傅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語,絕無一絲怨咎——一直到後來五祖連夜將衣缽傅與六祖之時,才用一首偈語道破了這一段公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意思是說:當初你遠自領南來向我求道的時候,你的因雖已成熟,情也懇切,環境的機緣卻還不夠圓滿,所以我必須讓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時間,等一切因緣具備了,才好傅法給你。
世間有很多人不解因緣,忙著在人間奔走,忙著功名榮耀的爭取,沒想到衡刺的結果是天下沒打成,自己卻迷失了。在失意挫折中找不到自我,埋怨別人不肯拉你一把,嘀咕老天爺有偏見……等種種不平的情緒已氾濫到極致時,就會造成災害了。
播下再好的種子,也不見得都能立刻冒出芽苗。要是土質不良,日照不足,生長條件欠佳的話,有時候連芽苗都冒不出來。因此,辛辛苦苦播下的種子,冒芽的時間亦有早有晚,有時也會因條件不足而萎凋。事業的經營,如能顧及消費者的方便,則播下的種子必能萌芽成長。所謂“一要辛苦一分收獲”,更何況,只要開拓、製造有利的條件,芽苗即可及早冒出。
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種,秋天就開得腐爛了;有的花今年下種,卻要等到明年才能開花;有的花更久,種是種了,卻要生長幾年才能開花結果。有的種子發了芽也會因土壤、水分、陽光的不足而枯死,要再重新播種。而此時的“緣”就是再生的起點。而這個再生的緣也可能是得度的因緣。
人世間的因緣,忽然邂逅,忽然離散,總有個理則在,“在經一番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事總要事先有因有緣,才會結緣結果的。這就好像石頭希遷禅師初見他的老師青原行思禅師的時候,青原問他是事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門下,拜師之前心裏有些什麼障礙沒有:
“你去曹溪之前,帶了什麼去?”
“本性俱足。”石頭笑道:“我去曹溪求師之前,並不缺少什麼。”
“既已圓滿,何必更去曹溪參學?”
石頭希遷禅師斷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麼知道我什麼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見身心自在!”
這就是說:一切因緣,都要在本來面目上求,向無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證悟。時時清涼水,是因緣;處處般若花,是因緣;父母生養我們,是親情因緣;師長教育我們,是學問因緣;農工商賈供應我們的生活物品,是社會因緣;我們要坐車到目的地,就得有司機先生開車,這是行路的因緣;我們在家扭開電視機,就有許多歌舞娛樂節目,這是視聽的因緣……靠了這麼多因緣的巧妙組合,我們才能過著快樂自由自在生活。
對於人我之間的關系,用寺廟裏彌勒菩薩的一首對聯可以表露無遺——
眼前都是有緣,相見相親,
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
何妨大肚包容!
叁、依他起性的定義
依他起性,梵文paratantra-svabh
va,西藏語:gshan-gyi dham-bshim。又作依他起相。緣起自性,是藉種種助緣而生起。例如,樹是因,人將其製成木材的過程是緣,而後才有桌、椅的産生,由於皆是因緣而生、衆緣和合,故名依他而起,非自然生,故生無自性。依唯識思想的解說,凡因緣所生之法總爲不實,故謂之妄;而不生不滅之法爲真如真實,故謂之真;唯識宗爲明了“真妄之究竟”所以立叁性說,就是: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叁、圓成實性。
這叁者的關系如何,下一章會詳述,本文僅以“依他起性”——因緣和合而生之法爲主。
此依他緣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現象之諸法,屬於有爲法,在百法中,除六種無爲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爲此性所攝,由於一切有爲之現象皆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則諸法滅,所以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無實”等說法。
但《顯揚聖教論》卷十六雲:
問此依他起自性,爲是實有?爲是假有?答:應知此性通假實有。問:爲由世俗故有?爲由勝義故有?
答:不知由世俗故說之爲有。
又雲:“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設,決定是有;亦非一切決定是無。故一切種,非有非無。然許一切種,皆可言說:謂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顯揚聖教論》卷六中,提到依他起性有哪些功能。
問:依他起自性,能作幾業?
答:有五種。一、能生諸雜染體。二、能爲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所依,叁、能爲衆生執所依,四、能爲法執所依,五、能爲二執習氣鹿重所依。
又在《相宗絡索》書中,對依他起性之義,作如下解:
依他起性,或依境或依根或依言或依義展轉,依彼事理揀別真妄而實知之。此相宗所依以立量就流轉中證還滅理,比量也由此度理無謬,雖未即親證真…
《談心說識 第九章 因緣所生法——依他起性與緣起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