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因缘所生法——依他起性与缘起无常
一、 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云:“一切法从因缘生”。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呢?
是“因缘法”,是“缘起法”,如果我们真能体会此“缘生则聚,缘散则灭”的真理而受用的话,我们也能像佛一样远离世间的一切烦恼困苦。佛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因缘”梵文hetu-pratyaya。“因”,是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是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因缘,广义而言,是指宇宙现象界的种种相互关系,例如: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逐、相善相恶,物事的生灭聚散等的种种关系。
懂得因缘,就会了悟世间众生的命运、浮沈,懂得世间生死的缘起缘灭,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就地洞彻清楚,了然於胸。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遇缘则合。
《楞严经疏》云: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例如,我们要建一座十层在厦,一定要结合砖瓦、木料、水泥、金钱、人工……等各种因缘条件,才能建筑完成。
由因缘而生一切万法,在唯识宗的根本论典《唯识三十颂》中有此说法:“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依”是仗托义,“他”是指诸法因缘。是在说明一切法,自不能生,皆仗因托缘,因缘具足,乃能生起,因此世间法,皆依他而生起。
《偷伽师地论》卷七十三云:云何依他起自性,谓从众缘所生自性。
又云:
依他起自性,由何故依他?答:由因缘故。
《成唯识论》卷八云: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所谓“心心所”的自证分“及所变现”的相见二分,无不是由“众缘”和合而“生”的。缘生诸支,“如幻事等”那样的“非有”而又“似”乎是“有”,以此“诳惑”世间的“愚夫”,愚夫被它所诳惑,不能了达它的假有似现,而以为它是实有,由此亦可知道“一切皆名依他起性”。被诳惑的愚夫,於此依他起上,即不了达它的如幻假有,於是就在上面“横执我法”,或者执著是“有”是“无”,或者执著是“一”是“异”,或者执著是“俱”是“不俱等”,“等”是等於或执是实是不实,是常是无常的一切执著。便是不是真的如愚夫所执?不!一切所有的妄执,“如空华等”,若“性”若“相”,是“都无”所有的,如是“一切皆名遍计所执”。若於“依他起”上了解“彼所妄执”的“我法俱”是“空”的,根本没有它的实质可得。
《显扬圣教论》卷六云:依他起自性者,谓从缘所生法自性。
明一切本无自性者,是依托众缘而起,是众缘和合而成;但众生不明真相,执著具有品质相貌的假有之法为真;於无我中,执有实我;於无法中,执有实法。不了解一切诸法都是众生的虚妄分别心为因缘而产生,所以《唯识三十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由於有分别心才有你、我、他等人我是非的产生,才会在事物上分别你的东西、我的东西。“分别”是指一切心品的“见分”(主观的分辨能力),这个见分是因缘所生;要有一个对象(客观条件)为所缘,所以说,见分是内要依杖见分种子,外是藉著境界、知识等因缘,才能生起。因此应知有虚妄分别是缘所生。缘所生义,就是依他起义。故《方广大庄严经》云:“一切法从因缘生”。
二、因缘与人际关系
人的成功与否也是视其是否有良好的因缘条件而定。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就会欠缺,会有遗憾,所以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承受。急不得,也强求不来。
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一般人都听得懂,也正是佛法所谓的“因缘果报”最好的诠释。因为在这世界上,没有“偶然”的繁荣,也不会有“无因”的兴隆。
《六祖坛经》中,记载五祖度化六祖慧能的一段因缘:
六祖慧能年轻的时候,从广东跋涉到湖北,晓行夜宿三十多天才只达黄梅的东禅寺,想跟随五祖弘忍学法。初见面时,五祖就看出了他学佛法的根器、因缘俱已成熟。
问:“你从那里来?来寻求什么?”
答:“弟子远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听了这回答,不觉心中一凉,为测试此子夙缘,便不假辞色:“你不过是小小一个领南蛮子,如何敢企求诸佛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谈:“人有东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想想,吩咐说:“很好,你就留下来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从此一连八个月,慧能天天拿著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著石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闻不问,不傅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语,绝无一丝怨咎——一直到后来五祖连夜将衣钵傅与六祖之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领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好傅法给你。
世间有很多人不解因缘,忙著在人间奔走,忙著功名荣耀的争取,没想到衡刺的结果是天下没打成,自己却迷失了。在失意挫折中找不到自我,埋怨别人不肯拉你一把,嘀咕老天爷有偏见……等种种不平的情绪已氾濫到极致时,就会造成灾害了。
播下再好的种子,也不见得都能立刻冒出芽苗。要是土质不良,日照不足,生长条件欠佳的话,有时候连芽苗都冒不出来。因此,辛辛苦苦播下的种子,冒芽的时间亦有早有晚,有时也会因条件不足而萎凋。事业的经营,如能顾及消费者的方便,则播下的种子必能萌芽成长。所谓“一要辛苦一分收获”,更何况,只要开拓、制造有利的条件,芽苗即可及早冒出。
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腐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能开花结果。有的种子发了芽也会因土壤、水分、阳光的不足而枯死,要再重新播种。而此时的“缘”就是再生的起点。而这个再生的缘也可能是得度的因缘。
人世间的因缘,忽然邂逅,忽然离散,总有个理则在,“在经一番彻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结缘结果的。这就好像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问他是事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
“你去曹溪之前,带了什么去?”
“本性俱足。”石头笑道:“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断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么知道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见身心自在!”
这就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向无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我们要坐车到目的地,就得有司机先生开车,这是行路的因缘;我们在家扭开电视机,就有许多歌舞娱乐节目,这是视听的因缘……靠了这么多因缘的巧妙组合,我们才能过著快乐自由自在生活。
对於人我之间的关系,用寺庙里弥勒菩萨的一首对联可以表露无遗——
眼前都是有缘,相见相亲,
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
何妨大肚包容!
三、依他起性的定义
依他起性,梵文paratantra-svabh
va,西藏语:gshan-gyi dham-bshim。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是藉种种助缘而生起。例如,树是因,人将其制成木材的过程是缘,而后才有桌、椅的产生,由於皆是因缘而生、众缘和合,故名依他而起,非自然生,故生无自性。依唯识思想的解说,凡因缘所生之法总为不实,故谓之妄;而不生不灭之法为真如真实,故谓之真;唯识宗为明了“真妄之究竟”所以立三性说,就是: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这三者的关系如何,下一章会详述,本文仅以“依他起性”——因缘和合而生之法为主。
此依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属於有为法,在百法中,除六种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为此性所摄,由於一切有为之现象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则诸法灭,所以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但《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
问此依他起自性,为是实有?为是假有?答:应知此性通假实有。问:为由世俗故有?为由胜义故有?
答:不知由世俗故说之为有。
又云:“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设,决定是有;亦非一切决定是无。故一切种,非有非无。然许一切种,皆可言说:谓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显扬圣教论》卷六中,提到依他起性有哪些功能。
问:依他起自性,能作几业?
答:有五种。一、能生诸杂染体。二、能为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所依,三、能为众生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鹿重所依。
又在《相宗络索》书中,对依他起性之义,作如下解:
依他起性,或依境或依根或依言或依义展转,依彼事理拣别真妄而实知之。此相宗所依以立量就流转中证还灭理,比量也由此度理无谬,虽未即亲证真…
《谈心说识 第九章 因缘所生法——依他起性与缘起无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