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如其墠,今既名壇,必須起土,故先除地爲場,後別取黃土和香,于其場上,以泥塗起,令成壇相,在室中央,此示楞嚴壇場之法式也。初所建壇式竟。
子二 所設莊嚴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缽、缽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缽。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沈水,無令見火。
此明壇中,所設莊嚴。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者:是隨力爲之,不必拘執也。然壇心者,乃表中道因心,真如本體也。蓮華者:表因果同時,染淨不二也。所造者:表真如位中,本無因、果、染、淨;以能隨緣,故成染淨因果也。缽名應器,表如來藏,事理圓融,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也。八月露水:表中道純真,首楞嚴妙定也。隨安華葉:表如幻聞熏聞修,中道妙慧也。八鏡安方者:表衆生本有八識,大圓鏡智,不離當處也。圍繞華缽者:表妙慧恒依藏心也。鏡外建立蓮華香爐者:表依慧發行,從性起修也。各須十六者:表慧華戒香,自行八正,化他八正也。間華鋪設,莊嚴香爐者:表戒慧互嚴,還修自性也。純燒沈水,無令見火者:表無相妙戒,在惑業而不染惑業也。二所設莊嚴竟。
子叁 所獻供養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爲煎餅,並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姜、純酥、純蜜;于蓮華外,各各十六,繞圍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此明壇中,所獻供養。取雪山白牛乳,置十六器,用以作供。一、乳爲煎餅,謂煎乳成餅也。二、並諸沙糖,謂蔗汁熬糖,如沙而甘也。叁、油餅,謂以油和面作餅,而膩脆也。四、乳糜,謂用乳和米作粥,而甘粘也。五、蘇合,謂和合衆香,煎汁成膏。六、蜜姜,謂以蜜浸姜,味辛而甘。七、純酥,謂乳煉成酥。八、純蜜,謂華蕊成蜜。各各十六,圍繞華外。白牛乳餅,及余七物者:表稱性所起,禅悅法喜,所謂八正道味也。各各十六,圍繞華外者:表一一正道,各具自行化他,二種八正也。以奉諸佛,及大菩薩者:表以已證禅悅法喜正道之味,因心而向果德也。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叁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于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每以食時,即日中午食之時。溫陵曰:佛以日中受食,故每日以日中致享。若在中夜,佛不受食,唯以酥蜜,燒令煙盡享之。蓋午爲日中,子爲夜中,表諸聖位,必須中中流入也。蜜乃華之精,酥爲乳之精,皆是味中上味,表耳根圓通,妙妙聞心也。半升中數,叁合成數,表中道定心,能融五濁,會叁空也。壇前別安小火爐者:正表耳根一門,從此深入也。兜樓婆香,《異物志》雲:出海邊國,如都梁香,又翻譯雲: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舊雲白茅香。以之煎水浴炭者,表戒根清淨,咒力除習,則正助皆具,而發正定之真修也。投酥爐內者;表從妙心,修耳根叁昧也。燒令煙盡者:正表初于聞中,以至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也。享佛菩薩者:乃表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顯上合下同二種殊勝也。叁所獻供養竟。
子四 所奉尊像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于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此外壇尊像也。令其四外:即八角壇之四外。遍懸旛華者:莊嚴壇室,即外壇也。外壇八角,于壇室中,但惟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畫像。令其四外者:表四種明誨之外,不妨諸行互嚴也。蓋旛表密咒,有摧邪輔正之力;華表密因,爲十度萬行之宗。以壇室中,四壁敷設者:表一真法界,具四法界也。十方如來,表覺果也;菩薩像者,表因心也。
應于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
應平聲,應于當陽正位也。梵語盧舍那,具雲毗盧遮那,翻有叁義:一曰遍一切處,法身也;二曰淨滿,自受用身也;叁曰光明遍照,他受用身也。叁身一名者,同爲真身故。爲一真法界,寂場真主,乃報身智慧也。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爲叁千大千娑婆教主,即應身慈悲也。梵語梅怛利曳,此雲慈氏,正當來之教主也。梵語阿,此雲不動,居東方群動之首,表動中有不動智也。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居西方極樂之邦,表與樂乃無緣慈也。諸大變化,觀音像者:如前文所明,衆首臂目等,此是顯教圓通之主。金剛藏者,常領金剛,護持咒人,伏魔除障,乃是密教圓通之主。安其左右者,表顯密齊彰也。
帝釋、梵王,烏刍瑟摩,並藍地迦,諸軍荼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伽,張于門側,左右安置。
溫陵曰:門側左右,釋梵等衆,有力外護也。末法修行,凡類于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帝釋雲能爲主,即忉利天主。梵王不犯欲塵,即初禅天主。鳥刍瑟摩,即火頭金剛。藍地迦,即青面金剛。軍荼利,此雲解怨結,亦金剛異名。毗俱胝,即毗盧神變。經雲:右邊毗俱胝,手垂數珠鬘,叁目持發髻,尊形猶皓素,圓光色無比者是也。四天王者,即東、南、西、北,所謂持國、增長、廣目、多聞也。頻那、即豬頭使者。夜伽、即象鼻使者。自帝釋之下,此等外護,俱表摧邪顯正之功用也。四所奉尊像竟。
子五 所取照映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又取八圓鏡,覆懸虛空者:表諸佛果位,轉八識成大圓鏡智,從空如來藏,普照十方塵刹中也。與壇場中,所安之鏡,圍繞華缽,一方一個,而面向于外,外壇之鏡,一方一個,而面向于內,故曰方面相對;表生心即是佛心,佛心不異生心也。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表生佛互融,聖凡無異,乃不可思議之境也。蓋壇中八鏡,仰照空鏡者,表因該果海也。設或行人,二六時中,于此壇儀苟一著眼,了明斯理,則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而通身皆在事事無礙法界中矣!初道場建設竟。
癸二 修證節次 分二 子初 叁七初成定慧 二 百日頓證聖果 今初
于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于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
此修證節次。第一七中,禮誦行道。于初七中,至誠頂禮:頂禮而曰至誠者,專至其心,誠懇不二也。凡人之修道,必須皈敬叁寶,以爲最初方便也。十方如來,佛寶也;菩薩、羅漢,僧寶也;持誦心咒,法寶也。恒于六時之中,持誦佛頂心咒圍壇,以至誠心,經行道場,每于一時圍壇,常行一百八遍。此非指全咒,乃指心咒:跢侄他、唵、阿那隸、毗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謗尼泮、虎□都盧甕泮、娑婆诃。但要叁業相應,自能成效,六時行道,六時頂禮,仗承不思議力加被,助道也。
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
此第二七中,一向發願。既曰一向,不拘六時;既曰專心,不雜禮誦;唯有專心,發菩薩願。務必心心相續,念念無間,而不斷絕;此恐心生懈退,加以堅固之願也。我毗奈耶,先有願教者:如《梵網經》、十大願王,及菩薩四弘誓願,行願堅強,得大勇猛也。
第叁七中,于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此第叁七中,一向持咒。溫陵曰:時無間歇,咒無遍限,一向誦持,遂能以精誠感格,進力克功也。至第叁七末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于壇室中,鏡交光處,佛身既在鏡現,我身亦在鏡現。親承諸佛,手摩其頂,聖凡不隔。重重無盡,則生佛智照,感應道交也。
即于道場,修叁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此定心成就。即于道場中,專修反聞工夫,故曰修叁摩地,即首楞嚴,耳根圓通。不令一念,漏落于聲塵境界;念念照性,心心在定,但一味反聞無間耳。 此慧心成就。能令者,以定心爲親因,以道場持咒等爲助緣,因緣力故,所以能令也。如是之人,雖在末世修學,亦能發慧開悟,則根、塵、識心,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故曰身心明淨。內外映澈,猶如琉璃。以一切諸法,無不形現其中矣!初叁七初成定慧竟。
子二 百日頓證聖果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此明壇儀雖立,設或師友不淨,多不成就。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准《方等陀羅尼》雲:行此法時,十人已還,既曰已還;六衆、七衆俱可。設無同志,未可勉強,甯可獨行。其中不淨,乃有二種:一受戒師不淨、二同行侶不淨,是二者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佛聖不臨,龍天不護,正定難修,妙悟難發,故知師友不可不慎選擇也。
從叁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此明叁七修學,未克即成定慧。從叁七後,端身正坐,寂然安居,經一百日,勇猛精進,修習亡塵照性工夫。有利根者,惑障俱輕,定功綿密,慧照分明,定慧雙流,經一百日,不起于座。此一百日,不起于座,工夫相應,在定中並不知時長也。亦非同平時,坐一時行一時也;因文中明言,經一百日,不起于座,即得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此雲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斷分別見惑,爲見道位。借小果名,而論果證,實同圓教初信。阿難圓悟藏性,頓獲法身也。 《寶鏡疏》雲:縱其身心俱生細惑,一時難斷;分別思惑,完全仍在;無學聖果,未得即成;然而決定自知,成佛之事,不虛謬也。所謂一信永信,信得自心是佛,自性即佛,更不再疑也。二修證節次竟。
癸叁 結答酬請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此總結答。前阿難問雲:“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我已言結界建壇,種種方法,與夫修學證果。如是之法,一一詳示,故酬其所請,而結答之曰:“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指掌疏》雲:“如是者,謂如上所說是也。”然如上所說,建壇之法,末世行之,誠爲不易;故下文誦咒,亦許不入道場。而上文有一不淨,則雲道場不成。是知有力者,固應如法建壇;無力者,只要持戒清淨。設若有壇無戒,反不如有戒無壇之爲愈也。初重請說道場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七卷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