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P5

  ..续本文上一页阿难无妇,我又无夫。佛言阿难无发,汝能剃头否?女归白母,已许剃发。佛问:汝爱阿难何等?答曰:我爱阿难眼、耳、口、鼻,以至身形等。佛言:阿难眼中但有泪,耳中但有垢,口中但有涎,鼻中但有涕,身中但有屎、尿。有夫妻者,便有恶露,有恶露则生子,有子则有死,既有死丧,便有啼哭,是身何益,汝何所爱?女闻是语,便自正心,即得入道。我一宣扬,爱心永脱者:指佛才一宣扬,敕文殊将咒往护,恶咒销灭,一闻神咒,冥熏加被之力,宿习灭除;及见佛闻法,爱河干枯,顿证三果,故曰爱心永脱。成阿罗汉者:指前闻文殊选圆通后,证四果也。良以先蒙咒力,销除宿习,复藉法音,悟证圣果,设非咒力,除此宿习,安得淫心速灭,契无为法耶?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且登伽习厚,尚属淫女,无心修行,但由神咒,不测之力,资熏之功,尚能速证无学果位。云何,深怪之辞,谓云何汝等,惑习微薄,在会声闻者,兼有学及无学也:有学断见惑,无学断思惑,非同登伽,尚为淫女耶。且其所求,惟是最上一乘,决定自信,成佛之道,亦非同登伽之无心修行耶。 譬如以尘,尘喻习气,顺风喻神咒。以微尘扬于顺风,尘无不尽;喻习气遇于神咒,习无不除,有何艰难险阻之事哉?初历明预先严戒竟。

  子二 略示场中定慧 分二 丑初 因戒生定 二 因定发慧 今初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此明因戒生定,精修律仪,以为其本。设若末世,有修耳根圆通者,发心欲坐修道之场。必先持此比丘根本四重清净禁戒;清谓清其源,净谓净其流,如上所云:先持四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是也。受戒之时,须选授戒之师,盖师是学人之模范,模范不正,鲜能依之成正器故。必宜选择戒根清净,第一沙门,以为其师。第一者法腊俱长,为众所推,如此沙门,能和合成事;用以为师,羯磨乃得成故。若其不遇真实清净大僧,汝虽受戒律,不过虚名,其实无漏戒体,必定不能成就也。若遇真僧,戒律清净,德腊俱长,戒方成就。

  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

  戒成已后,道器成就,魔不得便,随力厚薄,或著新衣,或洗令净,而著此衣,表里俱洁。然香以熏其室,闲居以摄其心,心处交熏,如此诵咒,神效易致,宿习易除也。咒诵一百八遍者,表所治烦恼之数。一切众生,烦恼有百八,故以戒违现业,咒除宿习,魔不得其便也。然后可以择日建立修道之场。《指掌》云:结坛必先诵咒者,有二义:一、谓治习净根,坛仪乃现;二、谓仗咒神功,远诸魔事。有志行道者,不可不知也。

  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此定中求佛。上二科是用戒意,此方是所生之定。良以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心水澄清即定也,故知此已在定中。求于十方,现住国土者:即现坐道场,无上如来,谓超九界以独尊,此属所感也。放大悲光者:光从大悲心中放出,来灌其顶,身心受益,此属所应也。感应道交,行道无虑矣!初因戒生定竟。

  丑二 因定发慧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

  上科因戒生定,此科因定发慧。《正脉》云:前不兼后,后必兼前。前科但牒戒而生定,此科总标因定,而文中双牒,戒定为因也。 阿难!如是末世,结界建坛,唯许清净比丘,若坛仪已成,修习不拘四众,故云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出家二众,持戒有素,故通称清净,在家二众,故通称白衣檀越;是华梵合称,檀是檀那,此云布施;越以布施能超越贫穷苦海故。今通许者,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修习。虽四众同坛,必各从其类,如优婆塞,随比丘后,优婆夷随比丘尼后,此一定之序也。心灭贪淫:指白衣言,心灭贪、痴、淫、爱等念。持佛净戒:指出家言,严持诸佛所制清净戒律,身心勿犯,方为可耳。设或不然,勿许滥从,以妨道业。而于修道场中,一向发菩萨四弘誓愿,以为感佛机也。

  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正脉》云:凡出道场而复入,则必澡浴,外洁其身也。六时行道,即专注反闻,经行排遣,内摄其心也。昼夜十二时,六时行道,六时静坐,均调昏散矣。如子时行道,丑时静坐,寅时行道,卯时静坐是也。然行中,坐中,所习皆反闻自性,入流亡所而已。余二句结成克期入定。不寐有二意;一除昏睡不觉,二戒忘失反闻。此科正牒定,而明因定二字。下科乃生慧也。 定心,为生慧之亲因。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表摄授之意,安慰施无畏之力,此为助缘。因缘既备,令其豁然贯通,朗然大悟也。《正脉》云:然开悟浑含,浅深诸相,不可一定,若得动静不生,发须陀洹见道慧;若得闻所闻尽,发阿罗汉人空慧;若得空所空灭,成法空慧;若得寂灭现前,发圆通无上知觉慧也。孤山曰:若见此像,当观空寂,是佛显然,是魔则灭。初请略说竟。

  庚二 重请详示 分二 辛初 重请说道场 二 重请说神咒 辛初分二壬初 阿难重请 二 世尊重说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此阿难重请说道场。前虽言入道场,而未说道场如何建设,故重请之。阿难承教持戒远魔,又令诵咒除习,复示结坛行道;我蒙此等训诲,皆出如来至极悲心之所流出,故曰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者:谓如佛所说,云散长空,心同皎月,已获开悟,自知从此但习反闻修证,不须道场,可成无学之道。无学,不仅四果,当指圆通,三空诸果位也。 末法修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建立道场,自非小事,究竟如何结界,方合佛制,不违世尊,清净轨则?初阿难重请竟。

  壬二 世尊重说 分三 癸初 道场建设 二 修证节次 三 结答酬请 癸初分五 子初 所建坛式 二 所设庄严 三 所献供养 四 所奉尊像 五 所取照映 今初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此示道场之建设。盖圣人施设,理事双彰;事依理成,理得事显,非是坛仪,徒壮观瞻也。佛告阿难:末世众生,障深业重,非建道场,难以修习,故曰愿立也。立坛之地,恐有不净,故须另涂也。表法诸家,各有所长,惟《宝镜疏》,始终表显,方合圆通修法,故皆依之。雪山者,表真如法性,不变理体也。大力白牛者:表自性清净,根本正智也。先取之者,因其饮食如法,乃取粪和香,以泥其地也。食其山中肥腻香草者:雪山有草,名曰忍辱,食之可得醍醐,丰肥油腻,其粪清香。此牛唯饮雪山清水,香草表三慧,清水表正定也。惟以水草司牛者,正如行人熏修,定、慧均等也。其粪精微细妙者:表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也。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者:除其旧地,覆以新泥也。表三无漏学,能熏法身,成真因地也。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

  别于平原者:另于平原,以高阜恐堆积不净,拗下恐流聚污秽;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本净黄土用之。若无雪山白牛者,表且取中根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者:表蠲除外务,专修返闻,从解结破五阴也。取其黄土者:黄色居中,表六根之中,中道佛性也。

  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和上旃檀等十种香,表十波罗密也。细罗为粉者:表十波罗密,广为万行也。合土成泥者:表万行唯心也。以涂坛地者:表成真因也。方圆丈六,为八角坛者:此定坛相,表八正道,摄于八邪也。八角则方而复圆,圆而复方,表体用不二,事理同归也。 盖上白牛,正表最上根人,以能不随分别,即三缘顿断,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喻如唯以牛粪,可和旃檀也。设或不能直下歇狂,须知修行,二决定义,就六根门头,破除五阴,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更加四种律仪,五会神咒,方成妙修者,喻和黄土,旃檀之外,加九香也。 梵语旃檀,此翻与乐,即白檀香也。竺法真云,出外国罗山有白檀树。此经用以涂地,非《法华海》此岸旃檀,六铢价值娑婆者也。沉香,《异物志》云:出日南国,凡欲取者,斫树著地,积久朽烂,其心至坚,入水则沉。苏合,《续汉书》云: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或曰苏合国,人采花笮汁,煞以为膏,以卖买客。熏陆,《南方草木》状云:出大秦国海边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树胶流涉沙上,性能止痛,采取卖之。郁金,《说文》云:郁鬯乃百草之华,远人所贡方物,郁人捣而煮之,和酒以降神也。白胶,《本草》云:商雒间多有,树如白杨,实大如鸟卵,能除恶气、去疮疹,即枫香脂也。青木,《南州异物志》云:是草根,能寤魇寐,状如甘草,出交州。零陵,《南越志》云:一名燕草,又名熏草。出零陵郡山谷之间,叶如罗勒,能止精明目也。甘松,出凉州诸山,能和合众香,可除腹胀,亦能下气。鸡舌,《异物志》云:出薄州,云是草萎,乃汉时尚书郎,含之奏事者。设或久服,则能令人身口皆香,即丁香也。场地者:即密部所谓画地为场也。然欲修定,必须择日,结界建坛;修行既毕,即解界撤坛,不得留至明相出时,此定制也。古云:封土曰坛,除土曰墠,除扫也。《国语》云:坛之所除也,曰场。封土,即起土也。此中场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