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七卷▪P5

  ..續本文上一頁阿難無婦,我又無夫。佛言阿難無發,汝能剃頭否?女歸白母,已許剃發。佛問:汝愛阿難何等?答曰:我愛阿難眼、耳、口、鼻,以至身形等。佛言:阿難眼中但有淚,耳中但有垢,口中但有涎,鼻中但有涕,身中但有屎、尿。有夫妻者,便有惡露,有惡露則生子,有子則有死,既有死喪,便有啼哭,是身何益,汝何所愛?女聞是語,便自正心,即得入道。我一宣揚,愛心永脫者:指佛才一宣揚,敕文殊將咒往護,惡咒銷滅,一聞神咒,冥熏加被之力,宿習滅除;及見佛聞法,愛河幹枯,頓證叁果,故曰愛心永脫。成阿羅漢者:指前聞文殊選圓通後,證四果也。良以先蒙咒力,銷除宿習,複藉法音,悟證聖果,設非咒力,除此宿習,安得淫心速滅,契無爲法耶?

  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雲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且登伽習厚,尚屬淫女,無心修行,但由神咒,不測之力,資熏之功,尚能速證無學果位。雲何,深怪之辭,謂雲何汝等,惑習微薄,在會聲聞者,兼有學及無學也:有學斷見惑,無學斷思惑,非同登伽,尚爲淫女耶。且其所求,惟是最上一乘,決定自信,成佛之道,亦非同登伽之無心修行耶。 譬如以塵,塵喻習氣,順風喻神咒。以微塵揚于順風,塵無不盡;喻習氣遇于神咒,習無不除,有何艱難險阻之事哉?初曆明預先嚴戒竟。

  子二 略示場中定慧 分二 醜初 因戒生定 二 因定發慧 今初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爲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此明因戒生定,精修律儀,以爲其本。設若末世,有修耳根圓通者,發心欲坐修道之場。必先持此比丘根本四重清淨禁戒;清謂清其源,淨謂淨其流,如上所雲:先持四重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是也。受戒之時,須選授戒之師,蓋師是學人之模範,模範不正,鮮能依之成正器故。必宜選擇戒根清淨,第一沙門,以爲其師。第一者法臘俱長,爲衆所推,如此沙門,能和合成事;用以爲師,羯磨乃得成故。若其不遇真實清淨大僧,汝雖受戒律,不過虛名,其實無漏戒體,必定不能成就也。若遇真僧,戒律清淨,德臘俱長,戒方成就。

  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

  戒成已後,道器成就,魔不得便,隨力厚薄,或著新衣,或洗令淨,而著此衣,表裏俱潔。然香以熏其室,閑居以攝其心,心處交熏,如此誦咒,神效易致,宿習易除也。咒誦一百八遍者,表所治煩惱之數。一切衆生,煩惱有百八,故以戒違現業,咒除宿習,魔不得其便也。然後可以擇日建立修道之場。《指掌》雲:結壇必先誦咒者,有二義:一、謂治習淨根,壇儀乃現;二、謂仗咒神功,遠諸魔事。有志行道者,不可不知也。

  求于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此定中求佛。上二科是用戒意,此方是所生之定。良以衆生心水淨,諸佛影現中,心水澄清即定也,故知此已在定中。求于十方,現住國土者:即現坐道場,無上如來,謂超九界以獨尊,此屬所感也。放大悲光者:光從大悲心中放出,來灌其頂,身心受益,此屬所應也。感應道交,行道無慮矣!初因戒生定竟。

  醜二 因定發慧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淫,持佛淨戒,于道場中,發菩薩願。

  上科因戒生定,此科因定發慧。《正脈》雲:前不兼後,後必兼前。前科但牒戒而生定,此科總標因定,而文中雙牒,戒定爲因也。 阿難!如是末世,結界建壇,唯許清淨比丘,若壇儀已成,修習不拘四衆,故雲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出家二衆,持戒有素,故通稱清淨,在家二衆,故通稱白衣檀越;是華梵合稱,檀是檀那,此雲布施;越以布施能超越貧窮苦海故。今通許者,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修習。雖四衆同壇,必各從其類,如優婆塞,隨比丘後,優婆夷隨比丘尼後,此一定之序也。心滅貪淫:指白衣言,心滅貪、癡、淫、愛等念。持佛淨戒:指出家言,嚴持諸佛所製清淨戒律,身心勿犯,方爲可耳。設或不然,勿許濫從,以妨道業。而于修道場中,一向發菩薩四弘誓願,以爲感佛機也。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叁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正脈》雲:凡出道場而複入,則必澡浴,外潔其身也。六時行道,即專注反聞,經行排遣,內攝其心也。晝夜十二時,六時行道,六時靜坐,均調昏散矣。如子時行道,醜時靜坐,寅時行道,卯時靜坐是也。然行中,坐中,所習皆反聞自性,入流亡所而已。余二句結成克期入定。不寐有二意;一除昏睡不覺,二戒忘失反聞。此科正牒定,而明因定二字。下科乃生慧也。 定心,爲生慧之親因。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表攝授之意,安慰施無畏之力,此爲助緣。因緣既備,令其豁然貫通,朗然大悟也。《正脈》雲:然開悟渾含,淺深諸相,不可一定,若得動靜不生,發須陀洹見道慧;若得聞所聞盡,發阿羅漢人空慧;若得空所空滅,成法空慧;若得寂滅現前,發圓通無上知覺慧也。孤山曰:若見此像,當觀空寂,是佛顯然,是魔則滅。初請略說竟。

  庚二 重請詳示 分二 辛初 重請說道場 二 重請說神咒 辛初分二壬初 阿難重請 二 世尊重說 今初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雲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此阿難重請說道場。前雖言入道場,而未說道場如何建設,故重請之。阿難承教持戒遠魔,又令誦咒除習,複示結壇行道;我蒙此等訓誨,皆出如來至極悲心之所流出,故曰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者:謂如佛所說,雲散長空,心同皎月,已獲開悟,自知從此但習反聞修證,不須道場,可成無學之道。無學,不僅四果,當指圓通,叁空諸果位也。 末法修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建立道場,自非小事,究竟如何結界,方合佛製,不違世尊,清淨軌則?初阿難重請竟。

  壬二 世尊重說 分叁 癸初 道場建設 二 修證節次 叁 結答酬請 癸初分五 子初 所建壇式 二 所設莊嚴 叁 所獻供養 四 所奉尊像 五 所取照映 今初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此示道場之建設。蓋聖人施設,理事雙彰;事依理成,理得事顯,非是壇儀,徒壯觀瞻也。佛告阿難:末世衆生,障深業重,非建道場,難以修習,故曰願立也。立壇之地,恐有不淨,故須另塗也。表法諸家,各有所長,惟《寶鏡疏》,始終表顯,方合圓通修法,故皆依之。雪山者,表真如法性,不變理體也。大力白牛者:表自性清淨,根本正智也。先取之者,因其飲食如法,乃取糞和香,以泥其地也。食其山中肥膩香草者:雪山有草,名曰忍辱,食之可得醍醐,豐肥油膩,其糞清香。此牛唯飲雪山清水,香草表叁慧,清水表正定也。惟以水草司牛者,正如行人熏修,定、慧均等也。其糞精微細妙者:表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也。可取其糞,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者:除其舊地,覆以新泥也。表叁無漏學,能熏法身,成真因地也。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

  別于平原者:另于平原,以高阜恐堆積不淨,拗下恐流聚汙穢;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本淨黃土用之。若無雪山白牛者,表且取中根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者:表蠲除外務,專修返聞,從解結破五陰也。取其黃土者:黃色居中,表六根之中,中道佛性也。

  和上栴檀,沈水、蘇合、薰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爲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方圓丈六,爲八角壇。

  和上旃檀等十種香,表十波羅密也。細羅爲粉者:表十波羅密,廣爲萬行也。合土成泥者:表萬行唯心也。以塗壇地者:表成真因也。方圓丈六,爲八角壇者:此定壇相,表八正道,攝于八邪也。八角則方而複圓,圓而複方,表體用不二,事理同歸也。 蓋上白牛,正表最上根人,以能不隨分別,即叁緣頓斷,叁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喻如唯以牛糞,可和旃檀也。設或不能直下歇狂,須知修行,二決定義,就六根門頭,破除五陰,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更加四種律儀,五會神咒,方成妙修者,喻和黃土,旃檀之外,加九香也。 梵語旃檀,此翻與樂,即白檀香也。竺法真雲,出外國羅山有白檀樹。此經用以塗地,非《法華海》此岸旃檀,六铢價值娑婆者也。沈香,《異物志》雲:出日南國,凡欲取者,斫樹著地,積久朽爛,其心至堅,入水則沈。蘇合,《續漢書》雲: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或曰蘇合國,人采花笮汁,煞以爲膏,以賣買客。熏陸,《南方草木》狀雲:出大秦國海邊大樹,生于沙中,盛夏樹膠流涉沙上,性能止痛,采取賣之。郁金,《說文》雲:郁鬯乃百草之華,遠人所貢方物,郁人搗而煮之,和酒以降神也。白膠,《本草》雲:商雒間多有,樹如白楊,實大如鳥卵,能除惡氣、去瘡疹,即楓香脂也。青木,《南州異物志》雲:是草根,能寤魇寐,狀如甘草,出交州。零陵,《南越志》雲:一名燕草,又名熏草。出零陵郡山谷之間,葉如羅勒,能止精明目也。甘松,出涼州諸山,能和合衆香,可除腹脹,亦能下氣。雞舌,《異物志》雲:出薄州,雲是草萎,乃漢時尚書郎,含之奏事者。設或久服,則能令人身口皆香,即丁香也。場地者:即密部所謂畫地爲場也。然欲修定,必須擇日,結界建壇;修行既畢,即解界撤壇,不得留至明相出時,此定製也。古雲:封土曰壇,除土曰墠,除掃也。《國語》雲:壇之所除也,曰場。封土,即起土也。此中場地…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