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P4

  ..续本文上一页既已成魔,自不觉知,生同醉梦,死从沦溺,以众生本有如来藏心,为成佛之种,今为爱见二魔所劫,故曰失如来种也。

  午二 指述妄语之意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此指述妄语之意,惟在贪其供养,故作大妄语。所谓未得菩提,谓为已得,未证涅槃,言为已证。后云:况复法王,如何妄窃;乃斥乎此。此或求世间尊为殊胜第一者:谓或复有人,不敢以菩提涅槃妄称,但求世间,尊为殊胜第一;以是之故,谓现前之人,作如是言:凡夫人中,初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须陀洹果;次于初果,又见二果为上,故自谓已得,斯陀含果;次于二果,又见三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阿那含果;次于三果,又见四果为上,故自谓已得阿罗汉道;次于出世小乘中,又见缘觉、独觉中乘为上,故自谓已得;十地圣人,及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诸位菩萨。后说云何自称得上人法,盖指乎此。末二句,即述大妄语意,言此人,作如是等大妄语者,为求彼前人,向自己礼拜忏悔,贪其供养。

  午三 记其损善堕落

  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此作大妄语,希图利养。妄罪兼盗,永失善根。是一颠迦,亦云一阐提,此翻断善根人。善根既断,是为消灭成佛之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者:南印度建那补罗国之北,有贝多罗树木,三十余里,树叶长广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其树以刀断,则不复活。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正知正见,沉沦三途苦海,纵有禅智,咸资魔业,不成真三昧。初首陈妄语大损竟。

  巳二 表己禁敕无妄 分二 午初 佛敕圣化必密 二 惟除命终遗付 今初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指掌疏》云:佛灭度后,魔强法弱,故敕菩萨、罗汉,应身生彼,挽末法而扶正教,摧邪宗而救众生也。作种种形,随类现化。度诸轮转者:令出生死,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说法也。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 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初四句现顺行,下诸句现逆行,如佛所敕,作种种形也。或作不定辞,以妙观察智,观机现形,沙门至童女等,如三十二应说。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者:乃菩萨涉俗利生,四摄法中之同事摄也。若不同其事,未免矫拂其心,不相顺从,若与其同事,意在得其欢心,以便与其称赞最上一佛乘,能令众生,返迷归悟,离苦得乐,转彼邪心,令得正定,故曰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

  究竟不肯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漏佛旨,秘密之因。轻言末学者:轻易泄言,于晚学之人也。

  午二 惟除命终遗付

  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惟除命终者,示现舍报也。阴有遗付者:暗中有遗言付嘱也。住则不泄,泄则不住,如杜顺和尚偈云:“游子漫奔波,登山礼土坡,文殊祗这是,何处觅弥陀。”云何是斥责辞,是人指爱见魔人,以如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之魔说,惑乱后世末学众生,成大妄语。

  巳三 转教先佛明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佛敕菩萨、罗汉,现身如是;汝教后世初心之人,欲修三摩地者,先虽能断淫、杀、盗三,后复要断除如是诸大妄语;是则名为,今昔如来,第四决定断妄语戒,清净修学之明诲也。三转教先佛明诲竟。

  巳四 确定菩提成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断无成 二 许能断必成 今初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此承上,是如来以断大妄语之故。又呼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喻如刻人之干粪,而为旃檀之形像也,因果不类。以妄语心行,喻干粪,禅定真修,喻旃檀佛像,正以妄语粪秽之因,欲求禅定法身之果,岂可得乎?故曰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所以我教比丘,不断妄语,不成菩提;但依正直之心,即成道之场。《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于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乃至语默,云为一切行中,尚要正直,无得虚假,云何妄自称尊,谓得大小诸乘,及上人之法耶?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穷人,以喻三摩未成,性德未显。妄称帝王者:即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帝王者,一国之主,妄号之,自取赤族之诛,灭门之祸也。况复二句,乃以轻况重之意,言三乘贤圣,尚不可窃,况佛为出世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者:以大妄语为因故不真,则果地之事,难免迂回屈曲,求进反退,求升反坠,而求佛果菩提,自不能成。如噬脐人:噬以口咬也。脐即肚脐,谓口脐相远,终不能及,以是自作妄语,销灭佛种,更欲望谁而成就耶?

  午二 许能断必成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此深许能断大妄语,必成无上菩提。若诸比丘,心如弓弦之直,无有谄曲之相。心是四威仪之主;心直,则四威仪中,一切行门,皆悉真实,永无虚假,则能直入三摩地中。永无魔事:魔行邪险,今心直行真,魔不得便;故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正脉》云:菩萨无上知觉,即圆通真因地心;然以因定果,亦是无上菩提矣!初曲成戒劝之意竟。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如我所说,断除淫、杀、盗之后,复更断除大妄语者,是则为正,即名佛说,急当从之。若不如此说,谓前三已断,大妄语无碍真修者,是即为邪,即波旬说,宜深绝之。此如来欲令阿难,将如来语传示末法,保护初心真修习者,令识天魔,不被所惑也。四断妄竟。并上三科开释四重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六终

  寅三 总结远魔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先问,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佛按定其意,总结云:阿难!汝问我摄心之法,我今先说四重律仪,即是入三摩地,指耳根圆通,初心修学,至妙之门。此妙门即四重律仪,是故求菩萨道者,要先持此四种律仪;身心皎洁,丝毫无犯,如冰如霜,如是则根本已除,以淫、杀、盗、妄四种是根本戒故,拔本必不滋末,自然不能发生一切枝叶。心三者,指贪、嗔、痴;口四者,指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皆为枝叶。然贪、嗔、痴,属大烦恼。今淫、杀、盗、妄,从心止绝,乃至一念不生故也。根本既除,则枝末无所从生,故曰生必无因,是则严持四重,称为修学妙门者宜矣!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此绝尘决定远魔。如是四事,若能持守,不令一念,漏落于四重中。则心常住戒,尚不缘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六尘举四,可以例知。《正脉》云:“尘依念住,念绝而尘何所依?魔托尘入,尘亡而魔何所托?故曰一切魔事,云何发生。”初正教持戒竟。

  丑二 助以咒力 分二 寅初 正以劝持赞胜 二 况显除习无难 今初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无上神咒。

  此正劝持咒。宿是宿生,习是惑业,习气种子。温陵曰:现业已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隐然若有驱策,而不能已,宿习之使也。 惟有神咒,不思议力,乃可灭除,故云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神咒。诵咒而曰一心者,有事有理:事一心者,以能持之心,持所持之咒,能所分明,相续不断。理一心者:能持之心,全心是咒;所持之咒,全咒是心,能所双亡,心咒不二,咒则是心,心则是咒。咒是顶光化佛所说,正以表尊中之尊,密中之密。佛本是世间最尊,今是佛顶之化佛,固是尊中之尊。顶是无见,是世间最密,今是化佛,从顶发辉所说,乃是密中密也,亦借此以表除习义故。摩诃萨怛哆,般怛啰,此云大白伞盖,大表如来藏心之体,绝诸对待故;白表如来藏心之相,离诸妄染故;伞盖表如来藏心之用,普覆一切故。既即藏心,故称无上,神妙莫测之咒。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神咒。

  斯指神咒,谓此咒是如来无见顶相,即佛三十二相之第一相,曰肉髻顶相。而称无见者,华严九地菩萨,为佛乳母,捧持谛观,不见其顶,示顶法不可以见见也,无为心佛:乃从世尊肉髻顶相,涌百宝光,故曰从顶发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故曰坐宝莲华。佛称无为者,以系如来入定,从无为心中现故。重放光明,所说心咒,以是诸佛心印,其体即是如来藏故。初正以劝持赞胜竟。

  寅二 况显除习无难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此显咒力,不可思议。姑就近事论之,且汝与摩登伽女,宿世因缘,恩情爱恋,习气种子,非是一生,及与一劫,由来远矣!难以解脱,如前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按《登伽经》云:阿难既返,女啼不止,续念阿难。随至只桓,佛使追呼。而问之曰:汝逐阿难,欲何所索?女言:我闻…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