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七卷▪P4

  ..續本文上一頁既已成魔,自不覺知,生同醉夢,死從淪溺,以衆生本有如來藏心,爲成佛之種,今爲愛見二魔所劫,故曰失如來種也。

  午二 指述妄語之意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忏,貪其供養。

  此指述妄語之意,惟在貪其供養,故作大妄語。所謂未得菩提,謂爲已得,未證涅槃,言爲已證。後雲:況複法王,如何妄竊;乃斥乎此。此或求世間尊爲殊勝第一者:謂或複有人,不敢以菩提涅槃妄稱,但求世間,尊爲殊勝第一;以是之故,謂現前之人,作如是言:凡夫人中,初果爲上,故自謂已得,須陀洹果;次于初果,又見二果爲上,故自謂已得,斯陀含果;次于二果,又見叁果爲上,故自謂已得,阿那含果;次于叁果,又見四果爲上,故自謂已得阿羅漢道;次于出世小乘中,又見緣覺、獨覺中乘爲上,故自謂已得;十地聖人,及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叁賢諸位菩薩。後說雲何自稱得上人法,蓋指乎此。末二句,即述大妄語意,言此人,作如是等大妄語者,爲求彼前人,向自己禮拜忏悔,貪其供養。

  午叁 記其損善墮落

  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殒善根,無複知見,沈叁苦海,不成叁昧。

  此作大妄語,希圖利養。妄罪兼盜,永失善根。是一顛迦,亦雲一闡提,此翻斷善根人。善根既斷,是爲消滅成佛之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者:南印度建那補羅國之北,有貝多羅樹木,叁十余裏,樹葉長廣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其樹以刀斷,則不複活。佛記是人,永殒善根,無複正知正見,沈淪叁途苦海,縱有禅智,鹹資魔業,不成真叁昧。初首陳妄語大損竟。

  巳二 表己禁敕無妄 分二 午初 佛敕聖化必密 二 惟除命終遺付 今初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指掌疏》雲:佛滅度後,魔強法弱,故敕菩薩、羅漢,應身生彼,挽末法而扶正教,摧邪宗而救衆生也。作種種形,隨類現化。度諸輪轉者:令出生死,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說法也。

  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 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叁摩地。

  初四句現順行,下諸句現逆行,如佛所敕,作種種形也。或作不定辭,以妙觀察智,觀機現形,沙門至童女等,如叁十二應說。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者:乃菩薩涉俗利生,四攝法中之同事攝也。若不同其事,未免矯拂其心,不相順從,若與其同事,意在得其歡心,以便與其稱贊最上一佛乘,能令衆生,返迷歸悟,離苦得樂,轉彼邪心,令得正定,故曰令其身心,入叁摩地。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

  究竟不肯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漏佛旨,秘密之因。輕言末學者:輕易泄言,于晚學之人也。

  午二 惟除命終遺付

  惟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

  惟除命終者,示現舍報也。陰有遺付者:暗中有遺言付囑也。住則不泄,泄則不住,如杜順和尚偈雲:“遊子漫奔波,登山禮土坡,文殊祗這是,何處覓彌陀。”雲何是斥責辭,是人指愛見魔人,以如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之魔說,惑亂後世末學衆生,成大妄語。

  巳叁 轉教先佛明誨

  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後複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佛敕菩薩、羅漢,現身如是;汝教後世初心之人,欲修叁摩地者,先雖能斷淫、殺、盜叁,後複要斷除如是諸大妄語;是則名爲,今昔如來,第四決定斷妄語戒,清淨修學之明誨也。叁轉教先佛明誨竟。

  巳四 確定菩提成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斷無成 二 許能斷必成 今初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爲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此承上,是如來以斷大妄語之故。又呼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喻如刻人之幹糞,而爲旃檀之形像也,因果不類。以妄語心行,喻幹糞,禅定真修,喻旃檀佛像,正以妄語糞穢之因,欲求禅定法身之果,豈可得乎?故曰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于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

  所以我教比丘,不斷妄語,不成菩提;但依正直之心,即成道之場。《華嚴經》雲:“菩提妙法樹,生于直心地。”《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于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乃至語默,雲爲一切行中,尚要正直,無得虛假,雲何妄自稱尊,謂得大小諸乘,及上人之法耶?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複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窮人,以喻叁摩未成,性德未顯。妄稱帝王者:即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帝王者,一國之主,妄號之,自取赤族之誅,滅門之禍也。況複二句,乃以輕況重之意,言叁乘賢聖,尚不可竊,況佛爲出世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者:以大妄語爲因故不真,則果地之事,難免迂回屈曲,求進反退,求升反墜,而求佛果菩提,自不能成。如噬臍人:噬以口咬也。臍即肚臍,謂口臍相遠,終不能及,以是自作妄語,銷滅佛種,更欲望誰而成就耶?

  午二 許能斷必成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叁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此深許能斷大妄語,必成無上菩提。若諸比丘,心如弓弦之直,無有谄曲之相。心是四威儀之主;心直,則四威儀中,一切行門,皆悉真實,永無虛假,則能直入叁摩地中。永無魔事:魔行邪險,今心直行真,魔不得便;故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正脈》雲:菩薩無上知覺,即圓通真因地心;然以因定果,亦是無上菩提矣!初曲成戒勸之意竟。

  辰二 判決邪正之說

  如我所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如我所說,斷除淫、殺、盜之後,複更斷除大妄語者,是則爲正,即名佛說,急當從之。若不如此說,謂前叁已斷,大妄語無礙真修者,是即爲邪,即波旬說,宜深絕之。此如來欲令阿難,將如來語傳示末法,保護初心真修習者,令識天魔,不被所惑也。四斷妄竟。並上叁科開釋四重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六終

  寅叁 總結遠魔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叁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叁口四,生必無因。

  阿難先問,欲攝其心,入叁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佛按定其意,總結雲:阿難!汝問我攝心之法,我今先說四重律儀,即是入叁摩地,指耳根圓通,初心修學,至妙之門。此妙門即四重律儀,是故求菩薩道者,要先持此四種律儀;身心皎潔,絲毫無犯,如冰如霜,如是則根本已除,以淫、殺、盜、妄四種是根本戒故,拔本必不滋末,自然不能發生一切枝葉。心叁者,指貪、嗔、癡;口四者,指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皆爲枝葉。然貪、嗔、癡,屬大煩惱。今淫、殺、盜、妄,從心止絕,乃至一念不生故也。根本既除,則枝末無所從生,故曰生必無因,是則嚴持四重,稱爲修學妙門者宜矣!

  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此絕塵決定遠魔。如是四事,若能持守,不令一念,漏落于四重中。則心常住戒,尚不緣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六塵舉四,可以例知。《正脈》雲:“塵依念住,念絕而塵何所依?魔托塵入,塵亡而魔何所托?故曰一切魔事,雲何發生。”初正教持戒竟。

  醜二 助以咒力 分二 寅初 正以勸持贊勝 二 況顯除習無難 今初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般怛啰,無上神咒。

  此正勸持咒。宿是宿生,習是惑業,習氣種子。溫陵曰:現業已製,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隱然若有驅策,而不能已,宿習之使也。 惟有神咒,不思議力,乃可滅除,故雲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神咒。誦咒而曰一心者,有事有理:事一心者,以能持之心,持所持之咒,能所分明,相續不斷。理一心者:能持之心,全心是咒;所持之咒,全咒是心,能所雙亡,心咒不二,咒則是心,心則是咒。咒是頂光化佛所說,正以表尊中之尊,密中之密。佛本是世間最尊,今是佛頂之化佛,固是尊中之尊。頂是無見,是世間最密,今是化佛,從頂發輝所說,乃是密中密也,亦借此以表除習義故。摩诃薩怛哆,般怛啰,此雲大白傘蓋,大表如來藏心之體,絕諸對待故;白表如來藏心之相,離諸妄染故;傘蓋表如來藏心之用,普覆一切故。既即藏心,故稱無上,神妙莫測之咒。

  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爲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神咒。

  斯指神咒,謂此咒是如來無見頂相,即佛叁十二相之第一相,曰肉髻頂相。而稱無見者,華嚴九地菩薩,爲佛乳母,捧持谛觀,不見其頂,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無爲心佛:乃從世尊肉髻頂相,湧百寶光,故曰從頂發輝。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故曰坐寶蓮華。佛稱無爲者,以系如來入定,從無爲心中現故。重放光明,所說心咒,以是諸佛心印,其體即是如來藏故。初正以勸持贊勝竟。

  寅二 況顯除習無難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曆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

  此顯咒力,不可思議。姑就近事論之,且汝與摩登伽女,宿世因緣,恩情愛戀,習氣種子,非是一生,及與一劫,由來遠矣!難以解脫,如前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按《登伽經》雲:阿難既返,女啼不止,續念阿難。隨至只桓,佛使追呼。而問之曰:汝逐阿難,欲何所索?女言:我聞…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