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是修行
白雲禅師著述
于現實生活中,耽于計較的人,往往活得很辛苦;心識中,充滿了煩惱和怨尤;因爲,這種類型的人,太過于執著自我的感受與想法,眼目之中,完全是別人的言語和行爲。
這,于佛法中稱之爲隨著色塵緣境而轉。
衆所周知,人的思想發生變化,産生作用,無非是依于自己的感官,相應于外界所接觸到的現實種種情形,而引起自心中的想法,形成好受與不好受,分別自我意識的接納或抗拒,以至肯定苦或樂的情緒。
這,在佛法中謂之“蘊相”,也就是因色而發受,緣受發想,依想起行,如是行必完成結果;或者說,即爲五蘊的變化現象,産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學佛之人,講求“修行”,其實所謂的修行,即是修正自我意識所確定的行爲;然後,持之以恒,精進不懈,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形成越逾世俗人的德養;同時,由于具足德養,自然也就可以自度度他,入達饒益功德的效力。
修行之道,依五蘊的調適要領而言,建立起“想、行”之間的“間隔”,可以說是“入道”的基本條件;如果,當“受”而發“想”之時,先能不即刻入于“行”,而能建立起一個間隔,那末,于原有從自我意識而生起的“想”,便可以調整、或者說修改;如是于“想”的內涵,即能入于“非想”的德養,發起不同于原有的作用,自然,于“行”的表現,便能展現出有修養的行爲了!
于是,堪稱學“覺——佛”的行者。
您以爲如何呢?不妨先從“想、行”之間而建立起“間隔”著手;您將會發現,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