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一卷▪P6

  ..續本文上一頁。世約時言,有過去、現在、未來,遷流不住爲義;界約處說,有前後左右上下,方位定在爲義。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未來,現在爲世;方位有十,流數有叁。

  此世界即指根身。有過現未來,時時遷流不住爲世;有前後左右上下,方位定在可分爲界;如器界東西等,定位可明也。末二句結成,十方叁世之數。

  辰二 涉成本有數量

  一切衆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一切衆生之身,乃由四大六精,交相組織,虛妄而成。有情之根身,身本四大假合,四大屬無知色法,由有見聞等精,旋彼無知,而成有知,故稱有情衆生世界。既有根身,即有世界,在根身之中,貿易遷流,如世行商,貿易諸貨,遷流不停。界相則貿易不定,如轉前爲後,轉左爲右等。世相則遷流不停,如轉現爲過,轉未爲現等。世界相涉者:以世涉入界中,以界涉入世中,彼此交互相涉,爲下疊成功德數量之基礙。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祗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叁四四叁,宛轉十二。

  此先辨定界性。而此界性,設立方位,雖曰十方。觀雖字,則十不定十,究其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間人,只目名也東西南北四方。上下無位,中無定方二句,釋其只名四方之所以。以上下即四方之上下,離卻四方,無別上下,故曰無位。中無定方者:中即四方交接,四隅之中,一隅乃合兩方所成,亦無一定方位。

  四數必明四句,惟取東西南北,四方之數,必定可以指明;與過、現、未來叁世,互相涉入。叁四四叁:以叁世涉入四方,叁四成十二;以四方涉入叁世,四叁亦成十二。故曰宛轉十二,左之右之,轉來轉去,無不是十二也。此爲第一疊重也,爲下二疊之本。

  流變叁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流者從本流末,從一疊流至叁疊,變者變少爲多,由十二變爲千二,一十二字,即是十,如世人稱十爲一十,百爲一百,千爲一千。叁疊即上第一疊,以方涉世,叁世各有四方,叁四變成十二;第二疊,以世涉方,每方各有十世,變成一百二十;第叁疊,每一世各具十方,變成一千二百。文中但言一十百千者,舉整數略零數也。此約叁四爲第一疊。若以四叁爲第一疊,例此可知。蕅益大師另釋叁疊:第一疊,叁四四叁成十二也;第二疊,即四方中之叁世,每世各具十法界,則十二成一百二十也;第叁疊即界界各具十界,則百二十成一千二百也。故下文意根中雲,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出世法。

  總括始終者:一疊爲始,叁疊爲終,括者包括,即總括從始至終,六根之中,功能德用,有一千二百。謂衆生六種根性,各各周遍身心,身心既是世界相涉而成,已變成一千二百分劑,而六種根性,亦各各變成,一千二百功能德用也。 《指掌》設問:此根性功德,與《法華》六根功德,爲同爲異?答:此約理具,謂性中自有;彼約事造,經功感現。彼若不仗經功,亦唯理具;此若既解根結,亦齊事造;是則即同而異,即異而同,不可言同,不可言異,思之。

  辰叁 顯示六根具缺

  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叁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根性平等,根根功德亦等,本無可揀,因諸方衆生,根有優劣,娑婆世界亦然。六根之中,叁優叁劣,以具千二百功德爲優,八百功德爲劣。叁優之中,複以耳根爲最優,故佛告曰:“汝複于六根之中,克定孰優孰劣?”如眼下,別示功德具缺。具者爲優,缺者爲劣。如眼觀見,觀見即眼根見性功德,身之前後左右,即南北東西。後暗,後北方不見爲暗;前明,前南方能見爲明。又雲:“前方全明”,以正南,及東南西南二隅,完全能見;“後方全暗”,以正北,及東北西北,完全不見。左右旁觀,以正東正西,左顧右盻,兩旁觀察,亦全能見。

  叁分之二者:言功德之分數,前方與前二隅爲一分,左右兩方爲一分,後方與後兩隅爲一分,四方每方二百功德,共成八百;四隅每隅一百功德,共成四百,合成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得叁分二,以後方全暗,缺了一分故。統論眼根,所作功德不全,叁分言論也功德,缺了北方及後二隅無功德,當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爲劣。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迩近也遙遠也,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耳根聞性功德。如耳周遍聽聞,十方之聲,無所遺漏。如下所雲:“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聞性周圓,此即圓真實。聲有動靜二塵,有聲曰動,無聲曰靜,聞動之時,若有近遠之分;若者似也,聲塵虛妄,本非實有,故曰若有。但似有近遠之聲,近遠皆聞無礙,此即通真實;聞靜之時,寂靜無聲,聞性愈無邊涯際畔,動靜皆聞,一切時有,此即常真實;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爲最優。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驗于鼻根,叁分阙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

  此明鼻根嗅性功德。如鼻嗅聞,能通出息與入息也。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而阙少也中間交接之際,出入少停之時,功用不顯,阙少四百功德。驗于鼻根功德,叁分阙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爲劣。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舌根之性。惟取言說,不取嘗味,以舌性具二功能,若取嘗味則劣,以合中知故。而取言說則勝,能宣揚世間法,盡俗谛智慧;能宣出世間法,盡真谛智慧。 言有方分,理無窮盡者:或局于方言,如印度法師至中國,不通語言,而所說佛理,無有窮盡;或限于分量,乃以一偈而攝無邊妙義。又一解:“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法華經》雲:“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此能盡出世間智也;孔子聽孺歌而警心,此能盡世間智也。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爲優。

  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叁分阙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此明身根覺性功德。如身根對所覺之觸塵,識知是違情之觸,或順情之觸。違情如夏穿棉衣,冬著單衣;順情如饑餐美食,渴飲甘露。但合時能覺違順,離中即便不知,離是一分功德,合是雙分功德,故曰:“離一合雙。”每分四百功德,驗于身根,叁分功德,缺了一分,當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爲劣。

  如意默容,十方叁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此明意根知性功德。默容,即知性功德,口不言而心自知,謂之默;容者包容。十方叁世下,舉時處人法,以顯包容之範圍。約處則包容十方,即橫遍義;約時,則包容叁世,即豎窮義,此時處一對;一切世間,六凡染法,一切出世間,四聖淨法,此人法一對。無有那一法不包容,若人若法,一一皆能盡其涯量邊際。當知意根,圓照無遺,故能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爲優。四備顯六根功德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一卷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