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之辨
白雲禅師著述
般若,是了生脫死的依皈,是轉迷成覺的基因;是從相對的覺知,入達絕對的圓覺至極之境。
般若,依于知識與經驗爲構成因素,展現于適時、適地、適機、適境的圓融之下;使人與事的問題,獲得完滿的解決。
因此,世間法是知識和經驗之大成,是世俗的谛理與事相;出世間法是依于世間法從中探索和研究,但求有突破性的發現;然後,依于人與事的問題,覺知無明惑所,以般若之功而圓成真如實性,到達無上正等正覺的妙境地。
所以說:
般若是從相對而入于絕對的依皈。
般若是從無明而轉進覺知的基因。
般若是從世間而出世間的橋梁。
般若是從問題而顯真如的功德。
所以說:
學佛的旨趣,是在培養般若。
學佛的目標是在追求菩提。
般若與菩提,是波羅蜜的功德聚。
例如:
沙石、鋼筋、水泥、板模等可以建造房舍;但是,必須有“水”的調和,“人”的調配;否則,不能混凝,不能發揮作用,永遠不能建造成房舍。
水,般若。
人,是般若的運用者。
房舍是功德聚。
總合起來就是覺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