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八卷▪P6

  ..續本文上一頁惟明;慧眼見色了空;法眼遍觀塵世,此皆循染淨業,發現勝劣見。世間無知衆生,惑爲因緣、自然,皆是意識妄心,妄生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 問:“十番顯見,已顯見性即是真心,而爲諸法總相,今則融入藏性,則見大乃爲別相,未審其義雲何?”答:“此經推重圓通,悟修證入,皆依六根,故前特顯見性,以爲全體,必須悟此不生滅性,爲本修因,然後方可圓成,果地修證。”

  此七大普融萬法,而如來藏當爲總相,萬法皆爲別相。若約圓實教旨,法法皆可互爲總別,如帝網千珠,一珠含多珠,多珠趣一珠,以一珠爲總相,多珠爲別相,珠珠皆然,即是互爲總別。 《正脈》雲:良以前之開顯,今之融入,俱有初後二相。前之初相,自根中薦出,及其後相,則會萬法爲一體,而根身器界,皆是其中幻影,當即是此中,如來藏也。今之初相,亦從目前明暗辨起,與前根中薦出無異,及其後相,則合會結顯,性真圓融,周遍法界,當亦與前開顯後相,無有異也。又此中七大,皆許同是圓融,又是依圓旨之萬法互含也。而彼中見性,獨許冠于萬法,又是本經之別旨宗要也。當知前欲其巧于悟修,而此欲其圓于見解矣。具眼者辨之。六見大竟。

  辰七 識大 分五 巳初 標約根塵 二 就根塵辨 叁 合會警悟 四 結顯體用五 雙拂二計 今初

  阿難,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識性對下六種根塵,是指前六識,性即了別性,此性無有根源。下二句,即釋無源之義,因于六種根塵爲緣,虛妄顯現,乃爲塵影,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是謂無源。 汝今遍觀:此楞嚴法會聖衆,此單舉眼根對色塵,以例余五。用目循曆者:用眼目循序曆覽。其目周圍巡視,此根塵相對之時,一念未起,正根中見性,取現量性境。但如鏡中現像,元無妍、媸、美、惡,差別之分析也。此揀明眼根之相也。

  汝識于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此揀明識之相。即眼識及隨眼識,同時而起之明了意識,此二者亦有揀別。但對色塵,初起第一念,不涉名言,即是眼識名隨念分別;如起第二念,計執名字,即是隨眼家,俱起之同時意識,名計度分別。分別名相,緣境之後,將外境攝入,交內之獨頭意識。 于中次第標指者:于此聖衆之中,次第與循曆相照應,眼根循序而觀,意識次第標名指相。此是文殊,譯爲妙德;此富樓那,譯爲滿慈;此目犍連,譯采菽氏;此須菩提,譯爲空生;此舍利弗,譯爲鹙子。此揀明眼識,與隨眼意識之相。

  巳二 就根塵辨

  此識了知,爲生于見?爲生于相?爲生虛空?爲無所因,突然而出?

  此先征起,下則逐破。征問此識,能了別之知,爲是生于見根?爲是生于塵相?爲是生于虛空?爲無所因,突然忽然生出此識耶?

  阿難,若汝識性,生于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此破因根生。見即根也。離塵無根,從何發識?

  若汝識性,生于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視也,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此破因塵生。相即塵也,彼相亦即塵相,塵尚無有,識從何發?

  若生于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此破因空生。若生于空,既非塵相,又非見根。若非見根,則無能辨之性,自然不能知于明、暗、色、空,是離根無塵;若非塵相,則滅所緣之境,而見、聞、覺、知無處安立,是離塵無根矣!

  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處此非相、非見二非之中,能生之空,則幾同于無。何以故?因非見無辨故?此空等同于無,何能生識耶?若說空是有,又非同于物,亦何能生識?縱然能生汝識,因非相已滅所緣之境,欲將何者爲所分別耶?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此破無因生。若謂無因,突然而能生出汝識者,何不于白日之中,無有明月,突然特別生出汝識,以了知明月耶?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

  如前所說,非和合非不和合之義。汝可更加細詳,微細詳審句,即解釋細詳二字。能見之根,寄托于眼睛之內;所見之塵,推爲現前之境;可有形狀者,成爲有相之色;不有形相者,成爲無相之空;如是根、塵、色、空之中,汝可微細審詳,生識之緣,畢竟因依也何所出?于根、塵、色、空,既無所出,則非和合明矣!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凡言和合,必體性相類,可說和合,現今識有分別屬動,見無分別屬澄,澄湛不動也。體性各異,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五根之性,亦複如是,均非因緣和合矣。不應、誡止之詞,不應說此識生緣,乃是無從因也自然而出耶?然必根、塵相對而生,則又非不和合矣!

  巳叁 合會警悟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此合前六大,會歸藏性。謂如我前來所說,此之識心,本無所從,則非和合而有。當知此了別之識,與上見、聞、覺、知之根,同是圓滿湛然,其性非從緣所生。倘不圓滿,可說從緣所生,今既圓滿,此外無法,豈有緣之可從?兼彼無情之虛空,及地、水、火、風悉皆均等,同名七大。此以識大,會通前之六大。 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者:七大一一皆性皆真,圓融無礙;如前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既唯性唯真,七大本非七大,故皆如來藏,本無生滅,常住不動也。

  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

  此警令悟明識大即藏性。謂阿難言:汝心粗浮,粗則不細,浮則不深,無有深細之慧,不能悟明,見聞等根即藏性,不發明能了知之識性,本如來藏者:不字雙用,即不悟不發明根識,同是如來藏性。則教以應當起智觀察,六處識心。爲是同異乎?爲是空有乎?爲非同異乎?爲非空有乎? 若言是同,六用差別;若言是異,元一精明;此識豈可以同異言耶?若言是空,現有了別;若言是有,全無形相;此識豈可以空有言耶?若言非同,元本一體;若言非異,六處用殊;則知此識,又不可以非同非異言矣?若言非空,離于根塵,元無所有;若言非有,現能分別,諸塵境界;則知此識,又未可以空有言矣?若能悟明識大,同異非同異,空有非空有,則可悟明前之見大,與今之識大,非和合非不和合矣!

  巳四 結顯體用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

  此結顯識大之體。以識體即是如來藏體,由阿難無有真智,不悟真理,故曰:汝元不知如來藏性之中,性具之識,即是妙明真知;本覺之明,即是性真之識。以藏性、識性,相融、相即也。 妙覺湛然,然周法界者:前雲清淨本然,約本元自性說;今此識大,體即妙本明覺,湛然凝然,故直稱妙覺湛然;體中元具遍周法界之用,此亦但理具,而非事造,事造亦在下文。理具與事造之用,當雲何分?理具者,全體具足大用,渾涵未發;雖然未發,其本有之力用,毫無欠阙,如火柴具足火之力用,雖然未發,具有焚燒林野之用。事造者,將此火柴一擦,一星之火,便可燎原。理具事造,亦複如是。

  含吐十虛,甯有方所?

  此明大用無限。此科無隨心應量之文者,以心即識心,量亦識量,不複自隨自應,故不列焉。但言識性,能含能吐,含即包藏義,吐即出生義。此即稱性所起之大用,藏性能含裹十方,無際虛空,何況空中,所有世界衆生耶?藏性能顯現十方,無盡虛空,以及空中所有一切諸法,識亦如是。故相宗雲,“萬法唯識”也。

  巳五 雙拂二計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有漏、無漏二種之業,發現六凡有情世間。叁乘正覺世間,染淨之識。凡、外無有正知正見之衆,迷惑爲因緣和合而生,及自然不和合而生。此等皆妄想識心,分別計度,但有戲論之言說,都無真實之了義耳。 《正脈》問:“此經首先正破識心,如七處曲搜,叁迷決了,名義皆妄,畢竟無體;乃至顯見文中,又複旁兼相形而破,未嘗少假寬容。何後于十八界,即已許爲如來藏心,妙真如性,至此愈稱其周遍法界,含吐十虛,是即性之全體,而同彼開顯見性之極量,何前乃妄之至,而後乃真之極乎?”

  答:“前約初心悟修須從方便,決擇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則識須破盡,決定不用;後約圓解普融,無法不真,無法不如,乃至刹塵念劫,無非一真法界,何況識心,不融法界?懸示中雙具二門,此意詳盡,宜研味之。《指掌》雲:識之所以爲患者,要在不知是妄,良以不知是妄,必至認以爲真,遂不複更求真本:因將如來藏心,日汨沒于情塵之中,從迷積迷,浩劫不返。若果知是妄,不認爲真,還須會歸如來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體灰泯,反將含吐十虛之妙覺明用,永沈幻果,塵劫莫升。所以妙成二智,斷分于焦芽敗種者,豈曰無故?是知前之所以正破旁破者,務令了識是妄;後之所以會相融性者,務令達妄即真,得旨忘筌,微智者不足與道也”。醜叁圓彰七大即性周遍竟。並上大科辛初如來破妄顯真竟。

  楞嚴經講義第八卷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八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