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九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九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辛二 阿難明心生信 分叁 壬初 承示開悟 二 贊謝獲益 叁 發廣大心 壬初分二 癸初 敘承示 二 敘開悟 今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此結集經家,敘述阿難,悟明本有真心,發起大乘正信,先敘承示,以爲開悟之大本也。爾時,乃如來破妄顯真,已竟之時。微者隱微,昔日權宗,未曾顯說,六識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槃正因。妙者奧妙,今日實教,廣談了義,直指生滅身中有佛性,一切諸法是真如:此即上叁卷之微妙開示。《正脈》雲:通承破妄顯真科中,諸文爲言,良以此大開解,功夫非近,今當總前,撮其大要,令知微妙之實。破妄心有叁:一、七破以密示無處;二、重征以顯呵非心;叁、縱奪以決指無體。是所以破妄心者,極微細而盡精妙矣。顯真心文中亦叁:一示見等,而克就根性,直指其實體。二、示陰等,而廣融諸相,以明其一體。叁、示地等,而極顯圓融,以彰其全體。是所以顯真心者,亦可謂極微細而盡精妙矣。

  癸二 敘開悟 分二 子初 敘心蕩然 二 敘身蕩然 今初

  身心蕩然,得無挂礙,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阿難開悟,即是已開見道之眼。自第一卷阿難認識爲心,叁迷被破,遂即舍妄求真,求如來爲發妙明心,爲開道眼。如來即爲指見是心,顯見不動、不滅、不失、無還、不雜、無礙、不分、超情、離見、經曆十番,可謂發妙明心,而至微細矣!更爲會四科,全事即理,融七大全相皆性,普融萬法,可謂發妙明心,而極奧妙矣!由是阿難明心生信,頓開道眼,故有此悟。

  身心蕩然,得無挂礙者:當以二義釋之:一、達妄本空:昔在迷時,妄認四大假合,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乃爲六根所局,六識所锢,皆成挂礙。今者了達妄身、妄心,本自空寂,蕩然如大水漂蕩無存,故得無礙,解脫自在也。 二、知真本具:昔在迷時,將本有法性身,妙明心,埋沒于塵勞煩惱之中,幻妄身心之內,今者知法身清淨,遍一切處,則身蕩然;妙心圓明,遍周法界,則心蕩然;無形無相,蕩然寬廓,得無挂礙,得大受用也。

  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者:以既蒙如來,微妙開示,不獨當機阿難得悟,是諸同聞大衆,亦多各各自知;自知即悟也。其中大衆,位有淺、深不同,悟有解、證不等,所悟爲何?乃悟真心,遍滿十方,包含萬法。較之昔日,認識爲心,執心在身內;舍妄求真文雲:“不知寂常心性。”不失科中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不雜科中則曰:“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不分科中又謂:“茫然不知,是義終始!”四科總標文雲:“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此皆不自知也。

  今聞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全相皆性,到此雲散月明,瓜熟蒂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虛空,乃依報世界之最大者。在真心中,如觀手中,所持葉物,此則觀大同小也。葉即貝葉,物如庵摩羅果。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此悟萬法唯心。妙明元心,即如來藏心。一切包括之詞,世間即情、器二世間,身心世界是也。此皆領上顯見科中,第四顯見不失文雲:“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又領第八顯見不分文雲:“此見及緣即身心世界,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領陰等四科,皆即如來藏性,而成此悟,至此則斥破妄心,顯示真心之旨,方以極領,更不再認緣塵分別爲心矣。

  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此悟心包萬法。向者誤認妄想爲真心,惑在色身之內,身在界中,界在空中,重重含裹,遺真認妄,迷已爲物,曾無超越;今者圓悟真心,惟精惟一,惟是一真法界,純一無雜,周遍圓滿,故曰:心精遍圓。含容萬法,包裹十方,無往而非常住真心,無處不是性淨明體,此則轉小成大也。乃領上七大文中,性真圓融,皆如來藏,而成此悟。以上正敘心蕩然,得無挂礙。

  子二 敘身蕩然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此悟正報法身。向者妄認四大假合,以爲遍身,亦複認物爲己,六根各局,四支質礙,處在空界之中,不能超越;今則悟明本有法身,虛廓曠蕩,猶若太虛,反觀父母所生血肉之身,高不過七尺,壽不上百年,總屬幻妄不實,猶彼十方虛空之中,風吹所起一點微塵,至渺小,極幻妄,似有似無。太虛喻法身廣大,微塵喻生身渺小。此身在法性空中,如草露風燈,雖然暫存,終非永存,故曰若存;又如幻事夢境,雖未即亡,終歸滅亡,故曰若亡。此則轉粗爲細也。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向者誤執此身堅實,今悟法性身,如湛然澄清不動之巨大也海;生身如海中所流一浮漚,倏起倏滅,起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常處出生,隨處滅盡,乃屬幻妄無常。此則轉實爲虛也。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者:此結身蕩然也。前敘開悟之文,總標身心蕩然,得無挂礙,身即法性身,心即妙明心,因悟法身妙心,故得蕩然無礙。下則先敘心蕩然。阿難與大衆,自知妙心,遍滿十方,萬法唯心,心包萬法,澈悟依報,法法全真。 後敘身蕩然,因悟法身廣大,常住不滅,故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如空中一塵,海中一漚,是以結曰:“了然自知”。了然明白,纖毫不昧,親證實到,自知自信,不由他悟也。獲本妙心者:即得親見,本覺妙心。本覺妙心,是本有法身,一向迷時,法身埋沒在五蘊身中;今已開悟,親見本來面目,雖然曰獲,既屬本有,實非新得。此身常無始終,住無去來,無始無終,無去無來,則永劫不滅,故曰“常住不滅”。此亦領前,不滅、不失、無還叁科,及釋迷悶科末,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會四科一一非因緣,非自然,融七大一一皆如來藏,本無生滅,諸微妙開示,而成此悟也。

  《正脈》交光法師雲:經家于佛說之後,偈贊之前,特詳敘此者,正以示奢摩他,秘奧觀體,令行人于此著眼;蓋通前叁卷工夫,全爲揭露,此至妙至密之觀體也。良以衆生常流轉,權乘不究竟者,皆緣未見此體,猶如生盲故也。行人若能于斯所敘,心境一如,不犯思惟,物物頭頭,了然在目,渾是妙心自體,亦不費纖毫功力,身心本來,廓周沙界;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者,未之有也。當知本惟一體,若語正因本性,即空如來藏,以一味真如,更無余物故。若兼了因,即奢摩他秘密觀照,以親見自心,非作意思惟故。若更不避彌天過犯,則西來直指,正法眼藏,即此而已。但彼直入無分別,此由方便分別,至此無分別處,其歸一也。 問:此似意盡無余,然奢摩他未竟,後二藏未談,彼是何意?答:征密觀照,此方了其密字,以體屬秘奧故也。彼乃兼用,盡其精細,始屬微字,宜酌分之。初承示開悟竟。

  壬二 贊謝獲益 分二 癸初 贊謝佛法 二 悟獲法身 今初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此亦經家所敘,禮謝標偈。得未曾有者:向所未悟,今得妙悟,是爲昔所未曾有,蓋悟有解悟、證悟之不同,位有深位、淺位之不等。如阿難但解悟而已,是以仍居初果之位,今即以所悟之理,偈贊于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此贊謝佛法。上句贊佛,下句上四字贊法,下叁字雙贊佛法。標偈中袛標贊佛,以法是佛所證,亦爲佛所說,標佛即可攝法。阿難今以所悟之理,即佛所證、所說之法,乃依之而贊佛法。上句依佛所證,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密之藏,圓成法、報、應叁身,贊佛叁身,是謂贊佛;乃順序而贊,與諸家略有不同。妙湛贊佛法身。法身,爲諸法所依之理體,在無情分中爲法性,在有情分中爲佛性,即衆生本有之佛性,妙覺湛然,遍周法界。衆生在迷,法身埋沒于五蘊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覺湛然之真心,即法身德。依此自性清淨法身,不生不滅,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得證離垢妙極法身,是謂成佛。經雲:“微妙淨法身,湛然映一切。”故贊曰妙湛。

  總持:贊佛報身。報身以智慧爲身,此智即般若妙智,是般若德,人人本有。佛雲:大地衆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即指般若德。衆生迷此,全智成識;我佛因中悟此,依如如智,照如如理,回光返照,照澈心源,惑盡智圓,轉識成智,得根本智,成自受用報身。此智總持一切智,是爲一切智之根本。依根本智,複起後得智,成他受用報身。總持無量,相好莊嚴,能爲衆生,作外熏之緣,故贊曰總持。 不動:贊佛應身。應身乃應衆生機,所示現之身,觀察衆生,應以勝應身得度者,即現勝應身;應以劣應身得度者;即現劣應身;應以樹神身得度者,即現樹神身;隨機應現,不動本際,普應十方,自在解脫,任運無礙,即解脫德。如佛初說華嚴,以大教不契于小機,由是雙垂兩相,不動寂場,而遊鹿苑,現丈六身,爲五比丘說法,故贊曰不動。 此以叁德叁身合釋,以佛證叁德成叁身,故以贊之。尊字,由佛從因克果,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福慧兩足,九界稱尊。爲世間六凡,出世叁乘,之所共尊故。

  首楞嚴王:即阿難所請,世尊所證、所說之法。阿難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前請說妙奢摩他、叁摩、禅那,乃定之別名;後佛告以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即叁定之總名。今以總名贊之。首楞嚴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佛證此究竟堅固之定,前說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會歸如來藏性,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嚴定也。此定爲定中之王,能統百千叁昧。阿難聞此悟此,故以所悟之定名贊之。 世希有叁字,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