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醜二 兼釋轉難 分二 寅初 滿慈執因疑果 二 佛分真妄喻釋 今初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
當機執衆生因性有始,疑如來果德有終。乃言:若此衆生所具,妙明覺體,本來自妙,無有世界之礙;本來自覺,無有衆生之迷;本來自明,無有業果之昏;與如來返本還元之心,平等一如,佛心比生心,並不增一絲毫;生心比佛心,亦不減一絲毫。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者:無狀即無因無故也。衆生最初無故,妄欲加明于覺,遂致從迷入迷,以妄成妄,由妄惑起妄業,依妄業招妄報,忽生山河大地,依報之世界,攝虛空;諸有爲相,正報之衆生,兼業果。是由本真之心,忽生種種妄法。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爲習漏,何當複生?
上段執衆生因性有始,此段疑如來果德有終。故難雲: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妙空即妙性真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複其無物之本體,如摩尼珠;明覺即妙明本覺,虛靈朗鑒,洞澈法界,還其天然之照體,如大圓鏡。與衆生妙覺明,未生山河等法之前,無二無別。衆生既從真起妄,而如來今者,返妄歸真,山河大地之世界,有爲相之衆生,與習漏之業果積聚業習成有漏果,何時複當再生耶?此難全同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第叁難:“一曰一切衆生,本成佛道,何故複有一切無明?二曰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複說本來成佛?叁曰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難意全同。所異者彼約煩惱苦因,此約依、正苦果,同是從真起妄也。初滿慈執因疑果竟。
寅二 佛分真妄喻釋 分二 卯初 喻妄不複生 二 喻真不複變 卯初分二 辰初無明本空 二 萬法現無 今初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爲北。
此舉喻。迷人、乃迷方之人,喻已起無明之衆生;聚落、乃人煙聚止之村落,喻如來藏;惑南方爲北方;南方實不轉爲北方,喻迷時從真起妄,真體不變,真不成妄,妄性本空也。
此迷爲複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
此辨定迷無所從。故問曰:此迷爲複因迷而有耶?爲複因悟而出耶?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之迷,亦不因迷有,又不因悟出。何以故下,自行征釋。迷本無根者:此迷即指最初一念無明妄動,而爲諸法之因,諸法皆因無明而有,而無明更無所因也,故曰“無根”;又複無體,自體尚不可得,雲何可說,因迷而有?斷無因自生自之理,此答因迷之難。悟非生迷者:悟迷敵體相翻,悟則非迷,迷則非悟,既相翻,自不相生,雲何可說,因悟所出?如明暗相背,雲何可說,暗因明生耶?此答因悟之難。 問:“法中妄從真起,喻中雲何不許,迷因悟出?”答:“法中正不許真能起妄,但說妄依真起,如影依鏡現,終非鏡體自生也。”此文滿慈據喻而答,俨然不錯,就法而言,足證滿慈于法未徹。迷喻無明,悟喻本覺,無明不因無明而有,不因本覺而出,此爲正理。迷本無根,雲何因迷者:喻無明之先,本無無明,雲何可說因無明有?悟非生迷,雲何因悟者:喻本覺與無明,一真一妄,真妄相背,雲何可說,因本覺出?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于意雲何?此人縱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此辨無明不複起。佛言彼迷于聚落之人,正在迷南爲北之時,倏忽也有悟人,辨明南北之人,指示分明,令得了悟,不至將南作北。故問滿慈,在汝之意,以爲雲何?此迷人,縱使先迷于此聚落,既經指示令悟之後,更生迷不?答言:“不也,世尊!”佛欲令就喻知法,故作是問。 法合:彼之迷人,合從真起妄,有無明之衆生,正在迷位之時,忽遇于佛;悟人、即大覺悟之佛,爲之指示,令得開悟,悟明真本無妄,斷盡無明;于是衆生,返妄歸真,永不複迷也。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複如是。
此法合。十方諸佛如來,叁覺圓滿,亦同悟後不複更迷也。
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此詳盡前義。此迷無本,即無明無體,同前迷本無根之義。其性徹底元空,亦如迷方之迷,更無所因也。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者:不可作衆生未妄之前,本無無明解,當作昔日在衆生位中,本無無明,不過相似,有迷時妄覺而已。既曰相似,即非實有,以無明無體故。亦如迷方者,正在迷方之時,本來無迷可得,亦不過相似,有迷時妄覺,惑南爲北也。覺迷迷滅,覺不生迷者:諸佛在因地之中,遇善知識開示,無明無體,起智觀察,覺得無明是妄,常體即空,則心中無明即滅,以真覺性中,本無無明也。如下文所雲,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既覺之後,永不再起無明。亦同迷方之人,倏有悟人,指示令悟,更不生迷也。上二句迷時似有,此二句悟後永無,言正當迷時,已即無迷可得,而況既覺之後,豈複生于迷乎?初無明本空竟。
辰二 萬法現無 分二 已初 舉喻二辨定 叁 法合 今初
《正脈》雲:據上文滿慈于萬法,問生續之詳,如來答無明爲生續之本。今佛于上科,先以喻明,所答無明本來常空,非研斷始空。而此更以喻明:所問萬法,現今即無;非先無後有,亦非今有後無。《圓覺》答難處,亦有此喻,卻是翳比無明,華比萬法,空比真體。彼文叁節平渾,今經前有迷方喻無明,後有木金喻真體,故此空華,單喻萬法耳;即前世界等叁也。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于空滅。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
此舉喻。如眼有翳病之人,見空中有華。空原無華,翳眼妄見,翳病若得除滅,華于空滅。不特見空華是妄見,即見華滅空,亦是妄見。何以故?翳眼見空華,華本不曾生,生既不生,滅何所滅?故見生見滅,同一妄也。忽有無智之愚人,于彼空華所滅虛空之處,等待空華,何時更生空華。
翳人、喻有無明之衆生,以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成能見之妄見,見真空法性之中,有世界、衆生、業果。空喻真空,空華喻山河大地,諸有爲相。無明一滅,萬法皆空;當知萬法本空,不待無明滅始空,即有無明,妄見之時,身、心、世界,何嘗實有?亦如空華,不待翳愈華滅,正當翳眼,見空華時,當體即空,何嘗有生?都緣有無明之衆生,于本無之中,妄見似有而已。山河大地,有爲習漏,衆生在迷,尚非實有所生,如來既得妙空明覺,無明惑盡,真空理顯,豈複更生耶?故喻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虛空之處,待華更生;滿慈亦如是也。
巳二 辨定
汝觀是人,爲愚爲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爲慧?
此辨定。佛令滿慈審觀,待華更生之人,爲愚耶?爲慧耶?滿慈答言:空元無華,由翳眼妄見生滅;喻真空法性之中,元無山河大地等法,第以無明妄見,迷時有生,悟時有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執著,敕令空華更出,斯人實屬狂癡;喻若見諸法,滅妄歸空,已是顛倒分別,問如來何時更生諸法,與待華更生者,何以異耶?
巳叁 法合
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生也,山河大地?
此法合。滿慈于喻,所答不謬,故佛即以反難,如汝所解,已知敕令空華更出,斯實狂癡。雲何竟作如是問言:如來今得妙空明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耶?妙覺明空,與前滿慈所問,妙空明覺,其理無二。覺指本覺照體,屬智德;空指真空寂體,屬斷德;悉皆雙具妙明,故妙覺明覺,妙空明空,隨稱俱可。佛智德究竟,五住皆盡,斷德究竟,二死永亡,方當此稱。又空即如如理,覺即如如智,皆明皆妙也。初喻妄不複生竟。
卯二 喻真不複變 分二 辰初 總舉二喻 二 總合二法 今初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爲木。
上科二喻,喻妄因妄果,本自不生,非成佛始滅。此科二喻,喻真智真斷,本來無變,非成佛始生。而衆生雖在迷位之中,妄性本空,生本不生,況況諸佛已證究竟之果,獨妙真常,而反有變耶?上二喻,一喻無明妄因,一喻萬法妄果,各喻各合;此二喻,總喻真智真斷,總喻總合。 金礦,以金在礦中,故曰“金礦”。雜者礦中雜有精金,其體精真不變,喻智體不變也。其金一純者:加以開礦鍛煉之功,渣滓既盡,其金惟一純精。更不成雜:即一成精金體,不複重爲礦也。喻智德有功,修行除惑,惑淨智圓,無二無雜,智德成就,更不再起無明,故喻更不成雜也。
木喻煩惱,灰喻涅槃。木不能自成于灰,必假火燒,方成爲灰。火喻智慧;煩惱不能便證涅槃,必假智慧,斷除煩惱,出離生死,而證涅槃。斷德成就,更不再生煩惱,故喻不重爲木也。
辰二 總合二法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此法合。十方一切,已證究竟果覺,諸佛如來,所證菩提智德,究竟無變,同于純金不雜,既轉煩惱,而成菩提,不複更有煩惱。亦同精金,不複重爲礦也。諸佛如來,所證涅槃斷德,究竟無生,同于燒木成灰,既轉生死,而成涅槃,不複更受生死,亦同木灰,不複重爲木也,故曰亦複如是。 法合之文,另作總喻總合解;金喻菩提涅槃,雖非修生,要必修顯,一成永成,不複更變;喻如精金,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純永純,不重爲礦也。木喻煩惱生死,雖屬如幻,以幻除幻,一滅永滅,不複再生;喻如木灰,以火燒木,木盡成灰,一盡永盡,不重爲木也。此解前喻真不複變,後喻妄不複生,雖同前二喻,亦複無有礙。初先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竟。
子二 說空不聖藏以示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