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融之故 分二 醜初正答次問 二 兼釋轉難 醜初分二 寅初 牒定五大以釋疑 二 圓彰叁藏以勸修 寅初又五 卯初 按定所疑 二 喻明性相 叁 難釋相妄 四 以法合喻 五 申義釋疑 今初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上科已釋,叁種生續之疑,此科更示,五大圓融之故。上空藏中,一一會相歸性,全事即理,事不礙理,固無可疑;而不空藏中,從性起相,相既宛然,則事與事,何得無礙?是以滿慈,前有五大圓融之疑,故此空不空藏中,佛極顯無礙之由,以銷執相之問,故先牒問詞。又汝問言:對先問生續,此問周遍,故置又字。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此猶是述佛自說,下牒滿慈所疑。疑水、火二性相克,雲何不相陵滅耶?又征問也虛空,及諸助語辭大地,一礙一通,雲何俱遍,而得相容耶?

  卯二 喻明性相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此喻空不空如來藏。空體無相,則空義;不拒諸相,即不空義。又合之即不變之體,能隨衆緣,究之用雖隨緣,體元不變,虛空如故也。又此喻具足叁谛:體非群相,不落有邊,是真谛;不拒發揮,不落空邊,是俗谛;雙離空有,全歸中道,是第一義谛。不拒,乃不拒絕不違礙;發揮,即發揚顯現也。 《正脈》雲:若不申明諸教,性相迷悟分量,則不知滿慈發疑之端,與佛釋疑之妙。夫二無礙理,人天小乘,決定雙迷,極至法相破相,亦均未徹。法相真不隨緣,相不即性;破相,方談相性二空,有遮無表,終未顯談即性,何能盡發無礙之旨。今斯圓旨,語四科,則全相皆性,語七大,則全性皆相,且一一遍周,無障無礙,是尚越大乘之始教。而滿慈依小乘法執舊見,堅謂諸大,本來相礙,若如來藏空,可說無礙,今雲備具諸大,即當相礙,豈有無礙之理?斯則豈惟不達已發之相爲無礙,兼亦尚疑未發之性爲有礙矣!而如來釋疑,非但只釋未發之性爲無礙,而亦兼詳釋已發之相尚無礙,而況未發之性,何得有礙乎?故此科說性無礙,其文最少,釋相無礙,其詞最多,一以鈉難顯易,一以發後圓修。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霁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首句征釋之詞,即征問解釋,太虛空不變隨緣之義。彼太虛空:虛無空廓,無有諸相,喻如來藏不變之體,清淨本然,空也;日照下,喻如來藏隨緣之用,循業發現,不空也;合之即喻明,空不空如來藏也。日等是七緣,明等是七相,虛空體非明、暗等群相,能隨緣成相,不拒彼明等諸相發揮。日照之時,隨日緣則現明相;雲屯聚也之時,隨雲緣則現暗相;風搖之時,隨風緣則現動相;霁澄之時,雨後天晴曰霁,塵坌收斂曰澄,隨霁緣則現清相;地氣凝聚之時,隨氣緣則現濁相;土積之時,隨土緣則現霾相;山獸馳逐,塵土蔽空曰霾。又塵土紛飛,隨風雨而下謂之霾,水澄之時,隨澄緣則現映相,水澄湛生光,水中映現一切也。此七相,不必一一配合七大。但意喻七大耳。

  卯叁 難釋相妄

  于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爲相,爲因彼生?爲複空有?

  首句發難之詞。上科雙喻性相,未顯相妄無有定實之意,故此發難,在汝之意,以爲雲何,七相爲是從彼緣生耶?爲是從空有耶?若緣生,則墮因緣;若空有,則墮自然;虛空喻藏性不變隨緣,不墮于二計也。 殊方,是同時異處,虛空之大,諸緣不一,所以現相不等。相以有爲稱者,從緣生故,是有爲法。彼字指日等七緣。此總難,下則別舉日難,以一例余。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爲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首句承上總牒,且下別舉。今姑且就日而辨,若謂日照之時,是日之明,則十方世界虛空,應當同爲一日之色,方可謂是日明,雲何虛空之中,更見團圓之日。團圓日外,何嘗不是空體之明,何得獨屬日明乎?若謂日照之時,所有明相,乃是空明,空性常恒,明應常照,雲何中宵半夜雲霧之時,則見昏暗,不生光耀耶?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此釋正義。當知明相,非定屬于日,以空中更見圓日故;亦非定屬于空,以中宵不生光耀故。汝又當知,明相不離于空,以日外皆空故;亦不離于日,以無日不明故。異即離也,非日非空,喻水火等,遍計非實;不異空日,喻五大依他似有。既知非實似有,自應圓融無礙,有何陵滅不陵滅,相容不相容耶?

  卯四 以法合喻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此文之前,經文中有觀相元妄,觀性元真二段,仔細研究,舉喻之後,即應法合,此是如來說法常規,今將彼二段之文,橫隔于舉喻法合之間,殊覺割斷文意,諒系當時翻譯之後,抄寫之誤。交光法師,亦有見于此,將觀相元妄二段,接續于宛轉虛妄,無可憑據之下,法合之文,接舉喻之後,兩得其美,此則文意相連,無有隔礙,後則結申正義,收束得宜,故今乃將法合之文提前,不避彌天大罪,幸祈諒之。 真妙覺明:即真如妙覺明心,又即真覺妙明之心,合彼太虛空之喻。亦複不變隨緣,圓融無礙,如空隨日等七緣,而現明等七相。真心元非五大,而能隨緣現五大之相,合前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之喻。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此五句,各明各現,謂五大現不同處,或不同時也。後兩句,俱明俱現,乃同處同時也。明字,交師謂,即是循業之意最善,業有染淨,所現五大亦然,皆隨惑而現也。汝字,雖指滿慈,意該九界。汝以空明者:如菩薩循淨空之業,即現虛空身;如阿羅漢,所證偏空涅槃等;凡夫循染空之業,即現空無邊處等。如以地明,菩薩循淨色之業,即現實報莊嚴土;凡夫循染色之業,即現有漏穢土。如以水火風明,羅漢則現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菩薩則現慈風遍拂,以除衆生熱惱;凡夫循有漏之業,則現水、火、風叁災。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者:如天人見水,如琉璃寶地,可以履之而行;人道見水是水,可取而爲飲料;餓鬼見水是火,雖渴莫飲;一一無非循業所感,俱時而現也。此所現之相,非因緣生,非藏性有,亦不離因緣藏性,合前非日非空,不異空日喻。

  雲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于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

  上各明各現,依他似有,雖屬是妄,未顯宛轉虛妄。俱明俱現,遍計非實,足表宛轉虛妄,故再征釋,以合相妄之喻。如一水中,現于日影:喻一如來藏性中,具足諸大之性。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喻衆生各依藏性,各循各業不一;如兩人東西各行,則各見有一日,隨二人去,喻各循業感,所現大相不等。一東一西,先無准的者:一東行一西行,其日先無准定的實所現大相。無有定實,即相妄也。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此釋出宛轉虛妄。故囑以不應難言:水中日影是一,雲何各有一日隨二人行?各行日影既雙二也,雲何水中惟現一日影?此即俱時而現,一二不定。宛轉即輾轉意,若說是一,各行有二,一乃虛妄;若說是二,水中惟一,二乃虛妄;左之右之,無非遍計虛妄,究無真理,可爲憑據。此一二不定,即合前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孤山曰:同觀是一,知二是虛,各行既二,驗一是妄。《正脈》雲:此文當合前難釋相妄之喻,觀此諸大俱現,無可憑據如此,其與空日生明,無可指陳者,何以異乎?

  卯五 申義釋疑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爲空果,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此結申諸大,相妄性真之正義,應在法合之後,故移置于此。先約相結,如前明相,非日非空,不異空日,如此例觀,諸大之相,本來虛妄,各明各現,俱明俱現,無非循業發現,一一似有非實,無可指陳;如虛空華,本無所有,翳眼觀之似有,好眼觀之實無,若謂有可指陳,如執空華爲實有,一迷也;若更诘其陵滅,是猶邀待也空華,更結空果,可謂迷中倍迷,雲何诘其相陵滅義耶? 問:“此說諸大相妄無礙,何以現見世間,水、火相陵滅,地空地水不相容耶?”答:“約事而論,亦無陵滅,亦複相容。如世間油類,原屬水大,各各皆具火大,一然即燒。地大之中,具有空大,掘土一尺,即現一尺虛空,出土一丈,即有一丈虛空。又五金之屬,地性堅礙,莫過于金,镕之悉成爲汁,有何陵滅不容耶?約理而言,現見諸大陵滅不容,皆由衆生執心妄見,何嘗是實,如雲駛,則見月運;舟行,則見岸移,豈彼月岸,實有運移耶?若了五大本空,妄執妄見,一時俱破矣。”

  觀性元真,惟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此約性結。承前虛空,體非群相,現觀諸大之性,元是一真,本無諸相,惟一妙覺圓明真心,此心即如來藏心。先非水火者:本非地、水、火、風空諸大;諸大尚無,說誰陵滅不相容乎?妙覺明心,本非諸大,能現諸大,猶如明鏡,能現衆像,本非衆像也。寅初牒定五大以釋疑竟。

  寅二 圓彰叁藏以勸修 分叁 卯初 極顯圓融 二 普責思議 叁 結喻推失 卯初分二 辰初 依迷悟心對辨緣起 二 依本來心圓彰藏性 辰初分二 巳初 依染緣起執成有礙 二 依淨緣起融成無礙 今初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爲色空,周遍法界。

  滿慈因聞佛說,諸大圓融無礙,放前疑我等,何以現見有礙?此佛示以成礙之由,以銷執相之問。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隨染緣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晦昧真性而成空,複因見分,結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傾奪于如來藏性之中…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